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成效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在到达医院前进行的紧急救护。院前急救时间短、情况紧急,院前急救成功与否是决定患者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2008年3月-2009年12月本院加强了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在急救成功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12月在本院进行院前急救的13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82例,女48例,年龄3个月—101岁,中位年龄50岁;疾病类型:心跳骤停5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30例,颅脑外伤12例,骨折18例,软组织挫伤17例,心脏病12例,酒精中毒7例,其他29例。选择2008年3月—2009年12月在本院进行院前急救的300例患者为实验组,男207例,女93例,年龄6个月—102岁,中位年龄51岁;疾病类型:心跳骤停15例,高血压脑血管意外65例,颅脑外伤29例,骨折43例,软组织挫伤52例,酒精中毒22例,心脏病21例,临产妇7例,腹部外伤10例,溺水5例,其他31例。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了以下内容的管理。
1.2.1加强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规范化的体能、抢险等训练,以模拟病例、医护合作的演练方式经常性地进行模拟性院前急救演习,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使护士接到紧急任务后能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实施有效准确的救护。
1.2.2信息的掌握24h专人值班,坚守岗位,随时接听,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伤员的详细接车地址、伤员数、主要病情及联系电话。
1.2.3保证急救物品的齐全及完好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任何人不能以任何理由挪用、外借急救物品、器材;保证院前急救药品、设备的齐全及完好;物品做到定位放置,专人检查,专人管理、维护保养;使用后及时补充,做到班班交接;不断完善救护车内通讯设备条件,保证在途中能够与急救指挥中心和急救现场随时保持联系,以便准确了解急救患者的去向。
1.2.4规范现场急救制度要求急救护士到达现场需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到“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迅速完成必要的基本检查,针对性地按照从头、颈、胸腹、脊柱、四肢顺序进行,切勿漏查;及时鉴别分类,并针对不同病情实施有序的院前急救,包括给予患者摆放合适的体位,实施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心脏电除颤、气管内插管、气道开放、建立静脉通道、抗休克、开放性气胸变为闭合性气胸、气胸减压、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救护措施的实施可穿插在初步评估和体检过程中进行。对那些平素身体健康,因触电、溺水等意外伤害的患者,抢救要有足够的时间,心肺复苏的持续时间至少要在30min以上。
1.2.5规范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①院前急救中的患者转运要采用先“救”后“送”的重要原则,而且本着患者自愿、就地就近、专科优势的原则。凡是拨打急救电话的患者,都必须进行认真检查,有疑问或可去可不去医院都必须做进一步排查,原则上都要转送医院。②熟练掌握在不同条件下搬运患者的方法和技巧,如对脊柱损伤患者的搬运,正确方法是:急救员面向患者,表明身份;安慰患者,告知患者勿动,初步判断伤情,简要说明急救目的;固定伤者,避免加重颈椎损伤,动作统一协调,整体搬运伤者平躺于脊柱板上,并用扣带固定好胸、腹部及四肢,松紧度以放入2横指为宜;在运送过程中保持患者脊柱成一条直线。③转运途中要勤问、勤查、勤观察,密切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及各种管道情况,并随时向患者或家属交代病情。
1.3效果评价
观察和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急救出车反应时间等于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及途中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AS8.22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的差别。
2结果
两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急救成功率的比较。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的观察组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和途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急救成功率得到提高,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min,严重创伤伤员的急救黄金时间是60min,急救白金时间是10min,急诊患者的早期救治对患者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危重患者,存活与死亡之间的宽限变得越来越小,稍一耽搁就会失掉最佳抢救时机,增加了急诊患者的死亡率及伤残。现代急救医疗体系可分为3个阶段,即院前急救、医院急救、救治缓解后的康复治疗。在这3个阶段中,院前急救时间短、情况紧急,院前急救成功与否决定危重患者抢救是否成功。院前救护的缺陷包括护士自身素质、院前救护设施、院前救护网络等。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影响院前救护的不良因素包括护士自身素质不高,院前救护设施不齐全、不完好,院前急救制度欠完善等。因此,针对影响院前救护的不良因素,我们采取加强护士院前急救专业培训,使护士能熟练操作各种急救仪器,安全使用急救物品,全面掌握各种危重患者的救护措施,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保证院前急救药品、设备的齐全及完好,避免急救器材准备不足、药品不全及使用不当影响抢救;信息的全面掌握,使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充分利用途中的时间,做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器械准备工作,从而能及时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抢救方法,为抢救患者的生命赢得时间;规范现场和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使护士在抢救中能有章可循,避免途中对患者的观察不够仔细、监护不严、出现问题处理不及时,造成患者意外受伤或伤情加重、监护脱落、输液中断情况的出现。本结果显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院前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和途中时间均缩短,急救成功率得到提高。结果说明,加强了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能缩短院前急救,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
作者:何春梅,劳娅,胡秀娟,陈青梅,易康弟(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急诊科,广东湛江,524002)
