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医学护理论文

护理干预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探

2015-11-10 09: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目的: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的发生,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机采血小板反应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强化护理干预,机采血小板反应发生率比例明显下降。结论:加强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护理干预,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提高大众的献血积极性,对社会的医疗事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白细胞;护理干预;献血者
  无偿献血在社会各界都得到了号召和响应,研究单采血小板的献血不良反应非常重要。对于血小板含量比较高的单采血方式,减少了对白细胞的感染,降低了不良反应率,经过血液传播疾病的几率也非常小,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受到临床采血的广泛应用[1]。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我站自愿无偿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 176人次,其中男2 882人次,女1 294人次。血源科工作人员负责对献血者咨询、接待。体检医生按GB18467-2001《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征询、体检,经血液乙型肝炎表面抗原、ALT快速筛查均符合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机采血小板捐献者标准。机采血小板采血护士负责献血者过程中的服务以及献血不良反应的观察记录。
1.2  材料:采用美国Hacmonetics公司产MCS+血细胞分离机和相关的耗材,上海输血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500 ml的ACD-A抗凝剂。
1.3  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轻度:献血者紧张,精神焦虑,眩晕,连续的哈欠,恶心、呕吐,面色苍白伴轻度出汗等迷走神经症状,有知觉;中度:表现为渐进的轻度反应并失去知觉;重度:献血者失去知觉或伴抽搐、大小便失禁等迷走神经刺激引起的惊厥现象[2]。另外机采血小板反应者还有典型的枸橼酸盐反应:口唇及面部麻木,重症出现手足抽搐等。献血者出现以上症状作为观察献血不良反应的指标。其中轻度88例(91.67%),中度7例(7.29%),重度1例(1.04%),其中终止采血94人次,经处理继续完成捐献2人次。
1.4  护理干预方法:护理的干预方式有图文并茂的课本传授、言语交流、表演动作等形式,具体包括:①行为干预:严格执行机采血小板捐献体检标准,对于过度疲劳睡眠不佳者要择期进行。采血人员要善于和献血者进行亲切的交谈,避免其空腹献血并提供脱脂牛奶、饼干,帮助和指导献血者,事先了解献血注意事项,让自己的行为慢慢的感染献血者。献血前可以和他们谈谈家常,安稳他们的紧张情绪。要有熟练的穿刺技术,选择粗大、弹性好的静脉,确保一次成功,并嘱咐献血者保持相对固定的舒适姿势,以免血肿发生。献血过程中不仅要观察血细胞分离机的运行,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全血及抗凝剂添加比例,降低输出及回输压力、速度,还可以利用看电视、听音乐或交谈的方法尽可能让献血者分散注意力,降低因紧张等不良情绪而诱发献血反应的概率[3]。通过与献血者进行语言交流,询问其感受,及时发现枸橼酸盐反应及献血不良反应先兆并进行处理,避免症状加重。在抽血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全程微笑服务,给献血者以积极的心态,并且一直陪护,献血完毕采集人员要包扎好献血者的伤口,提醒献血者有哪些注意事项,休息15 min后,没有异常再缓慢起床,安全离开,防止摔倒。②认识干预:向献血者介绍一下血小板的常识,肯定献血义举,让献血者有被尊重及认可的感觉,宣传无偿献血的相关知识,向献血者讲述血细胞分离机的功能以及程序设计的合理和安全性能,并带其参观机采的环境现场,来消除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的犹豫、恐惧心理。③心理干预:人性化服务,接待要充满热情,守时间,尽量避免献血者进行献血的时间等待,讲解饮食注意事项,递开水,创造采血室内的清新、温馨的环境,转移献血者献血痛苦,让他们愉快的接受无偿献血[4]。
2 结果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2010年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下降,全年机采血小板4 214人次,其中终止采血55人次,经处理继续完成捐献12人次,不良反应对比中、轻度64例(95.52%),重度3例(4.48%)。2009年与2010年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
3 小结
  机采血小板不会对机体产生影响,对捐献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可防可控。通过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在此后的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比例显著降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既保证了献血者的安全,又保证了血小板产品质量,使得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不断壮大。
4 参考文献
[1] 卢汉波,韩照平.会诊血液病血[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20.
[2] 洪好武.血液制品安全及质量控制[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556.
[3] 庄彩梅,郑海霞.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护理体会[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5,7(4):302.
[4] 邱鸿钟,梁瑞琼.应激与心理危机干预[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