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儿科学论文

聋儿科学素质教育浅谈

2023-12-09 06: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受科技高速发展的影响,聋儿的科学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聋儿生理的特殊性决定提高聋儿科学素养能力任重而道远。聋儿的科学素养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聋教育,科学,科学素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虽然聋教育科学课堂与普教处于同一新课标的指导之下,但是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聋儿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种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聋儿科学素质高低不同,良莠不齐。这极大地影响了聋儿的生活以及在社会中与健全人的交往。聋儿与健全人相比,对科学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不需要像健全儿童那样参加中考,高考。因此聋儿的科学素质教育不需要学习过于理论化的内容,他们需要的是更加贴近生活,能够解释其日常碰到的频率较高科学术语例如:DNA,PH值,电流等,能够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普通的小问题这些基本科学素养即可。


  一、提高聋儿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宗旨。2011版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提高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了经济发展的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从本质上说,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性活动。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探究活动的广度与深度的扩大化,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并不断改变人类自身所处的社会,影响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科学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聋儿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不可避免接触到各种科学技术的衍生品,使用,认识科技衍生品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做出适当决策并且通过这些衍生品反过来理解人类掌握的自然规律;聋儿作为自然的一份子,在认识自然生物,探索自然奥秘,领悟自然规律,产生自我满足感的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作为基础做出适当判断,并应用自然规律来创造,推理。这就增强聋儿学习科学的迫切性,提高科学素养的自觉性


  (三)、.当前聋儿科学素养状况


  聋校从1995年后才开设科学方面的课程。小学段为自然常识课,初中段为理科。国内除少数聋校开设普高科学课程,基本上读完义务教育阶段,聋儿就不再接触科学课程。尽管如今,电视,报纸,图书等传媒迅猛发展,科技类的节目日益增多,但是聋儿普遍看不懂,即使对科学内容产生兴趣,有了疑问也得不到完善的回答,对于科学本质,科学方法更一无所知,那就更加不要说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12个三年级的学生在回答虾煮熟后的颜色的问题上,有6个选择了黑色,4个选择了白色,剩下2个选择红色;14个七年级学生在回答虾煮熟的颜色问题上,有5个选择了黑色,3个选择了白色,6个选择了红色。这从侧面说明聋儿的科学素养水平很低,经过实验我们知道聋儿的观察力比健全儿童更强,但是对于煮熟后的虾颜色却不尽了解,可见聋儿在有目的的对比观察方面能力比较弱,而这也是科学素养的能力要求之一。


  二、影响聋儿科学素养的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与科学素养密切相关


  科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科学课堂上常会涉及到许多的生活常识。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绝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或者是外来务工子弟,由此可知,绝大多数聋生家长学历层次比较低,普遍只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他们或在外打工,或忙于农活,或忙于工作,更有部分家长自己就是聋人,整日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部分聋儿是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带大。他们的活动地点往往局限于家庭这个四方之地。聋儿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观察各种自然现象,他们有认识自然世界的愿望,但是有了疑问也得不到回答。


  由于聋儿特殊的生理状况,家长对聋儿产生的不同心态造成不同的家庭教育情况:有的父母出于怜悯心或者负罪感,对聋儿百依百顺,即使聋儿犯了错,也一味的包庇宽容;有的父母对身带残疾的孩子极度失望,只管他们吃饱穿暖,对于具体的教育不管不顾;有的父母视聋儿为包袱累赘,对孩子冷眼相待,不闻不问,偏心偏向;有的父母教育分歧严重,一方拳脚棍棒,一方疼宠庇护。他们并不重视对聋儿的智力投资,往往有养无教,多数家长认为,聋哑人并不需要多少知识,平平安安就好,将聋儿的教育全权推给学校。聋儿普遍7周岁上学。根据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7周岁前儿童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在感知运动阶段期间儿童的语言得到极大地发展,正常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就逐步认识了这个自然世界能够说出几种简单的事物名称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认识的事物面;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并渐渐能熟练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由于多数聋儿并没有上过幼儿园,也未受到科学的家庭教育与学前教育,直到上小学后才受到系统的教育,这就使得聋儿的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时间变相的延长,相应的推迟了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也就是说儿童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和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学校里未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培养训练。这直接导致学校教育时,科学知识内容的缩减,学生科学素养要求难度的降低。