第2篇:院前急救实施临床护理的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引起的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局部供血区发生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初期,患者常发生心脏骤停,心室颤动以及猝死的危险性很大,尤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均为在院外突然发病,这给其生命和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约有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后1h内院外猝死,而大多数猝死的患者死于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因此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要求医护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进行治疗,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的预后。临床护理路径是依据标准化的护理计划,为某一类特殊患者设定的住院护理图,是运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时间的、有序的、有效的照顾方法,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国内很多医院都已经尝试着开展临床路径,并在糖尿病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开展应用,但目前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在本文中,我们对近来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制定实施了临床护理路径,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相关的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一2014年3月间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计106例,其中男性患者74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8.5±7.8)岁。2013年3—9月接受救治的患者采取常规院前急救护理,共57例,其中死亡11例,入院后救治成功46例,抢救成功率80.7%。为提高患者的院前急救效果,我院于2013年10月一2014年3月对接受救治的患者实施院前急救路径护理措施,共49例,其中死亡2例,入院后救治成功47例,抢救成功率95.9%。
1.2护理方法
首先由科室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该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组成,科主任和护士长对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理论及操作培训,责任护士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以护理评估、医疗措施、护理措施为内容进行落实;然后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咨询相关医护专家、结合医护人员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路径制定完成后,邀请医院护理部、急诊科等部门专家审核通过后方可运用于临床实践;实践前由急诊科护士长向全科护士讲解护理路径的相关理论知识,并发放相关理论资料,由每位护士进一步自学,在学习期内组织3次护理路径模拟实践操作训练,使每位护理人员熟悉护理路径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①建立急救出诊的快速反应机制,急诊科在接到呼救电话后1min内出车,护理人员在车上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询问家属患者发病前是否有乏力、发热、胸部不适、心绞痛等急性心肌梗死先兆,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通过家属描述快速判断患者病情,根据病情情况指导家属实施家庭急救,并告知家属在预定位置接车;②出车前提前确保救护车上急救药品的品种、数量完好;③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观察患者的曈孔变化与神志情况,监测患者心电图AMI的典型改变和各项生命体征,所有患者均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在初步确诊后立即对患者予以持续氧气吸入以帮助患者迅速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缩小或控制梗死面积,并建立有效静脉通道;患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予以有效止痛剂以及时缓解胸痛;对于急性左心衰患者除对生命体征加以监测外,同时应加强输液速度、肺部啰音观察,心源性休克者应严密观察患者面色、四肢皮肤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处理;血栓及栓塞形成患者根据病情,适当活动下肢,同时对呼吸、下肢皮肤、肿胀及有无疼痛等加以观察。急救后入院患者也都经血清心肌酶学等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④转运途中持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重点是患者的意识、曈孔、呼吸及心率情况,继续维持静脉通道以及给予持续的药物治疗,另外医护人员应充分评估在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医护人员在转运途中提前告知急诊科做好应急准备,简洁准确地交代患者病情,以便患者到达医院前科室做好抢救准备和相关人员的安排,制定抢救方案;⑤在患者到达后做好交接工作,向接诊医护人员详述病情、既往病史以及急救用药情况,以保障抢救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⑥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耐心解释,缓解家属的紧张、焦虑不安情绪,保持急救现场安静,配合治疗。
1.3评价指标比较
实施前后患者的急诊抢救时间、患者存活率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情况,对实施前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①急诊抢救时间:患者进入抢救室的时间至离开抢救室准备转运到病房的时间;②患者存活率:通过抢救病情初步稳定并转运至病房的例数;③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主要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急性闭塞、心源性休克等;④患者住院时间;⑤患者满意度:采用Linkert5分法计分,将评价指标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别赋予不同分值,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太满意:2分,不满意:1分。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差异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患者急诊抢救时间、患者存活率分析实施临床急救护理路径后,AMI患者抢救时间由实施前的(44.3±7.1)min降低至(35.7±5.2)min,患者存活率由80.7%提高至95.9%。
