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

精神分裂症的颅脑影像学研究进展

2015-09-21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精神病,病因复杂,尚未阐明。颅脑影像学诊断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大大的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神经病变的诊断,目前广泛的应用于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预测等。不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侧重点不同,对不同时期的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就常用颅脑影像学诊断手段、应用范围及效果等做一综述。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颅脑影像学;神经病变
颅脑影像学诊断已广泛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疗效分析和预后预测。目前常用的颅脑影像学手段有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弥散张量成像、质子磁共振波谱、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等。不同影像学手段可检测脑部的多个区域,如白质、灰质、海马、额叶等。本研究就常见的影像学手段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1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在颅脑创伤、精神类和神经类疾病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结构改变是MRI应用的基础,其中与健康体检者相比,第Ⅲ脑室的扩大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征性改变。唐勇等对5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检测发现:病例组第Ⅲ脑室横径、双侧外侧裂宽度明显增宽,肼胝体厚度明显减少;且精神分裂症患者的PANSS阴性分量表与左侧海马横径呈负相关。
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通过测量不同方向上组织中水分子布朗运动信号差异,来将活体组织的微观结构和方向进行测量并量化,主要用途是显示脑自质和神经纤维踪迹,来反映神经联络损害。DTI常用于检测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的损伤情况,如患者组的胼胝体压部和双侧额叶的各向异性分数值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纤维束成像技术检测不出疾病组和正常组脑白质细微结构 的差异,同时患者额叶各向异性分数值与PANSS量表评分呈正相关性,提示DTI的脑白质损伤情况与临床症状有关[13]。除诊断白质损伤外,DTI还可用于诊断双侧钩束损伤,如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左右侧钩束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分别均低于正常组,同时各向异性分数值与一般病理症状得分、PANSS的阴性症状得分及总分均呈正相关,提示偏执型患者的双侧钩束出现损伤,且与临床症状及病情严重程度有相关性[14]。DTI诊断其他部位发现:(1)患者组的左右侧胼胝体压部值、左右侧扣带束前部及双侧小脑中脚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均低于正常组,提示首发型患者的胼胝体压部及双侧扣带束的白质纤维束损伤;(2)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量侧内囊前肢的各向异性分数值均低于正常组,提示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的两侧丘脑与扣带回前部、前额叶的相互联系部位的白质功能障碍[15];(3)首发精神分裂症阳性型患者在额叶及海马白质的神经元细胞数目和功能上存在左右差异。
5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是一种常用的核医学CT技术,通过对从患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成像来研究病情,故被统称为称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可用于骨骼、心脏灌注断层、甲状腺、局部脑血流断层和肾动态显像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99m锝-双半胱乙脂(99mTc-ECD)SPECT研究脑部血流灌注发现:疾病组的局部脑血流灌注出现异常,表现为脑灰质小范围内的局限性放射性分布轻度降低,累及包括颞叶、额叶、枕叶、顶叶、基底节和小脑在内的16处脑叶,而额叶血流低灌注,尤其是左侧更明显[16]。此外,SPECT还可用于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区血流变化,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利培酮治疗后,左右颞叶后上部、右颞叶外侧部在基础状态下的血流灌注显著下降,而左额叶外侧下部、左右额叶中下部、左额外侧上部及左额颞上部在认知激活状态下的血流灌注显著增加;而以上变化均与PANSS减分率有关,提示可通过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来预测药物疗效[17]。
     综上所述,影像学诊断大大丰富人们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颅脑异常的认识,包括结构、功能、微观的能量代谢及血管灌注等,为揭示该病的神经病理变化提供基础。但为了更好进行研究,可将以上诊断手段进行联合应用,从而全面的分析精神分裂症的脑区异常。
     参考文献:
1. 唐勇,刘文,彭昌孝,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结构异常的MRI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2,28(5):327-329
2.易嘉龙,王小平,廖坚,等.男性攻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的磁共振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6):669-671
3.孙锦华,袁爱花,郭田友,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透明隔腔形态结构的磁共振成像比较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2):74-78
4. 魏钦令,康庄,吴小立,等.早发精神分裂症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1,32(4):527-530
5.刘登堂,江开达,徐一峰,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4,37(2):81-84
6.蒋少艾,周炳,廖艳辉,等.基于fMRI的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脑活动的局部一致性初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5(9):947-951
7.杨桂芬,张权,张云亭,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不同认知成分的fMRI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758-761
8.任华,张云亭,张权,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记忆与执行功能表现关系的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8):457-462
9.江明祥,张娟.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2008,17(12):1036-1039
10.姚雪峰,赵洪洋,常会民,等.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海马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2):162-166
11.甘景梨,段惠峰,杨家明,等.精神分裂症临床特征与前额叶、丘脑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3):3034-3039
12.甘景梨,王长虹,杨秀双,等.不同家族史情况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质子磁共振波谱特点的比较[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2):1111-1114
13.吴婷,刘文,蔡宗尧,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白质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7):978-980
14.王宏磊,邬海博,袁慧书,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观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双侧钩束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3):439-443
15.邹立秋,袁慧书,裴新龙,等.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囊前肢MRI扩散张16.张芬茹,高成阁,邓惠兴,等.精神分裂症SPECT脑显像的影像特征及其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4(2):149-150
17.李华芳,顾牛范,修雁,等.SPECT检测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27(2):99-1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