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不稳定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急症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是最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即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颅外段血管壁僵硬,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1]。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2]。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可减轻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作者采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24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在本院就诊均经颈动脉超声检查确诊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24例患者中,男15例,女9例;年龄54~78岁,平均(62±4.6)岁;其中高血压13例,糖尿病5例,高血脂16例,冠心病5例;治疗组24例患者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55~77岁,平均(61±5.2)岁;其中高血压12例,糖尿病6例,高血脂13例,冠心病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合并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降血压、降血糖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组口服葛根芩连汤加丹参、牛膝,1剂/d,水煎2次,取汁300 mL早晚分服,每周5 d。以6周为一疗程,两组均用药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1.3.1 超声检查 (1)将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检测结果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判定标准,IMT正常值<1.0 mm,IMT在1.0~1.2mm之间为内膜增厚,大于1.2 mm为斑块形成。(2)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斑块积分法,即不考虑各个斑块的长度,而将各个孤立性斑块的最大厚度(mm)相加,得到两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之和即为其斑块总积分[3]。
1.3.2 血液生化检查指标 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
1.3.3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症状分级量化表,其中“形体肥胖、眩晕、头痛、胸闷、肢麻沉重、失眠、健忘”为主症,其余“呕恶痰涎、倦怠乏力”等项为次症。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证候变化情况,主症按正常、轻、中、重分别记以0、2、4、6分,次症分别记以0、1、2、3分[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crouse积分的比较 治疗6个月后,两组颈动脉IMT和crouse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crouse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的IMT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和crouse积分的比较(x±s)
组别 时间 颈动脉IMT(mm) crouse积分(分)
治疗组(n=24) 治疗前 1.83±0.48 2.78±1.89
治疗后 1.41±0.25* 1.48±1.36*△
对照组(n=24) 治疗前 1.78±0.44 3.21±1.47
治疗后 1.43±0.41* 2.36±1.44*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情况及CRP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均明显降低(P<0.05),HDL-C明显升高(P<0.05),但是两组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CR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而治疗组CR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x±s) 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组(n=24) 21.32±6.14 7.81±3.64*△
对照组(n=24) 21.86±6.58 10.65±4.87*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血管内膜炎性损伤,导致脂质沉积于内膜下引起管腔狭窄,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对于西医治疗,临床研究比较多的是他汀类,此药物主要是通过调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炎症反应,稳定斑块等机制来减少或消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本研究认为,葛根芩连汤加减能明显降低血脂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斑块crouse积分,疗效优于辛伐他汀。
中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痰凝”、“血瘀”范畴,主要病机是气虚血瘀,痰瘀互结,脾虚湿盛,痰瘀化毒。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应采取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活血化瘀的方法,使气血畅通,津液流通,痰瘀消散。现代中医理论也多从痰、瘀、毒来解释动脉粥样硬化病机。中医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涉及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血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等方面。葛根芩连汤化裁组方中包括葛根、黄芩、黄连,同时加入丹参,牛膝等。葛根、黄连、可通过降血脂、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等作用发挥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在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不稳定斑块的发展进程中,有效地抑制病程进展,降低病变的严重度,使之趋于稳定是治疗的最高原则[13]。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