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儿科学论文

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

2015-07-23 10:5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又称秋季腹泻,由轮状病毒诱发,是6个月~2岁的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占到小儿腹泻病的40%~60%,好发于10~12月,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蛋花样便和水样便,每日多次甚至高达20次,常常并发脱水甚至酸中毒[1-2]。目前,临床上针对于秋季腹泻的主要治疗措施有抗病毒治疗、使用微生态制剂和胃肠黏膜保护剂保护肠道、微量元素锌的应用以及部分患儿采用中药治疗[3]。本次研究用葡萄糖酸锌联合山莨菪碱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治疗,观察该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推广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1月本科收治的70例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平均年龄1.5岁,患儿表现为蛋花样便和水样便,伴发呕吐、发热、脱水等症状,粪便胶体金法检测均为轮状病毒阳性。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试验组35例患儿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个月~2.5岁,平均(1.0±0.3)岁;对照组35例患儿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5个月~2.7岁,平均(1.0±0.7)岁,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及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即口服蒙托石散,针对脱水进行补液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对发热、呕吐对症处理,治疗中不使用抗生素。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葡萄糖酸锌和山莨菪碱治疗。葡萄糖酸锌的量由年龄决定,大于6月龄的20 mg/d,小于6月龄的10 mg/d,分3次口服;山莨菪碱给予保留灌肠,在生理盐水20~30 mL中加山莨菪碱0.2~0.3 mg/(kg·d)保留灌肠,每次保留时间10~15 min,2次/d[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病毒转阴率及平均病程时间,并对其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据1998年全国腹泻防治学会提出的疗效判定标准[4]:(1)无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无改善或是加重;(2)有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显效:治疗72 h之后粪便的性状、腹泻次数恢复正常以及其他全身症状消失。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病毒转阴率6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平均病程(3.48±0.7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24±0.9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3 讨论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自限性,但是该疾病通常并发的脱水、发热甚至酸碱代谢紊乱和酸中毒,对于幼儿的疾病有较大的威胁,需要及早发现并处理[3-4]。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黏膜上皮细胞,使绒毛顶端上皮脱落,绒毛变短,脱落上皮被由隐窝新产生的上皮取代,这些新上皮细胞不够成熟,缺乏双糖酶,因此腹泻发生机制与绒毛破坏影响吸收、双糖酶缺乏及上皮细胞损伤、进入肠腔分泌有所增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上皮细胞膜上存在轮状病毒受体,轮状病毒外壳蛋白VP4是病毒感染细胞的吸附蛋白,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病毒侵入肠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内复制,使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微绒毛肿胀、不规则和变短,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可见淋巴细胞浸润[5-6]。因此,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而形成腹泻,另一方面,继发的双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链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加重呕吐和腹泻[7-8]。
  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病毒引起腹泻的鉴别主要靠病原学检查,呕吐、腹泻严重者应注意与胃肠型食物中毒和霍乱等相鉴别。胃肠型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呕吐较明显,呕吐物含胆汁,有时带血和黏液,腹痛以上腹部及脐周多见,腹泻频繁,多为黄色稀便和水样便;侵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有发热、腹部阵发性绞痛和黏液脓血便;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部分病例大便呈血水样;产气荚膜杆菌A型菌病情较轻,少数C型和F型可引起出血性坏死性肠炎;莫根变形杆菌还可发生颜面潮红、头痛、荨麻疹等过敏症状,腹泻严重者可导致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9-10]。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是亚洲、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可引起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导致外周循环衰竭和急性肾衰竭,一般以轻症多见,带菌者亦较多,但重症及典型患者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11-12]。
  在原来的一些研究中,山莨菪碱作为阻断M胆碱受体的抗胆碱药,应用于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中具有显著的缩短病程的作用,主要作用机制:(1)止泻:解除肠道的平滑肌痉挛,减慢肠蠕动,抑制肠腺的分泌功能;(2)促进肠功能恢复:改善微血管循环,利于损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这两种功能均能有效地促进症状的快速改善和免疫等其他系统功能的恢复[13-15]。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作为许多酶的辅酶的关键组成部分,参与了肠道内的各种反应[16-18]。锌的作用还表现在锌离子对于NO产生的抑制作用,减少了NO对肠黏膜的损伤,对于保护肠黏膜、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有积极的意义。缺锌会造成患儿的肠黏膜结构和完整性受损,因此,在腹泻的治疗中加入锌能减少水和电解质的分泌,改善腹泻症状[19-20]。
  本次的试验研究中,通过用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保留灌肠的方式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进行治疗,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次试验的效果观察,分析得出其临床应用价值。在此试验中,笔者得出两种药物结合治疗的效果明显高于一般治疗方法的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本次的研究中,受条件限制,两组患者例数不多,探究两个药物联合应用的价值需要进行更大样本量的统计,但也给展现了葡萄糖酸锌结合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应用前景。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治疗方法与日俱新,越来越多的药物出现,针对这种自限性的疾病,采取能 够减轻患者症状并且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方法,将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和病程的缩短,进而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发生,因此,简单而实用的治疗方案会被越来越多的医生应用,不仅给患者减轻痛苦,而且能够促进患者及早恢复。
  参考文献
  [1]黄名震.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综合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8):224-225.
  [2]于飞.不同途径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J].中国现代医生,2009,8(24):88-89.
  [3]欧阳英,伦丽芳,丁少波,等.山莨菪碱联合脾可欣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上旬版,2007,21(2):304-306.
  [4]陈丽琼,包芸芸,高淑强.口服锌制剂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06,12(2):26-27.
  [5]谢基灵,黄小泰.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锌水平及补锌治疗的意义[J].儿科药学杂志,2010,16(1):18-20.
  [6]朱渝,万朝敏.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治进展[J].现代临床医学,2007,33(1):62-64.
  [7]李立.思密达与消旋卡多曲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8-19.
  [8]孙广斌.喜炎平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46-47.
  [9]邓莉,贾立英,赵惠欣,等.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140例发病特点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4):295-297.
  [10]李文琳,李彩燕.热毒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3):445-446.
  [11]殷旭,高世泉,刘贵云.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中医药导报,2006,12(2):73-74.
  [12]魏升云,张淑珍,方鹤松.轮状病毒肠炎研究进展[J].临床儿科杂志,2004,22(6):409-411.
  [13]潘赛荣.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9,10(2):77-78.
  [14]彭晓兰.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76例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5,4(6):992-993.
  [15]许华,林强华.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中药治疗研究进展[J].新中医,1994,26(3):61.
  [16]张琳,李素娥.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5):282-284.
  [17]杨慧波,蔡琳.婴儿轮状病毒性肠炎57例发病特点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3):123-125.

本文选自《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16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