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妇产科学论文

产科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论文(共3篇)

2023-12-06 08: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篇:产科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孕妇及其家属对分娩的方式以及分娩时间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母婴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分娩时间和降低分娩痛苦是孕妇以及妇产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无痛分娩是近年来临床上备受推崇的分娩方式,其中微量注射泵控制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是最常用的无痛分娩方式1。然而,有研究表明,尽管无痛分娩镇痛效果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延长产程,增加剖宫产率2。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在无痛分娩中微量静脉滴注催产素后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现就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以2012年4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选择在我院产科进行无痛分娩的73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73例产妇经B超及其他常规检查后各项生理指标均无异常,胎儿估计重约介于3000~3500g,胎位、骨盆等各项指标均正常,且无任何高危因素,具备阴道顺产的条件。根据产妇入院的先后顺序并结合产妇及家属的意愿,将73例初产妇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加用催产素)38例,年龄22~36岁,平均年龄(25.4±2.1)岁,孕37~41周,平均(38.7±1.2)周。对照组35例,年龄23~38岁,平均年龄(26.2±1.7)岁,孕38~41周,平均(38.9±1.5)周。两组初产妇在年龄、孕周、胎位、孕次以及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宫口开大至约2cm之时,选择在产妇的L3M腰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穿刺后向头端置入麻醉导管。首先给予产妇5mL0.2%的利多卡因,观察5~10min,当产妇镇痛平面达到T\。~L1?2之后,连接PCA泵,沿麻醉导管向产妇体内泵注0.01mg芬太尼与2.25mg的布比卡因混合液。泵注速率需控制在5ml/h。密切观察产妇的状态并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加药。与此同时,动态监测产妇的呼吸、脉搏、血压以及血气饱和度等生理指标,并监测胎儿胎心情况。观察组:麻醉镇痛方法同对照组。当镇痛药物发挥作用的时候,将2.5U的催产素加入500ML5%的葡萄糖溶液中。初始以8滴/分的速度静脉滴注(没滴约含缩宫素3.3mU)。随后密切观察产妇宫缩以及胎心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滴速。保持宫腔内压力介于50~60mmHg之间,宫缩持续50s左右,间歇2~3min。如出现异常情况应暂停滴注催产素进行对症处理,待产妇恢复正常后继续使用催产素,直至分娩结束。


1.3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窒息率。其中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后24h以内阴道出血量大于500mL为判断标准;新生儿窒息率以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少于7分为判断标准。


1.4统计学处理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1.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产程时间比较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1.49±2.18)h、(0.65±0.37)h;而对照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分别为(4.62±1.07)h、(0.91±0.34)h。观察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两组产妇妊娠结局比较本组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达84.2%,对照组自然分娩率仅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产妇在自然分娩率、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两组产妇均为发现有产后出血倾向,且观察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1例,窒息率为2.9%,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分娩是一个特殊的生理过程。分娩的疼痛程度以及分娩时间一直是产妇及其家属共同关注的首要问题3。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临床上选择剖宫产的产妇也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然而,采用剖宫产不仅不符合自然规律,对胎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产妇的子宫恢复以及产妇的机体也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以及临床上对阴道分娩的好处的大力宣传,无痛分娩受到了广大产妇的青睐。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微量注射泵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法。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研究发现,尽管在无痛分娩中采取硬膜外阻滞麻醉的镇痛效果最好,但产妇的产程却相应地延长了,且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也相应地有所增长。也有研究证实,即使在第二产程的开始即要求产妇用力,仍然不能改变无痛分娩的产妇第二产程延长的趋势[4—5。由此我们认为,尽管无痛分娩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产妇的痛苦,但在镇痛的同时也导致子宫平滑肌的松弛,使宫缩受到抑制,进而导致产程的延长和自然分娩率的下降。催产素具有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增强宫缩的作用6。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应用微量催产素后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以及总产程明显缩短(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为84.2%,而对照组产妇的阴道自然分娩率为68.6%,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优于对照组(P<0.05)。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无痛分娩中适当使用催产素不但不会增加产妇的痛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使产妇产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体力的消耗,加快了产程,而产程的加快也减少了产妇追加麻醉药的可能性,如此良性循环使得产妇在第二产程时药物对宫缩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减轻,进而纠正了单纯的无痛分娩对产妇第二产程腹压的影响,最终在加快产程的同时降低了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此外,在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率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在产后24h内出血量均未超过500mL,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6%,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为2.9%,观察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应用微量催产素可以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阴道助产率以及剖宫产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任晓萍(四川省德阳市东汽医院妇产科,四川德阳618000)


第2篇:无痛分娩方式在产科中的对比观察


分娩顺利成为母亲,可以说是女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然而几乎所有自然分娩的母亲都对分娩时的阵痛刻骨铭心。尤其是80后的年轻母亲,她们吃苦少、耐受力差,宁愿选择剖宫产也不愿自然分娩,这对母亲和孩子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无痛分娩技术安全可靠,可明显减轻产妇分娩时的阵痛,有效缩短产程,减少产妇体力消耗,产后恢复较快,有利于促进母婴健康。切实提高了产科质量,降低了剖宫产率,减轻了产妇分娩时的痛苦。我院于2010年1月-2011年1月间选择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孕妇80例进行腰麻一硬膜外麻联合用药无痛分娩方式的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一2011年1月到我院妇产科分娩的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孕妇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的年龄21.5?36.6岁;对照组的年龄21.2?37.1岁。采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的孕周及年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观察组:产妇一般情况正常下,子宫口开到2~3cm时,由麻醉师对其施行腰麻一硬膜外麻联合用药。于L2~3或L3M间隙穿刺硬膜外腔成功后,用腰麻穿刺针置入硬膜外穿刺空芯中,刺入蛛网膜下腔,于子宫收缩间期一次性缓慢注入芬太尼2.5pg,布比卡因2.5mg,麻黄素20mg,葡萄糖0.25g。取出长针迅速置入硬膜外导管,接微量注射泵。麻醉平面控制在丁10以下,待腰麻作用减弱时,用微量注射泵向硬膜外腔以10ml/h的速度泵入麻醉药液(0.075%布比卡因50ml加芬太尼50g。宫口开全后停止注药。对照组:所有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常规给予方法指导和鼓励。仔细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的镇痛效果、两组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室息等指标。


