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8(a)-0122-04
恙虫病(tsutsugamushi disease,TD)又名洪水热、丛林斑疹伤寒(scrub typhus),是由恙螨幼虫(chigger)通过叮咬传播给人传播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恙虫病立克次体(Rickettsia tsutsugamushi)。临床上以发热为首要症状,并且以在叮咬处出现特征性焦痂(eschar)或皮肤溃疡,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特征[1-2]。公元313年,晋代医学家葛洪曾描述该病并命名为“沙虱热”。我国在病原学上证实有TD是在1948年[3]。目前,在我国的广东、福建、广西、海南、云南、湖南、江西、山东、河南、河北、浙江、江苏、山西、贵州等省存在本病的自然疫源地[4]。TD的诊断标准:①有野外草地或树林接触史;②高热伴特征性溃疡和焦痂;③淋巴结肿大、皮疹;④外斐试验(Weil-Felix)1∶160以上。具有上述3项即可以诊断。
TD作为江苏近年来才出现的病种,由于过去发病率低、相关研究较少,对该病相关临床观察和护理缺乏成熟经验。为了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提高护理水平,可对其进行观察研究,并直接实施护理措施。近年来江苏、山东发病率有增多趋势,同时医务人员普遍对该病缺乏认识。本研究对2010年8月~2012年11月本院急诊中心共诊治的32例TD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例患者中,男18例(56.2%),女14例(43.8%),男女之比为1.3∶1。职业分布:农民15例(46.9%),园林民工7例(21.9%),家庭主妇6例(18.8%),公务员2例(6.3%),其他2例(6.3%)。发病年龄30~81岁,平均54.6岁,年龄分布:<40岁2例,40岁~ 7例,50岁~ 12例,60岁~ 8例,>70岁3例,以中老年患病率较高(84.3%)。
1.2 流行病学资料
该病近年来在本地区的发病季节为6~12月,以8~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共24例(75%)。32例患者发病前均有草丛或丛林接触史(100%)。
1.3 临床表现
3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见表1、主要体征分布见2。
1.4 常规实验室检查
1.4.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下降8例(25.00%),白细胞计数升高10例(31.25%),余14例(43.75%)白细胞计数正常。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3例;白细胞总数最高达21.2×109/L,最低至2.30×109/L;红细胞无特殊变化;19例患者淋巴细胞比例升高>45%,占总数的59.38%;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异型淋巴细胞者7例(21.88%),都在7%以下;外周血血小板计数<100×109/L患者24例(75.00%),其中<50×109/L患者7例,<20×109/L患者2例(含死亡1例)。
1.4.2 大便常规
大便隐血阳性2例(6.25%)(包括1例出现应激性溃疡患者)。
1.4.3 尿常规
蛋白尿3例(9.38%),管型尿2例(6.25%),镜下血尿1例(3.13%)。
1.4.4 外周血生化检查
32例患者均作如下项目检查,结果见表3。
1.4.5 特异性血清学检查
血清OX19和OX2凝集反应均阴性;OXK凝集反应6例(18.75%)阳性,凝集效价为1∶160,出现时间:第1周2例,第2周3例,第3周1例。
1.5 CT检查
本组32例患者行胸部CT检查,其中异常14例(43.75%),包括:双肺间质改变或渗出病变影考虑肺部感染7例(含1例死亡病例),双肺渗出病变4例,合并胸腔积液3例(2例胸膜增厚)。
1.6 超声检查
本组病例均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肝体积增大伴回声增粗17例(53.13%),脾大6例(18.75%),腹水2例(6.25%)。
1.7 心电图检查
本组病例均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15例(46.88%),其中窦性心律失常4例(包括1例窦性心动过缓,3例窦性心动过速),11例患者ST-T异常(考虑心肌损害9例)。
1.8 并发症
本组全病程中发生肝损害30例次(93.75%),14例(43.75%)肺部损害,心脏损害9例(28.13%)(其中急性左心衰1例),肾脏损害6例(18.75%)(其中1例急性肾衰),继发感染4例(12.50%)(其中2例肺部感染、1例胆囊炎、化脓性扁桃体炎1例),胸腔积液6例(18.75%),脑水肿1例(3.13%),休克1例(3.1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1例(3.13%)。
1.9 护理措施
1.9.1 心理护理
宿迁地区既往无TD病例报告,医务人员对TD认识不足,大多患者诊断为“发热待查”,早期接受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和抗病毒药等治疗,均无效。病情多日得不到控制,就会引起患者的恐慌心理。患者大多是农民和务工人员(68.8%),健康常识相对较低,对本病无任何概念,而早期接诊医务人员也无法给患者满意的解释,患者大都认为自己患了传染病或者是不治之症,异常焦虑。护理查房时,有针对性地根据患者的文化层次、可能具有的心理情境,对应地给予心理疏导。通过饮食指导、环境宣教等方式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关系,以健康教育和入院宣教的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该病的发病原因、传播方式以及可能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等。明确告知患者家属本病在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染,解除患者及家属顾虑。在实施护理及治疗的同时,向其讲解每一项检验、治疗和护理的目的,使患者能够愉快地接受。
