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研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多时候需要多学科以及多专业领域的不同人才配合完成,良好的医学科研团队建设有利于科研工作的推进。但是,对于初涉科研工作的研究生,如何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培养良好的科研习惯,快速融入科研团队,对于每一位研究生都是不小的挑战。从研究生的视角就初入学后基础医学类研究生该如何快速适应研究生生活、融入以及组建小科研团队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帮助基础医学科研型研究生更好地完成研究生期间科研工作,实现个人目标。
[关键词]基础医学;研究生;团队建设
[作者简介]张馨(1993—),女,山东泰安人,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铁死亡发生机制;王俊普(1985—),男,安徽阜阳人,医学博士,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通信作者),主要承担病理诊断、教学及科研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34-0212-03[收稿日期]2019-11-17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近年来研究生数量不断提高,而医学作为一个特殊的领域,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更为严苛,对于科研工作与临床工作相平衡要求更高。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依旧不断进行着。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之下,具体到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科研团队建设的实际问题等,是每一位研究生与导师都必须面对的。相对于临床医学类专硕型研究生,基础医学类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1],研究生学科背景相对多元。本文就基础医学类研究生团队建设,以及在团队建设中,导师应如何处理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以及面对新的环境,初入学研究生应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进行了探讨。
一、积极调整心态,适应跨专业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就湘雅医学院来说,基础医学院研究生本科大多数来自临床、法医、生科等专业。对于从本科临床专业转基础医学貌似专业跨度不大,但实际上存在巨大的知识盲区。临床五年专业基础学科大多数在大三前结束,第四、五学年多偏重于临床专业,且实验操作机会较少。对于基础科研的学习不够,沒有建立系统的思路,是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一大问题。同时对于基础医学学科知识准备不充分,基础不扎实,在文献阅读和实验思路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同时,对于本科主要以书本学习,应对考试为主,以及研一以上课和应对考试转变到面对问题,自己寻找解决方式,自主收集整理资料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过程,学生面临着适应期以及调整。面对这些问题,科研团队中朋辈互助[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跨专业研究生积极地科研指导,以及方向指导,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二、积极信息沟通,及时解决问题
导师与研究生信息沟通可能存在的问题,交流过少——学生不敢问,怕问错,怕批评;导师工作繁忙,回答不及时,不具体——对于研究生来说可能存在各种影响。定期召开组会,充分的交流时间,各种通讯方式积极主动地沟通,可以增加科研小组及师生之间的了解。作为研究生,应该在双向沟通中更为积极主动,做到不怕提问,不怕批评,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及时汇报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导师同时应及时、具体反馈,积极引导研究生,给予研究生学习及生活上的更多帮助。科研小组信息沟通同样重要,研究生之间需要多交流,多合作,加强团队意识,增进彼此了解。小组内沟通顺畅,成员间彼此理解、尊重,工作方面合作完成科研任务,有利于科研团队的建设。
三、合理安排时间,增强自我管理
多数研究生入学之前已经达到法定结婚年龄,在读期间可能会存在结婚,生子等情况。对于合理安排科研任务与个人生活,保证科研效率与投入时间,这不仅是在读期间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今后人生道路上可能需要解决的矛盾。科研工作时间安排灵活性很强,自主性较高,但是,无论如何安排个人时间段,都应保证一定的实验时间,以及文献阅读时间。科研不但需要热情,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的投入,保证足够的科研时间,是科研成功的基础。定期的工作汇报,工作进度总结,有利于督促科研团队项目推进,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出。导师对学生也应因人而异,做到因材施教,指导科研学习。
四、增加经费投入,安心科研学习
在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资本对硕士研究生的在校学业成就依旧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研究生在读期间,基础医学学术型研究生与临床医学类专业型研究生存在一定的收入差距,而像病理科研究生又与其他内、外科研究生存在着一定的收入差距。而相较于未读研已工作的同龄人,收入差距可能更为明显。上文中已提到,研究生在读期间可能正逢适婚、适育年龄阶段,因此,经济压力可能成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一大问题[4]。基础医学研究生与临床研究生相比就业方向相对较窄,工资水平较低,学术型研究生毕业之后如果到医院工作,还面临着数年规培等问题,可能会使研究生在读期间积极性不高,情绪低落,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等情况。面对这种情况,研究生首先应该做到调整心态,适应当前学习生活,既要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更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专业基础,为未来科研工作保驾护航。同时学校和社会应该投入更多的经费,提高研究生待遇,给予研究生适当生活补贴。全面而深入的就业指导,寻求多种方式灵活就业,扩大就业领域的选择,有利于基础医学专业研究生寻找到理想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开阔眼界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我国科技发展速度在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新型科研成果日新月异,很多研究生教材存在更新不及时,介绍不全面,内容不深入等问题[5]。研究生日常学习已不同于本科学习,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各类学术讲座,会议,以及外出交流学习机会。基础医学研究生除了每日在实验室完成实验任务,更应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充实丰富自己。广泛的沟通交流对于在读研究生期间面对课题带来的压力的释放,专业问题的解决,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同时,积极的接触科研前沿,有利于科研思维的培养,知识面的拓展,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科研兴趣的培养。
六、早期接触科研,适应科研角色
千里之行,基于跬步,早期接触科研,尽早参与科研项目,融入科研团队,不仅有利于提前学习科研技术,更有利于与团队成员早期接触交流。临床专业本科生真正接触科研机会并不多[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数在毕业之后很短时间内参加医院学习工作,而学术型研究生多会在研究生第二年才开始接触实验,因此,研一除了基础课程的学习,如何利用好课余时间,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前学习实验技术,对于今后进入实验室,快速参与科研活动,有着巨大的帮助。同时,对于刚刚接触科研的研究生来说,导师更为耐心具体的指导,也是必不可缺少的,合理布置文献阅读任务,定期考核学习效果,在最开始引导学生适应研究生生活,是每一位导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七、建设科研小组,重视团队协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分工越来越细化,一个项目的完成,越来越需要多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同样,科研工作也不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课题组内工作细化,项目内部各小组分工细化,各小组即需要独立完成各自任务,有需要相互配合,因此,项目下科研小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采用低年资学生为主,高年资研究生为辅,带领初入科研的研究生学习技能,熟悉工作,既有利于研究生快速学习融入科研小组,获得经验,又有利于高年资研究生提高个人责任感,积极完成科研任务[7]。同时,科研小组的建设,有利于给予新入学研究生强有力的朋辈支持。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学业压力和科研压力和情绪波动的交织,可能导致研究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导师的鼓励及帮助会对研究生产生很大的积极作用,关爱研究生,是一位导师立德树人的出发点[8]。而朋辈互助,虽然在专业性上无法比拟专业心理辅导,但是,由于年龄相近,日常大量时间的共同工作,是的朋辈互助有着特别的优势[9]。一个优秀的科研小组,必然有着积极地科研气氛,融洽的组内成员关系,以德立人的导师引导,以及共同的科研理想和目标。
无论是提高专业学术水平,充实自我,不断学习,还是为了缓冲就业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每一位选择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研究生都希望能够在就读期间可以拥有美好的记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学术道路上,每一个新的发现,每一步向未知领域的探索,都倾注着科研工作者辛勤的汗水。2018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曾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师者,人之模范也。”这对于大学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对于医学人才建设要求的日益增高,优秀的导师队伍是不断提高我国医学教育水平的中坚力量。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地团队氛围,对于每一个研究生与导师来说,都是推动科研项目前进的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