  家庭经济状况与科学素养的提高也相关。正常儿童的家庭,从婴儿期开始,家长就开始为自己孩子添置各种科学玩具,科学读物,并广泛与其他家长交流,抽出时间与儿童一起游戏,一起活动,通过各类的科学小制作,科学小实验激发儿童的兴趣,带领孩子去各地的风景区游览,参观科技馆,动物园,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相比之下,聋儿家庭普遍经济情况不佳,无法为聋儿提供各种科学玩具和科学读物,更没有空闲带聋儿旅游,参观博物馆,动物园。


  (二)、学校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学校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等于科学知识,学校教育中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有关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自身科学素养


  学校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科学素养。当前聋校科学课堂少有专业的科学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这一方面是由于聋教育对科学不够重视,多数人认为聋儿只要会读,会写,会算就可以了。至于科学,过于广博,对于聋儿来说太难了,忽略了当今的社会,科学已经融入人类生活,聋儿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也就与当前的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科学课只有在义务教育的3-9年级设置。对于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的聋校来说,科学课不够一个专职教师一周的工作量,用不着专门的教师。许多聋校科学教师未系统研习科学教学方法论,科学知识还是科学教学方法这个因素直接影响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学校的硬件设施


  科学课以实验为基础,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需要学校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各项实验器材。大部分聋校没有实验室,许多实验器材或教具无法使用。聋儿局限于只能从表面直观的现象来理解事物规律的本质,面对抽象,深层的逻辑性概念和语言则理解不够。这是由聋儿的生理特点所决定的。实践越多,理解越深。因此聋儿的科学课堂最好能采用浅表及里的方式直观呈现,重观察,多思考,少语言。这也对学校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可能多地与课堂内容相配套的标本,特别是与生物相关的内容,如:青蛙的变态发育,种子萌发等课程。


  3陈旧的教材


  聋校虽然有专有的教材,但却是1995年编写出版的自然常识和1999年编写出版的理科。这些教材早已不适应2000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也不完全符合提高科学素养的课堂要求。譬如自然常识第一册第二课《小麦和水稻》。全课的内容就是小麦和水稻植株的结构以及小麦和水稻的用途,未尝涉及科学能力的培养。近十年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又重,而教材却没有关于目前高新技术的相关内容。聋人的文字表达于理解能力比较差,科学素养能力培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而七年级到九年级的理科教材往往文字过于冗长,图片不多,色彩单调,知识理论过于系统深奥,语言晦涩难懂,不利于学生理解,而普校教材色彩,色彩纷繁,语言生动活泼,贴近于生活,与学生年龄阶段特点相适应,学生更喜欢翻阅。而且教材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书和学生练习本。


  4传统的教学方式


  科学由于其专有的学科特点,需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解释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目前的聋校教学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反馈基本是知识为主,能力为辅。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无法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见识面,能力面。学生围着老师的问题打转,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更谈不上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与动力。由来已久的习惯造成学生遇到问题就自然而然的抛给了老师,想当然认为问题就该老师解决,问题太难,自己无法解决的耽于困境的现状。科学教师需要鼓励聋儿,多读,多看,多想,多动。


  (三)、社会教育与科学素养的提高密切相关


  社会教育对于聋儿科学素养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深入社区的各级图书馆,定期举办的各类主题式展览的博物馆,电视台,报纸等媒体涉及面广泛的科普类节目文摘,科协丰富多彩的科技制作活动以及航模协会名目繁多的各类模型比赛。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人们总对热闹纷繁的各种活动兴趣备至,聋儿亦不例外。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文化水平。单一的学校教育无法满足聋儿学习更多科学知识的要求,那么多姿多彩的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对比家庭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更广阔的舞台,影响面更广,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易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教育中,聋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有别于学校教育中单一的受教育者,更能使聋儿从心理上形成尊重的需要满足,从而形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大化。社会的个体化教育有利于因材施教,使聋儿的特长,才智得到极大的发展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来自《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杂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