1.3镇痛疗效评定显效:无痛或稍感不适;有效:酸痛,可忍受;无效:强烈腰腹疼痛。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数据采用卡方和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孕妇渴望医院能改变“痛并快乐着”的传统分娩服务模式,希望既没有分娩的痛苦又能安全地迎来新生命。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全球策略,而妊娠分娩则是生殖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痛分娩不仅仅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提高围产期质量的医学发展需要。为了满足广大孕妇的需要,打破“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不断创新,开展了“无痛分娩”的新技术。


腰麻一硬膜外麻联合用药(CSE)是合并脊髓与硬脊膜外止痛的方法,是在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2?3cm时,孕妇取左侧卧位双膝屈向胸部,通过单次的脊髓(蛛网膜下腔)穿刺给药止痛,然后将一微细导管置入背部腰椎硬脊膜外侧,由此导管连续注射微量的止痛药物,通过阻断疼痛感觉传导,进入脊髓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止痛目的。使用的药物为极低浓度的局部麻醉药与类吗啡药的混合稀释溶液,局麻药有可能使腿有麻木感,但对产妇及婴儿影响非常小。其止痛效果约5~10min开始,并持续止痛到生产结束。联合麻醉镇痛既能够减轻产痛不影响宫缩,又能让产妇保持走动能力,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地参与分娩的全过程,因此被称为“可行走的硬膜外”同时硬膜外腔里的塑料导管里可满足(允许)急症剖宫产手术或者助产的需要。在分娩困难而且持续时间很长,以及早产、臀位、双胎和子痫等特殊情况下,硬膜外镇痛特别有价值。CSE的主要优点为镇痛起效更快,用药量少,运动阻滞较轻,对产妇及婴儿几乎没有影响,使产妇更为满意。


作者:李巧婵(广东省吴川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524500)


第3篇:妇产科无痛分娩的临床分析


自然分娩较剖宫产而言,可有效减少伤口感染、子宫内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自然分娩疼痛在疼痛分级中属较高等级,剧烈疼痛严重消耗产妇体力,易导致阴道试产失败的发生。近些年,随着人们观念改变及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痛分娩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产科中。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无痛分娩在产科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的影响,选取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自然分娩的146例产妇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抽取2015年7月一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自然分娩的146例产妇,根据产妇分娩意愿分为无痛组与对照组各73例。无痛组年龄24岁~36岁,平均年龄(28.5土3.5)岁,孕周39周~42周,平均(40.2±0.87)周;对照组年龄25岁~35岁,平均年龄(28.7±3.6岁,孕周38周~42周,平均(40.3±0.88周。2组产妇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罗哌卡因进行常规麻醉镇痛,并实时监测产妇心率、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1.2.2无痛组采用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连续硬膜外阻滞进行无痛分娩:①第一产程中产妇宫口开至3cm时,于L2-3进行穿刺,完成穿刺后,将硬膜外导管插入3cm左右,并注入10mL的0.5g^nL芬太尼谊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与0.1%罗哌卡因(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781)混合液。②观察5mn后,连接镇痛泵给予0.08%罗哌卡因、0.4g/fnL芬太尼混合液100mL进行麻醉维持,待产妇宫口全开后停止麻醉用药。


1.3观察指标对比观察2组产妇的分娩疼痛等级及母婴结局。以世界卫生组织疼痛分级3]评估分娩疼痛等级,分为0一Ⅲ级,等级越高表明疼痛越难以忍受。采用新生儿评分(Apga)对新生儿进行评估,满分10分,分值越高表明新生儿身体状况越好。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7X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产妇分娩疼痛级别比较无痛组分娩疼痛级别


分布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母婴结局比较无痛组由自然分娩改为剖宫产1例,发生率为1.37%;对照组13例,发生率为17.8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1.377,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自然分娩时产生的疼痛主要是由子宫收缩及宫颈扩张引起,是临床妇产科最为常见且难以忍受的疼痛类型,部分产妇因惧怕自然分娩疼痛而选择剖宫产,从而增大了产妇术后发生伤口、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的概率,且未经产道挤压的剖宫产新生儿较自然分娩婴儿免疫力差。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无痛分娩逐渐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妇产科,其可有效缓解产妇分娩疼痛,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曾慧琳等研究中,无痛分娩产妇镇痛效果显着优于常规自然分娩者,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评分等方面虽与自然分娩者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在剖宫产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显着优势,提示无痛分娩在产科中应用价值显着。本研究中,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pgar评分比较差基层医学论坛2016年10月第20卷第29期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痛组自然分娩改为剖宫产发生率为1.3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17.81%,P<0.05,且无痛组分娩疼痛级别分布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再次佐证了无痛分娩对改善母婴结局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无痛组采用的麻醉方式为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小剂量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其中低浓度罗哌卡因在有效镇痛的同时对产妇腹肌、肛提肌抑制作用相对较小,且不会透过胎盘抑制胎儿呼吸,是无痛分娩中的首选麻醉药物;芬太尼主要通过与产妇脊髓中阿片受体结合,可有效阻碍痛觉传导,进而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


综上所述,无痛分娩在临床产科中应用价值显着,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覃业枝(苍梧县人民医院,广西苍梧54319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