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

伴有体像障碍口腔正畸患者采用认知疗法的临床

2015-08-19 09: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分析伴有体像障碍口腔正畸患者采用认知疗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2例伴有体像障碍的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患者采用常规正畸治疗,观察组66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疗法,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认知偏差问卷(CB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体像自评问卷(BIQ)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体貌满意上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心理痛苦、功能影响、易貌愿望三方面评分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降低,同时与对照组比较下降明显,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体像障碍口腔正畸患者采用认知疗法可以纠正患者不健康的心理,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认知偏差及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口腔正畸;认知疗法;伴有体像障碍;疗效
    体像障碍(BID)是一种心理疾患,伴有体像障碍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夸大自身的缺陷,因此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障碍,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上的负面影响[1-2]。口腔科正畸患者中部分患者常有此表现,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日常交往及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导致了人们对容貌关注度的增加[3]。在正畸治疗时,往往不能满意此类患者对体像的要求,而通过适当的心理干预,在正畸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治疗,采用认知疗法对患者不正确的审美观进行必要的纠正,对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4-6]。研究通过实践证明认知疗法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132例伴有体像障碍的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患者采用常规正畸治疗,其中男24例,女42例,年龄17~37岁,平均26.5岁;观察组66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疗法,其中男26例,女40例,年龄16~36岁,平均27.5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文化程度构成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文化程度构成情况[例(%)]

组别

例数

初中及以下

中专、高中

大专及以上

观察组

66

8(12.12)

20(30.3)

38(57.58)

对照组

66

6(9.09)

24(36.36)

36(54.55)

1.2  BID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参照DSM-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所有伴有体像障碍的口腔正畸患者均具有以下共同点:①由于自身症状引起患者长时间的苦恼;②由于症状引起社会功能损失;③患者对自身缺陷过分关注或存在想象缺陷;④患者心理苦恼严重程度远远大于口腔缺陷;排除精神障碍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理问题。

1.4  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与出院前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调查,认知偏差问卷(CB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体像自评问卷(BIQ)进行测试。表格的项目由责任护士进行解释,患者可自行填写,对不能自行填写的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选择代为填写。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