2.2实施前后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分析。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国际上公认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病情危急,病死率高。近年来,心肌梗死的患者曰趋年轻化,病死率达10%~13%,是导致心源性死亡的重要原因M。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的‘‘时间窗”对挽救濒死心肌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及时有效的实施院前急救对稳定患者病情、改善患者治疗及预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流程虽然也能清晰地概括在发病初始阶段的抢救程序,但是其仅针对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被动处理,缺乏对于护理人员分工、医护配合、病情变化预测、抢救步骤的时间分配、院内整体协调等方面的研究。AMI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针对急诊科及AMI患者的特点,在标准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从而达到预定的急救护理目标。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使急诊护士有预见、有标准、主动地依照路径内容进行工作,为AMI患者争取了有效的治疗时机。
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死亡的发生、促进患者恢复。患者在实施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患者的平均抢救时间由(44.3±7.1)min降低至(35.7±5.2)min,抢救后存活率由80.7%提高至95.9%;患者在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由17.4%下降到2.1%,住院时间也明显减少,由(14.5±5.3)d降低到(11.4±3.7)d;出院时患者满意度得分由3.7±0.4提高至4.5±0.8,实施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实施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得到改善有以下几点原因:①护理路径细化了每个抢救的过程,界定了每一过程的抢救时间,使得医护人员可以统筹合理安排每项操作的时间,真正做到在抢救过程中的有条不紊,有效地提高了抢救效率;②合理的分工及程序化的管理有效减少了治疗上不必要的差异,使急救护理活动更具有规范性,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治疗方案,从而有效地缩短了康复时间;③急救护理路径对整个疾病的急性期护理有着总体的把握以及前瞻性的预见,从时间上预测患者下一步的救治措施,使护理人员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④实现了与相关科室及时有效的协作,从而使患者在急救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全面的照护;⑤与患者的家属事先进行详细沟通,一方面防止患者家属因缺乏急救常识对患者发病中采取错误的干预措施,另一方面指导家属在救护车赶到前,运用正确的急救措施保证患者有生命体征,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预后;⑥护理路径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符合‘‘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念,护士对患者的关心有效促进护患关系,有利于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黄春华
第3篇: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策略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阵地。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前进行的紧急救护,它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途中监护转运到医院的过程。院前急救是在现场和途中进行,其目的是挽救患者的生命,减少伤残率和死亡率。具有情况紧急、急救时间短、突发性强、急救条件差、疾病病情复杂等特点,院前急救质量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其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随着《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实施,对各医院的急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提高院前急救工作效率与服务水平,本院急诊科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本院急诊科实施院前急救的18岁以上患者400例,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组(设为对照组),2012年4~9月收治的患者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后组(设为研究组),每组各200例患者。对照组男103例,女97例,年龄18~89岁,平均(50.40±19.17)岁。疾病类型:外伤62例,内科系统疾病110例,其他疾病28例。研究组男101例,女99例,年龄18~91岁,平均(52.16±19.32)岁。疾病类型:外伤76例,内科系统疾病102例,其他疾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急救中心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问清出事地点及接车地址、联系电话,立刻通知急救小组成员,同时迅速准备急救用品。4min内救护车出发,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就地紧急救护,急救中心的功能包括急症诊治、急诊抢救、急诊监护、急诊留观、急诊手术等。
1.2.2研究组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接听到急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小组其他成员,迅速到达呼救现场对患者实施救治。
1.2.2.1小组设置设组长1名,由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组员由8~10名组成,相对固定,半年或更长时间轮换1次,要求人员在急诊工作2年以上,经过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组员根据兴趣自愿报名,并与科室实际情况、个人特点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成员有不同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人人参与管理,使院前急救每一个细节的护理管理得到落实。
