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定的团队规模是完成科研团队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而适宜的团队规模既有利于团队沟通、避免负面冲突,还可以提高团队效率,更有效的完成科研任务。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因素,提出建立科研团队适宜规模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团队 科研团队 规模 影响因素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1]科研团队规模一般指科研团队中科研人员的多少。一定的团队规模是完成科研团队研究任务的基本保证,而适宜的团队规模既有利于团队沟通、避免负面冲突,还可以提高团队效率,更有效的完成科研任务。
学术界有关团队规模的研究成果很多,但意见不完全一致,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定论。关于科研团队规模的研究文献不多,特别是分析科研团队规模影响因素的文献更少,在科研团队建设过程中,缺少建立适宜科研团队规模的参考依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因素,提出建立科研团队适宜规模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高绩效科研团队的构建有参考意义。
1 学术界对团队规模的研究与讨论
国内外学术界对团队的一般规模、最佳人数及其影响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一些实证性研究结果,很有说服力。虽然专家们对团队规模没有十分统一的具体数目,但对不同类型的团队给出了一个较科学的范围。同时,对团队规模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研究讨论。wWW.133229.cOm
1.1 关于团队的最佳人数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知加工广度为7±2,人们称之为“心理魔数”。这个数字也成为确定有效团队规模的一种框架,即团队规模应控制在5—9人的幅度内。
一般认为,不同类型团队的规模应该有差异,佐尔格和沃纳认为学习型团队的规模一般为2—16人。[2]张建林认为问题解决型团队一般由来自同一个部门的5—12个工人组成,自我管理型团队通常由10—15人组成。[3]李明认为高效科研团队最优的团队人数应控制在5—17人之间。[4]有研究表明,当期待团队采取行动时,团队规模不宜过大;当团队的任务是作出高质量的复杂决策时,最好由7—12人组成;当团队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矛盾和冲突并取得协议时,最好由3—5人组成;当团队既要取得协议,又要作出高质量决策时,最好由5—7人组成;当团队要迅速作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时,团队成员人数最好是奇数而不是偶数。[5]据维滕贝格说,虽然对最佳团队规模的研究“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是它应该是在5—12个人之间。也有人说5—9个人最妥当,而且赞同6个人是最佳团队规模的声音也不少。”[6]
关于团队的最佳规模,不少学者也做了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意大利学者霍格指出,团队合作虽无所谓的“最佳规模”,但实证研究发现,团队规模愈小,其成效与效率愈高。通常,多于10人的团队,其合作成效与效率就会打折扣。实验结果表明,对某一任务而言,协作所需的团队人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一般3—9人较为适宜。[7]
1.2 关于团队规模影响原因的研究讨论
根据学者的研究表明,团队规模与团队的许多特性有关,影响因素至少有以下几种:
(1)团队任务缪勒认为,最佳团队规模取决于任务。并且认为在组建一支有效团队时,它的规模并不一定是首先要考虑的事。她说:“第一,问清楚团队即将承担何种任务是很重要的。第二,团队将如何构成?人们在行动中需要运用哪些技能?第三,你需要考虑团队规模。”[6]只有先明确团队的任务,才能配置团队的最佳规模。
(2)团队工作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简单任务如生产制造,要求团队成员的差别程度低、一致性程度高,并且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简单,因此团队成员人数可较多;而对于复杂任务,如科学研究、重大事件的决策等,要求团队成员的差异程度高、一致性程度低,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复杂,因此团队成员人数相对较少,如亨利认为最适合处理复杂问题的团队人数是6人。[8]
(3)团队沟通对于有n个人的团队来说,如果队员之间两两沟通一次,那么就需要沟通n(n+1)/n次。这就给成员较多的团队交流带来很大的障碍,使得沟通难以有效进行,难以就某个问题达成一致的意见。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的团队都在5个人左右。团队的绩效在团队人数较少的时候,随着人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当人数超过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团队的绩效就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降低。这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9]
(4)社会惰性社会惰性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一种倾向。[10]林格尔曼著名的“拉绳子”实验,很好地说明了“社会惰性”的存在,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着”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6]由于这种社会惰性,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以及团队责任的扩散,使团队成员的投入与团队产出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从而导致团队成员降低对团队的努力。
(5)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过多会导致“搭便车”的现象,造成凝聚力、忠诚度和相互信赖的缺乏,而这些对于高效团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2 科研团队规模的影响因素
科研团队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既涉及团队的学科特点,也涉及科研任务的要求;既有科研团队的自身因素,也有科研团队的环境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团队的科研任务和团队成员的素质。
(1)研究领域科研团队都具有一定的研究领域,包括基础性研究、应用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三种类型,使得科研团队的科研任务性质有所不同。基础性研究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理论性较强,主要依赖学术带头人的创新思想,其团队合作的需求小;应用性研究的工作量大,需要团队规模较大。而在一些高层次的大型科研团队中,由于其承担多种工作性质的科研任务,往往是跨学科、跨单位的科研团队,需要较大的团队规模,并且一般在其内部包含次级团队。
