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心理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4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8例冠心病患者,经围术期的心理护理,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的介入治疗的围术期心理护理,为介入诊疗手术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痉挛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自心脏介入治疗诞生以来,不仅改变了冠心病内科治疗的现状,也逐渐成为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1]。由于介入治疗毕竟会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产生重大的应激反应,因此,心理护理质量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手术效果。回顾性分析48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10年1月4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40~74岁,平均56.3岁,均采用介入治疗,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心脏介入手术毕竟是一项重大的手术治疗方式,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必然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如: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2]。一方面是由于担心手术的风险,成功的几率,预后的效果,是否对将来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等;另一方面则是担心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自身对于手术的承受能力;还有些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担心昂贵的手术费,给家庭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为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冠心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性格特点、社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条件、应激反应程度等,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根本需求,满足患者的根本需要,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3]。护理人员通过主动介绍医院的规章制度,医生和护士的基本情况,心脏介入治疗的技术水平、预后情况等,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使患者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医院的治疗和护理。对于担心手术费用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尽可能取得多方面的社会支持和帮助,从而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认真配合护理人员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特别是手术前晚,护理人员要通过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保持愉悦的精神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迎接手术的治疗。
2.2 术中心理护理:心脏介入治疗的手术过程中,冠心病患者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尤其是患者处于清醒状态时,对于周围环境的刺激非常敏感,容易产生烦躁、紧张、恐惧的情绪。此时,医护人员
在手术前,就要向患者简单介绍室内情况和手术过程,并告知注意事项、配合要点,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4]。在手术操作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情绪变化,医护人员之间尽量避免谈及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在手术的进展顺利时,护理人员可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与患者沟通,增添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手术成功后,护理人员可第一时间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的疑虑。
2.3 术后心理护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术后仍然需要护理人员针对患者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护理工作。由于此时部分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认为手术已经成功,对疾病的康复盲目乐观,不听从医护人员的指导,随心所欲的做一些事情,往往会导致预后效果不理想[5]。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手术后的第一时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在恢复早期进行渐进性活动锻炼,无并发症者第2周可在床上活动和离床站立,并逐步开始室内行走。同时,向家属及亲友做宣教,讲解早期适度活动对康复的意义,指出过分保护既不利于早期康复亦会影响患者的自我评价及自信心,以取得家属配合,帮助患者克服依赖性,但在恢复期和康复期,患者的工作及活动亦需要量力而行,特别注意肥胖、吸烟、高胆固醇等高危因素。
3 讨论
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安全、有效的一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但由于冠心病患者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会产生多种心理应激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为此,根据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非常重要。本组资料中,通过加强冠心病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心理护理,及时了解和解决了患者术前存在的思想顾虑,并于术中、术后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安抚,为介入诊疗手术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 芳,毛欣荣.冠心病介入诊疗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511.
[2] 向宝霞,向云霞,翟秋翎.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4(1):64.
[3] 朱 锋.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临床医药与护理,2005,12(12):76.
[4] 吕 丹,李清玉.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心理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8,32(5):381.
[5] 曾彩虹,曾影红.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