1.9.2 高热的护理
高热是TD最为突出的症状之一,也是该病就诊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发热多在38.5~41℃,弛张热多见。患者大多突然发病,先出现不明原因畏寒或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且高热顽固不易退。对于高热的护理常规首选物理降温,如敞开衣服、温水擦浴、大量饮用温开水,甚至使用冰枕、冰帽等。在该类病例中,酒精擦浴应尽量避免,因为酒精擦浴会影响TD特征性皮疹的形态,而且有诱发皮下出血的可能,容易混淆症状,影响诊断。为了了解患者的发热情况,可以增加体温检测次数,甚至可以将体温计放置在患者身边,随时记录体温的变化,如出现高热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护理记录。退热过程中,患者会大量出汗,应及时更换干洁柔软衣服及床单、被服以免受凉。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很重要,补充营养和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注意营养和液体的补充。高热患者的饮食要求: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坚硬和刺激性食物,预防消化道出血。
1.9.3 皮肤护理
1.9.3.1 焦痂及溃疡的护理 特征性焦痂与溃疡是TD特征性体征,对诊断本病意义重大。本地区TD患者的确诊大都依赖发现特征性的焦痂与溃疡,只有早期入院的患者才可能有机会进行全身皮肤查找。TD特征性焦痂不痛、不痒,在腹股沟、腰带处、腋下等人体湿润、气味较浓且较隐蔽的部位常见,首诊几乎不被发现。入院后护士在护理发热待查患者时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焦和(或)溃疡应及时与医生一同查看以明确性质,有助于明确诊断。同时应该告知患者保持焦痂与溃疡部位的卫生,切勿撕脱痂皮。局部皮肤可涂碘伏并暴露在空气中。溃疡破面发生感染时,用百多邦软膏涂于患处,一般3~5 d可愈合。
1.9.3.2 皮疹的护理 在病程1周内,TD患者的胸、腹、背处会出现充血性斑丘疹,直径0.2~0.5 cm,比较分散,并向四肢扩展,而面部较少;皮疹1周后大多消退,仅少数色素沉着。密切观察皮疹的情况,并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也可为本病诊断提供依据。皮症出现时应嘱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如有痛痒感可用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
1.9.4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9.4.1 中毒性肝炎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出现肝损害30例,黄疸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差、乏力。护理要点:尽量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要保持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摄入,适当补充水溶性维生素,根据进食量调节输液量。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如果有中度或以上肝功能异常或者黄疸等,应遵医嘱给保肝、降酶、退黄等治疗。
1.9.4.2 并发上呼吸道感染或中毒性支气管炎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14例,主要表现为胸闷、咳嗽、咳痰、气促等;全胸正位片提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为患者TD并发支气管炎或者是TD致中毒性支气管炎。护理要点:保持病房内空气流通,常开窗通风,有气促患者可采取半卧位,低流量吸氧,避免静脉输液速度过快;认真做好口腔卫生护理;如果患者咳嗽、咳痰严重,应汇报医生并遵照医嘱给予止咳化痰、抗感染药物。
1.9.4.3 中毒性心肌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中毒性心肌损害9例,心肌酶谱高和心电图异常。护理要点:病程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加强生活护理支持,减轻心脏负担;严格控制输液滴速,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变化,记24 h尿量。对高热患者,应留意患者电解质情况,避免心律失常的发生。加强心电监护观测,如出现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处理。建议低脂、高蛋白和丰富维生素饮食,低盐饮食,少食多餐。心肌受损,尤其是中毒性心肌损害患者容易出现洋地黄毒性反应,给药剂量要控制。如出现患者有黄绿视或心电监护有“鱼钩型”改变征象时应立即汇报医生并积极处理。
