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护理体会

2015-07-20 09: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尚未明确。现今多认为皮肤黏膜综合征是一定易患宿主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本病  好发于婴幼儿及儿童均发病,80%~85%在5岁以内,好发于6~18个月婴幼儿[1]。我院儿科于2010年3月~2012年3月共收治15例皮肤黏膜综合征患者,经过准确治疗及精心护理,最后全部康复出院,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15例皮肤黏膜综合征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8个月~5岁,平均年龄2.17岁,持续发热时间5~12d,平均7.5d。
  1.2临床表现 本组患儿表现为发热、躯干四肢散在分布多形性红斑、口腔黏膜充血、杨梅样舌、唇红皲裂、双眼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颈淋巴结肿大、手指足趾硬性肿胀、手掌红斑、指甲和皮肤交界处出现脱皮、肛周皮肤潮红脱屑等症状。其中,发热15例,体温在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发热2~5d出现以躯干为主的多形性红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肿胀、脱屑及口腔黏膜充血14例;出现颈淋巴结肿大12例;初期伴有流涕、咳嗽、腹痛等4例;急性期出现肛周皮肤潮红脱屑2例;心脏彩超显示冠状动脉增宽但无临床症状1例。
  1.3实验室检查 15例病例均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白细胞高达22.58×109~45.26×109/L;血沉增快达50mm/h~138mm/h;C反应蛋白升高达80mg/L~346.3mg/L。其中3例血小板在发热后第10d增多,其余12例血小板在发热后2~3w增多。其中14例心脏彩超示左、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正常。1例左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0.34cm,右冠状动脉起始段内径正常。15例心电图均显示非特异性ST~T变化。
  1.4方法 在明确诊断后,给予药物治疗及对症护理,15例病例均用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发热时,但热程未达5d,予以保护性措施,如药物降温、物理降温。热程达5d后,给予输入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d),连用2d。阿司匹林30~50mg/(kg·d),分3次口服,待热退后减少为3~5mg/(kg·d),至血沉和血小板恢复正常。
  2 结果
  15例患者均在用药后24~48h内体温恢复正常。用药后5~10d口腔黏膜及皮肤恢复正常。无继发感染病例和心肌炎病例。其中1例在用药后第1d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1例在用药热退后第2d出现膝关节疼痛;1例在发热第4d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在恢复期复查心脏彩超时无加重,未发现冠状动脉瘤。
  3 护理体会
  3.1发热护理 发热时患儿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温度在20℃~26℃,湿度在55%~65%。密切观察患儿体温变化,体温在37.5℃以上给予温水擦浴或冰袋物理降温,体温达38.5℃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同时观察有无寒颤、抽搐及肢端循环。本组15例患儿均有发热,体温达39℃~40℃持续高热。经过物理、药物降温等方法,发热得到一定控制,未发生因发热引起的并发症。
  3.2口腔黏膜、皮肤的护理 本组14例患儿在发热2~5d后出现以躯干为主的多形性红斑和手足指趾硬性肿胀、脱屑及口腔黏膜充血。经过观察患儿口腔黏膜充血、口唇皲裂及脱屑的情况,并予以及时处理。口腔黏膜充血者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前后使用生理盐水漱口或软毛牙刷刷牙。口唇皲裂时给予涂擦石蜡油,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过多引起口唇干裂处出血。
  3.3颈淋巴结肿大的护理 遵医嘱给予中药外敷或3.3%硫酸镁湿热敷。清淡饮食。在查体时动作轻柔,减少患儿疼痛。本组12例患儿颈淋巴结肿大,经过静脉使用药物及外敷中药等,颈淋巴结肿大得到控制,无颈淋巴结化脓。
  3.4使用药物的护理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在儿科用药较为特殊,故用药时密切观察病情尤为重要。 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的护理:静脉丙种球蛋白是正常人血浆提取物,它既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又是一种血液制品,系同种异体球蛋白,对过敏体质的患者可能引起超敏反应。用药前在常温下放置10~20min,以减少应激反应。同时检查药品包装、有效期、药瓶是否有裂缝等。输注时应使用留置针,由于静脉丙种球蛋白价格昂贵,应保证静脉通道通畅的情况下,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20ml冲洗管道,目的是减少输液器内的微粒物质和避免浪费药物。输注过程中先速度宜慢每分钟0.5~1.0ml,观察15min后若无不良反应,速度调至1.0~2.0ml/min,持续观察有无皮疹、寒颤、胸闷、气促、头晕头痛、烦躁不安等,监测体温和观察静脉穿刺点皮肤有无红肿及渗漏。持续观察1h后,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输注完毕后再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0ml冲洗管道,使残留于输液管内的药物完全输入。 使用阿司匹林的护理:阿司匹林在皮肤黏膜综合征的应用中能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预防血管内血栓的形成,但其不良反应也较多。用药后,连续观察患儿有无不良反应。本组观察中,有5例用药后1d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予以加服氢氧化铝,呕吐较严重者给予了静脉补液,防止脱水。用药后5例病例呕吐得到缓解。患儿在住院期间定期复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大便常规查找隐血等。本组14例患儿经过使用静脉输入静脉丙种球蛋白及口服阿司匹林,发热得到控制,无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发生。1例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无临床表现,无冠状动脉瘤和心肌损害及心肌梗死发生。
  3.5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由于本病病因未明[1],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全身多系统均可受累,尤以冠状动脉为甚,是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最常见疾病,并可能为成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部分可发展成为冠状动脉狭窄,有引起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瘤、心肌梗死等危险。患儿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密切观察患儿  精神状态、呼吸、心率等。家长尽量陪伴在患儿身边,鼓励患儿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加重心脏负荷。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做好心脏彩超、心电图和心肌酶谱[2]等相关检查。本组1例患儿心脏彩超显示冠状动脉增宽,经过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尽早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和口服阿司匹林和营养心肌细胞的药物,该例患儿 冠状动脉增宽得到控制,无冠状动脉瘤及心肌梗死发生。
  3.6心理护理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发热时间长,家长对该疾病缺乏了解,应耐心讲解有关本病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及预后情况。
  4 总结
  通过对该组病例进行发热的护理-口腔黏膜护理-皮肤护理-颈淋巴结肿大的护理,以及对心率、呼吸的监测和对精神状态等的观察,使广大临床护理人员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判断、用药和对症护理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重视。
  参考文献:
  [1]江载芳,胡亚美.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2.
  [2]索琳.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