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街坊半年前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开始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寝食难安。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戒烟戒酒,改掉一切不良生活习惯,并加强运动。过了一段时间,没什么情况出现,且自我感觉良好,暗自窃喜,于是医生的话逐渐淡忘,彻底的我行我素起来。
他知道我与他同病相怜,比他“资历”深,平时只要碰面,他总不失时机的就糖尿病的话题跟我搭讪几句,因为“知己”,我手头有什么资料也乐于送给他看。一来二去,就有了一种特殊缘分。我虽然是糖尿病健康大课堂的忠实听众,毕竟年纪大了,记不住多少,充其量只知道些皮毛,于是将我知道的一鳞半爪随时说给他听。他听得很认真,还不时提些问题。我发现他对糖尿病知识十分欠缺,一副很“饥渴”的样子。
这次见面谈话,他主动说:“糖尿病很好对付,别看说得邪乎,其实不过如此。”边说边吞云吐雾,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听着刺耳,他这几句话给我的直觉是:对糖尿病陷入了误区,轻言了防控糖尿病的艰巨性复杂性、治疗的长期性、更没有洞悉其危害性,无知无畏。而且过去的一切陈规陋习又死灰复燃了,浅尝辄止,整个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我又深知他一意孤行下去定会出现并发症,而一旦出现了并发症,其后果将是不可逆转,那时候的感觉不再是紧张恐惧焦虑,而是绝望后悔,痛不欲生。
我恨铁不成钢,心情有些烦躁,失去了谈话的兴致,没有了往日的耐心与和颜悦色,觉得再与他苦口婆心地重复那些说过无数遍的道理已经苍白无力,只是淡淡地说:“今后跟我去糖尿病健康大课堂听课吧!”面露愠色。他看出了我的不悦,但出于对我的尊重,答应了我的要求。
糖尿病健康大课堂不仅是“健康大课堂”,我看也是一所“技术学校”,在我患糖尿病的4年期间,我在这里既学到了健康知识,又学到了一些保健技能。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综合性疾病,至今国内外尚无办法将其根治,但通过在这所“学校”的修炼,我毫不谦虚地说“能当自己的医生”了。我患病4年多,在医生的指导和自己的细心调理下,至今没有吃药,生化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没有并发症。我相信我的抗糖经历可以复制,我坚定地为他设定按照我的模式,走好今后的路,防微杜渐。
他跟我来了,一路下来坚持了半年,笔记记了厚厚两大本,慢慢地我对他肃然起敬。他跟我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增高为特征,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病――他的收获出乎我的意料,这得花多少时间记住这些拗口的概念!除此之外还知道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易感人群、发病特点及诊断标准等。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他竟滚瓜烂熟、如数家珍一般,有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劲头,不但令我刮目相看,对他我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尤其是专家讲到糖尿病流行趋势,使他颇感惊讶,他知道我国总体患病率已达9.7%,同期患糖尿病前期症状的就更高,达到15.5%,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9200万人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到1亿4千8百万,而每年中国抗“糖”耗资竟达1734亿元,数字之庞大,令人震惊。他想到“非典”流行那段灰暗的日子,紧张地对我说:“这不成流行病了吗?”我说:“可不!”更让他触及灵魂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出现了糖尿病眼病严重的会双目失明,出现了糖尿病足严重的需要截肢,出现了糖尿病肾病严重了得透析,出现了糖尿病心脏病的说不定命悬一线……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多亏你带我到这来听课,要不这些病都等着我呢。”感到十分庆幸。
专家又告诉我们,尽管糖尿病的凶险猛于虎,但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控,只要按照“五驾马车”的要求去做,即接受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就能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过健康人的生活。
他还知道了糖尿病人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能降糖,什么是有氧运动。还买了血糖仪,学会了自己监测血糖,他的生活习惯和饮食起居都是按照要求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最近做了一次生化检查,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血压血脂正常,没有并发症。现在想来,幸亏当初来到了糖尿病健康大课堂,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否则其后果真的不可想象。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的高兴。他满怀信心地表示:“通过学习,真真切切尝到甜头,我要常态化,把这种生活变成习惯,坚持下去。”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当听专家说,糖尿病在中国流行的时间还不算长,但并发症却比较严重,是因为有“三低”:知晓率低,患病不知道;治疗率低,觉得能不治就不治,或没钱治;达标率低,经过治疗没有收到满意效果。由此看出糖尿病教育任重道远,糖尿病防治艰难曲折。我的这位街坊颇多感慨,决心把社区的糖尿病人都招呼到大课堂来。
他没有白学,通过接受健康教育,掌握了健康的主动权。但是,漫漫人生路,这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切切不可忘记,我们糖友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贵在坚持”,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啊!作者:殷立华,本文来自《中国健康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