1.9.4.4 肾功能损害的观察与护理 本组病例中有6例肾功能损害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是入院常规大生化检查发现血清肌酐、尿素氮升高。护理要点:严格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水肿情况。减少活动量,记24 h尿量,观察尿量、尿色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少尿、水肿等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如果肾功能检测提示氮质血症,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如需要遵医嘱督促患者收集24 h尿液作蛋白定量,及时采集血、尿标本送检。
1.9.5 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对于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青霉索、头孢类抗生素常为首选药物,但是它们不能通过宿主的细胞膜而进入细胞质内,因此对TD治疗无效[4]。本地区临床上用阿奇霉素治疗TD最多,其作用机制是阻断转肽作用和抑制mRNA核糖体易位,从而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发挥抑制菌作用。阿奇霉素在细胞内的药物浓度可高达血药浓度的100倍,TD病原体专性细胞内寄生,因此抑制作用强。有资料报道,经用小鼠对阿奇霉素进行毒力试验,认为临床剂量的阿奇霉素是安全的,即使TD患者是孕妇也是可以使用的[5-6]。但是阿奇霉素的胃肠反应较大,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如恶心、呕吐频繁者,可减慢滴速,并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1.9.6 做好卫生宣教及出院指导
患者应保证足够睡眠,加强营养,以增强体质。做好TD防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提醒患者家属搞好居住环境卫生,除杂草,清积水,灭鼠,消灭恙螨滋生地,喷洒灭虫剂。此外告知患者及家属,尤其是从事园林、花木绿化等工作的患者及家属尤其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流行季节避免在草地上坐卧,在流行区野外活动时,应束紧袖领和裤脚,加强个人保护。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积极治疗、悉心护理,有31例患者痊愈出院,仅有1例患者死亡。死亡患者年龄80岁,有糖尿病等基础病,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和DIC。
3 讨论
近两年本地区才有TD的报道,考虑与本地区大力发展绿色园林城市建设,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有直接关系。城市乡村处处绿地,成片林地不断延绵,为恙虫滋生创造了自然条件;当然,现代社会的大交流、大流通也使TD长距离传播成为可能。本地区绝大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甚至无任何概念,TD在本地区门急诊漏(误)诊率率高达75%[7]。TD患者几乎都是以发热待查为初步诊断被收住院,在入院后得到确诊。而确诊的主要依据大都是发现焦痂和(或)溃疡,而肝功能异常则是本地区TD确诊的辅助支持。本地区TD确诊前的护理主要是围绕发热待查进行,除了处理好患者的高热症状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而确诊后的护理中心工作还要兼顾焦痂、溃疡、肝功能异常和并发症等。总之,细致入微的护理对本地区TD确诊有促进作用,而确诊后护理工作对TD患者的痊愈有积极作用。
以往TD在江苏地区只是偶发,近年来才慢慢增多。由于过去发病率低,对该病相关临床观察和护理缺乏成熟经验,相关研究较少。为了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和治愈率,提高本地区对该病的护理水平,笔者直接参与了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实践,并进行临床观察、护理总结。详细观察TD患者每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细致观察每一个临床表现细节,并对每一个症状细节进行分析。在明确诊断前,细致周到的护理工作对诊断有显著帮助作用。而明确诊断后,对每一项临床症状的细致观察对该病的治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本中心收治的32例TD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总结,找出
诊断前观察的不足,明确诊断后的副反应护理,对TD的明确诊断和确切治疗有直接作用。对待TD高发期的高热患者,首先要询问病史、了解发病时间和病情进展情况。严密的病情观察,合理的护理措施,最终对病情诊断和治疗不无裨益,可以为今后本地区的TD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杨绍基.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39.
[2] Beers MH.The merck manu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M].18th.Darmstadt:Merck & Co.,Inc,2006:1493-1494.
[3] 徐小元,于岩岩,魏来.传染病学[M].2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