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VSD;手部压榨伤;观察;护理
手部压榨伤是本科收治的常见工伤,2011年6月—2012年1月本科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配合内固定手术、皮瓣移植术治疗手部压榨伤,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降低了治疗费用,减少了换药次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现将观察和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自2011年6月—2012年1月本科室实施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治疗20例手部压榨伤患者,男14例,女6例;年龄18~45岁。其中合并骨折、肌腱、神经损伤者17例,单纯皮肤皮下组织损伤者3例。治疗时间20~40天,均达到满意效果。
1.2使用方法(1)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2)骨折者行克氏针或钢板内固定,肌腱神经损伤者吻合肌腱神经;(3)将VSD按创面大小剪贴于创面,从距创面2~3cm正常皮肤处戳孔,将多侧引流管引出创缘,与VSD材料间断缝合,需行创面冲洗则单独包埋一根2mm硅胶管于VSD内;(4)封闭:擦干周围皮肤,用生物半透明性薄膜(VSD配套材料)粘贴密闭整个创面,使之封闭;(5)负压吸引:将引流管连接VSD治疗专用吸引机或中心负压吸引,需要冲洗者,将冲洗液连接输液器与包埋的硅胶管无菌连接;(6)持续负压吸引7~10天,观察创面有大量新鲜的肉芽组织生成,择期行皮瓣转移术。少数创面分泌物多或创面大者,则更换VSD材料,继续负压引流,直至肉芽生长良好。
2观察和护理
2.1术前、术中配合(1)术前做好患者一般情况评估,完善各项常规检查;(2)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事发突然,短时间内难以接受受伤的事实而焦虑,又担心自己受伤住院治疗不能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担忧,希望尽快治愈出院上班,因而,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安抚必须贯穿在治疗全过程中,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有效配合;(3)检查VSD专用吸引器的性能,保证正常使用;(4)洗手护士准备手外器械、VSD材料,在臂丛麻下配合手术医生清创彻底,仔细操作,尽量减少创面渗血,贴膜时尽量贴紧,避免漏气。
2.2 术后观察(1)妥善固定,保持局部密闭状态。以吸引时局部可见管型、粘贴密闭为原则。(2)保持持续有效负压吸引,引流是护理的关键[2],压力维持在0.02~0.04kPa,负压失败的常见原因是密闭不严,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3)观察引流物的颜色及量:如引流物为鲜红色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应终止吸引,通知医生处理。(4)预防感染:①VSD专用吸引机瓶内的液体>1/2时应倾倒,以防损坏马达,操作时先夹管再分离吸引器,防止引流物逆行感染。负压瓶清洁消毒后瓶内放100ml 0.1%含氯消毒液;②置管冲洗,使用0.5%甲硝唑50~100ml每天冲洗,以防止堵管并避免厌氧菌感染。
2.3护理(1)保护创面,保证有效引流,为保证巡视观察工作落实到位,设置了简易观察单挂在患者床头,观察项目有吸引压力,引流是否通畅,创面有无积液,周围皮肤有无水泡,引流液颜色、量,每2h观察并记录1次,24h统计引流总量,并详细交接班,观察项目有异常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有2例患者因吸引压力改变而致引流不畅,被发现后给予了处理;(2)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cm,用垫圈垫高悬空,防止引流管被压迫、折叠;(3)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回病房按臂丛麻醉术后护理监测生命体征,连续6h平稳后,改VSD术后72h监测体温1次/6h,72h后改测2次/d,体温异常则监测白细胞计数;(4)基础护理:患者卧床休息,需要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保持全身皮肤清洁,供给营养丰富、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饮食,以利创面愈合;(5)冲管护理:指导患者或陪护人员,不要牵扯、压迫、折叠冲洗管,保持冲洗通畅;(6)疼痛的护理:由于手部压榨伤并有创面严重污染和组织坏死、缺损,患肢疼痛明显。在护理过程中,首先评估疼痛性质、程度,通过摆放舒适的体位,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缓解疼痛,以保证患者休息和睡眠。
3结论VSD负压封闭引流术是外科引流的重大改革,是一种高效引流。手部压榨伤手术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取得良好效果,和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1)封闭伤口与外界隔绝,杜绝了伤口再次感染的可能;(2)VSD敷料网络细密,引流管多侧孔段内置其中,负压强大,不会形成引流管堵塞;(3)负压吸引可持续清除伤口处渗出液,保持局部干燥,有利于伤口愈合,护理方便,不需要每天换药,减轻了患者痛苦,降低了治疗费用[3],但为提高疗效,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关键,重点是保证有效的负压持续吸引,防止引流管堵塞,加强创面护理。
【参考文献】
1易红平,向常艳.VSD临床应用的观察和护理体会,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6(20):1763-1764.
2庞新娜,梁宁.使用VSD一次性负压引流专用敷料治疗骨髓炎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28.
3毛秀娟,王雪娟.1例慢性骨髓炎合并创面经久不愈合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2):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