1.2.2.2组长职责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负责制订本专业小组的业务学习、护理查房计划;书写流程和指南,评估组员的工作质量,评价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指导组员的工作和临床教学。每月组织1次在科内分享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体会或各自的管理心得、特殊病例讨论、总结经验等,持续改进管理质量,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2.2.3小组活动做法①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小组成员每班登记院前出车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以及院前抢救成功的案例等,如记录出车超时,物品准备不齐,患者投诉,转院未书写知情同意书、院前抢救记录缺陷、未详细病情评估及途中的监测观察,无一定的风险意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沟通不到位等护理不良事件以及在现场、途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处理结果等。每个成员上班前阅读登记本,举一反三,减少同类问题的发生。组长每月对本小组工作质量进行1次评价,收集问题和意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从接听“120”电话、现场、中途突发事件处理以及转运途中与院内沟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改进建议。会后将讨论内容以PPT形式向全科护士汇报分享,特别是带有共性问题或具有示范意义的病例,从而规范护士的专业行为,提高患者满意度。②制订护理管理制度小组成员参与制订和改进院前急救转运安全制度、院前急救物品和药品管理制度、院前急救抢救流程及操作手册、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建立出车物品登记本、出车班交接本及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评价表。③落实培训工作小组组长每月组织成员业务学习1~2次,内容包括《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内容,院前急救的各项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的配合、止血、包扎和搬运,以及车载所有急救仪器的使用等;常见急诊抢救程序、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院前急救中急救的配合及途中患者病情观察与处理方法、院前患者安全管理、情景模拟突发事件演练等,最后通过护士长考核。通过培训,培养院前急救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提高急救技能。
1.3评价指标
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实施前后对两组患者满意度(包括救护车到达时间,服务态度,救治水平等)、出车时间(从接听急救电话起至救护车出发执行任务的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出诊超时,急救药品、设备准备不到位,现场救治措施不当,沟通不到位,监护不力等)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后两组患者出车时间、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与t检验,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实施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前后两组患者满意度、出车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出车时间、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出车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满意度明显升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3讨论
3.1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可提高护理质量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要环节,也是中国急诊医学中最为薄弱部分,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遭遇意外创伤的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能否延续,而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是院前救护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对小组人员进行双向选择、制订组长职责及工作规范流程,要求小组成员每班登记院前出车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以及院前抢救成功的案例等,及时将存在问题防范于未然。组长每月对本小组人员工作质量进行1次评价,收集问题和意见,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从接听“120”电话、现场、中途突发事件处理以及转运途中与院内沟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及改进建议。规范现场和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使护士在抢救中能有章可循,避免途中对患者的观察不够仔细、监护不到位、出现问题处理不及时。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流程化、快速反应的急救队伍。结果显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小组后出车时间较实施前明显缩短(P<0.05)说明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可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3.2成立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及减少护理不良事件
人人参与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提升团队绩效的方法之一。院前急救专业护理小组的成立有利于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使院前护士有更多的空间交流和讨论,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完善制度,从而提高管理水平。设院前专业小组后,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小组成员积极关注在临床中本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讨改进措施,持续改进服务品质。同时本小组成员通过定期的知识、技能及情景模拟突发事件的演练培训,熟练掌握院前急救的各项技术;定时组织护理查房、每月1次分享报告会等,使护理人员从专业、管理、教学、护理科研等方面得到锻炼,从整体上提高护士的各项能力。结果显示,成立院前急救护理小组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较实施前减少,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均P<0.05)。
4结论
综上所述,成立院前急救护理专业小组可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出车时间,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使院前急救质量得到提高,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院前护理服务。
作者:洪小英,李娜,周玲,王根群,黄超莹(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东广州,5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