(2)学科特点从科研团队的学科分类而言,一级学科团队的人数多一些,二级学科团队的人数就相对少一点,而三级学科团队的人数就更少。在同一级科学中,一般工程与技术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科研团队人数各不相同,工程与技术科学团队人数要多于人文与社会科学团队人数。另外,交叉性很强的科研团队,其专业知识与技能需求更广,团队人数应该比一个单一学科的科研团队人数多一些。
(3)科研任务科研团队的研究任务是影响其规模的重要因素。在确定团队规模之前,首先必须明确科研团队所要完成的任务。一般地,团队的任务难度高、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以及工作方式复杂,则团队规模相对要大,反之则小。
(4)专业知识和技能由于科研团队较其他类型团队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且要求相互补充。通常,科研任务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多,科研团队的规模相应就大。如果团队成员的素质达不到科研岗位的需要,可能就需要增加人员;而一个优秀科研人员具有多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承担团队中多个岗位所需的能力,就可以减少团队规模。
(5)科研团队的本质属性科研团队要求团队成员不但知识互补,而且要求共享资源、充分合作以及相互信任。人数过少,不能满足科研任务的需要;人数太多,又不利于相互沟通、配合以及互信机制的形成。另外,科研团队作为一种扁平式组织,要求其成员不能太多,以保证团队运行的高效率。
(6)团队领导的素质科研团队的领导往往是学术带头人,是科学技术专家,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作为团队组织者,科研团队的领导除了应具备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较高的组织、决策能力以外,还需要拥有较好的授权和控制能力等。其素质的高低、可控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科研团队的规模。
(7)团队的外部环境由于科研团队是科研单位的内部单元,受科研单位的管理,需要遵守科研单位的规章制度。科研单位及其管理者的支持,也是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原因。这是因为,科研团队成员的配置和团队角色培训,依赖于科研单位的支持;科研单位能够帮助科研团队协调外部环境、协助解决团队内部矛盾,以理顺内外部环境;科研单位能够提供公共研究平台,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 建立科研团队的适宜规模
科研团队的适宜规模,是保障团队有效管理、良好沟通和顺利完成科研任务的首要条件。建立适宜的科研团队规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团队规模应服从科研任务的需要科研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是影响团队规模的首要因素。不同研究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团队,由于承担的科研任务不同,直接影响科研团队的人员构成。确定科研团队规模,必须紧密结合团队任务,配置拥有能够完成科研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并且做到团队成员的有机组合,从而保证团队任务的顺利完成。
(2)不追求豪华高绩效科研团队需要配置各种专业技能的优秀科研人员,构筑科研团队的竞争优势。但不能过分追求豪华阵容,科研团队规模过大,将会影响团队成员之间知识、技能、经验的分享,影响相互之间的科研合作和潜力发挥,不利于团队成员有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学术讨论,阻碍科研人员创新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而这些正是影响科研团队绩效的关键因素。高绩效科研团队的人数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追求最适宜的团队规模。
(3)大型团队应合理内设小团队许多科研团队由于承担全国性或行业性的大型科研项目,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往往团队成员较多,造成技术分享与信息沟通的困难,容易产生松散现象。有效的办法是组成核心团队和延伸团队,核心团队成员包括完成此科研任务所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和必须直接合作与互动的骨干人员;延伸团队成员包括完成此科研任务的各学科组成人员。但是,应注意所有人的角色与职责必须界定清楚,避免产生内耗。
(4)适宜的科研团队规模是动态的科研团队的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完成科研任务的不同阶段,应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团队成员。科研项目启动之初的团队规模要比开展科学研究阶段要小一些,而且不同的研究阶段需要的科研人员结构也有所不同。科研团队应根据阶段任务配置必要的团队成员,维持适宜的团队规模,但必须注意每个阶段相关人员的沟通,保证各阶段的顺利衔接。
(5)加强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素质建立和维护一个适宜的科研团队规模,不仅关系到团队成员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涉及每位团队成员在资源共享、科研协作和共担责任等方面对团队的贡献程度。因而,不仅要在科研团队建立时配置高素质的科研人员,而且要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对团队角色的认知,从而维持一个最适宜的团队规模。
由于影响科研团队规模的因素较多,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很难确定一种最佳模式。科研团队应根据自身情况,通过分析团队内外影响因素,找到符合实际的、能够带来高绩效的适宜规模。
参考文献
[1] 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运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管理,2002,4:79-81.
[2] 陈舜.期权定价理论及其应用[m].中国金融出版社,北京,1998.
[3] 张建林.如何塑造高效团队[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2,2.
[4] 李明.试论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7,7:66-68.
[5] 姚裕群.团队建设与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
[6]中国沃顿知识在线(.cn//index.cfm?fa=viewarticleid=1422),2006年7月5日.
[7] 刘宝发,邹照菊.有效协作团队人数确定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4,6:89-94.
[8] 刘炳瑛.知识资本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北京,2001.
[9] 施智晨.企业高技术产业化中团队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18):217-219.
[10]郭进隆译.[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