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肾移植患者负性心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

2015-07-04 21:1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肾移植患者负性心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心理干预

【关键词】  肾移植;心理护理;干预性研究

肾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恢复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由于经济水平的限制、肾源的短缺以及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接受肾移植手术后肾功能恢复进程、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昂贵的医疗费用,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等均对患者的心理产生负性影响[1]。术前抑郁、焦虑等负性心理的发生率为68%[2]。近年来,我们对影响肾移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适应疾病过程,提高生活质量,取得一定成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全军器官移植中心住院的肾脏移植手术患者17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8例,女65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2岁。存在的负性心理问题:(1)恐惧:担心手术风险、排斥反应及术后并发症等;(2)焦虑:担心治疗的效果及经济负担;(3)悲观:认为肾移植术未必能够彻底解决生存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4)人际关系敏感:对医疗、护理及家庭支持程度感到不满,表现为多疑、自卑、孤独感,或对其亲属供肾者及家庭产生内疚、负罪感;(5)心理排斥:对移植器官有“异物”感。

  1.2 心理干预措施

  1.2.1 术前健康宣教:对患者进行自我介绍, 说明宣教目的,解答疑问,鼓励患者表达感情。Www.lw881.com在了解患者经济状况、家庭状况、文化程度基础上,向患者介绍手术方式,手术医生的情况,手术的简要步骤、手术体位、麻醉方式、相关知识及配合要点;必要时请同病友现身说教,介绍自我护理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器官排异反应和感染的症状,预防感染和应对药物的副反应,维持促进健康的行为[3]。促使患者能进行自我观察和监测。

  1.2.2 加强护理、家庭及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尽量与患者沟通,鼓励安慰患者,了解患者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尽力解决。鼓励家属、亲友多探视,开导、支持患者,避免将家庭困难和矛盾直接暴露给患者,给患者以希望与信心;定期组织病友交流,由移植专家向患者讲解移植方面的有关知识,通过健康教育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其了解肾移植;另一方面,争取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术后可以参加工作及社交活动。

  1.2.3 康复后心理指导:指导患者做好康复后角色转换,尽早转换患者角色到健康的换肾者角色,消除对疾病复发的不必要的担心,提高心理素质,尽早重返工作岗位,一般肾移植手术后3~6个月的患者即可从事适当的体力劳动。

  2 结果

  手术后随访3~6个月,有患者均不同程度产生恐惧感,产生焦虑情绪128例,产生悲观情绪77例,人际关系敏感35例,产生对移植器官有“异物”感45例。经心理干预后所有患者负性心理明显改善,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加强。

  3 讨论

  目前,肾移植患者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我们通过分析影响肾移植患者负性心理的影响因素,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心理干预,改善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大多数的心理问题得到明显减轻或解除。良好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患者缓解压力、保持乐观,积极配合治疗,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优质的护理工作和受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床肾移植成功的重要保障。

  肾移植患者的负性心理影响因素主要有:患者的文化修养、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经历、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1)文化背景及程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不同及文化氛围的陌生感会大大提高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杨淑玲等[4]在探讨肾移植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时发现,同文化组的患者孤独和陌生感发生率(0.4%)比跨文化组的孤独和陌生感发生率(72.2%)要低的多。(2)年龄:在移植领域,一般将50岁以上者称为高龄。李玲等[5]发现,高龄肾移植患者术前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龄组(p<0.01)。(3)家庭状况及经济条件:肾移植手术费用较高,加上术前透析及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费用,这给很多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条件是影响术后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家属的状况也会影响患者心理状态[6]。(4)移植本身:移植肾功能能否顺利恢复对患者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王静新等[7]调查显示,移植肾功能丧失的患者中100.0%存在焦虑,77.8%存在抑郁;肾功能恢复顺利的患者中28.7%存在焦虑,28.6%存在抑郁。因此,提高肾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有效途径。(5)环境因素:患者术后在封闭式隔离病房,虽然减少了感染机会,增加了安静气氛,但也带来了社交隔离和感情的剥夺[8]。护理人员与患者缺少交流,易使其产生孤独、恐惧等负性心理,产生一些不适反应,表现出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9]。

  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安慰、交流、健康宣教)调整患者情绪,从而减轻患者的负性心理。本结果表明:通过进行术前宣教和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肾移植相关知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自我健康检测,使患者早日融入社会[10]。护理人员应根据肾移植患者的不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病情,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启荣.肾移植患者健康教育模式探讨.现代护理,2003,85:809810.

  2 曹曼林,程安龙.肾移植患者术前心理状况及术后心理干预.中国临床康复,2004,8:2953.

  3 张庆,李留洋,李力任,等.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学医学,2006,9:16021604.

  4 杨淑玲,徐莉,赵代红.移植患者的多元文化护理.山西护理杂志,1997,11:111112.

  5 李玲,刘慧玲,谢翠媚.高龄肾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心理障碍特点.广东医学,2005,1:134135.

  6 段秀英,李晓娟,李丽红,等.肾移植病人亲属心理状态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80282.

  7 王静新,叶桂荣.肾移植受者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及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748.

  8 罗艳华.60例社区肾移植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69171.

  9 付凤齐,厉健.活体肾移植供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河北医药,2009,31:761762.

  10 张庆,李留洋,李力任,等.肾移植患者的自测健康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06,9:16021604.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