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儿科学论文

谈七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儿科学教学

2016-03-04 10: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笔者近年一直从事七年制中医骨伤专业中医儿 科学的教学工作。中医儿科学的教学因其‘‘小”本 来就面临不少困难,对于七年制骨伤专业的教学面 临的困难更加突出。中医儿科学大多安排在4~5 年级,在中医内科学和西医内科学之后,由于中医儿 科学与中医内科学有不少内容重复,这些重复的内 容如何教出新意,给儿科老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如果结合西医学,又与西医内科学有所重复,教师面 临同样的困境。对于七年制的学生,他们的学习能 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尤其不喜欢老师在宝贵的课堂 教学中重复_些在教材中随处可见的内容。特别对 于骨伤专业的学生来说,_些学生认为中医儿科学 与他们将要从事的骨伤专业关联性不多,学习目的 不强,热情不足。因此,如何吸引这些学生学习中医 儿科学是老师要面对的更大挑战。

  

  1强调儿科学的特点


    学生们很实际,第一堂课都来体验,倘若教师讲 课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以后教师在课堂上就很少 见到他们了。因此,第一堂课一定要精心准备,充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的第一堂课是中医儿 科学基础,上课伊始,谈到学习儿科学的意义时,除 了讲述一般的意义,还应特别强调学习儿科学对于学生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学生都是20出头的青年 男女,恋爱是他们必然经历的重要事件,结婚生子是 他们不久将要面临的现实问题。提醒学生,应该将 儿科学作为未来生活的必修课。儿科学有自身特 点,不是内科学所能代替的。因为孩子不是成人的 简单缩影,小儿有自己的生理病理特点,需要特别了 解。如望闻问切四诊的应用,小儿与成人就有很大 不同。问诊在成人四诊中很重要,而儿科素有‘‘哑 科”之称,问诊有一定困难;小儿寸口部位短小,又 易哭闹,切脉亦难。但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因 此望诊和闻诊在小儿四诊中尤为重要,年轻父母和 医生对小儿的反应要像艺术家一样有挑剔的眼睛、 敏感的耳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抓住要领,不 至于酿成不良后果。例如怎样从孩子的哭声判断其 诉求与病状,从孩子的唇色了解病情等,这样将枯燥 乏味的理论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引起同学 很大的兴趣。

  

  在讲解临床各论时,也时时注意突出儿科特色。 如讲授口疮一病时,学生以为口疮即相当于西医学 的口腔溃疡,似乎与过去所学没什么特殊区别。老 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找出口疮与口腔溃疡 的不同点。经过启发,学生发现口疮是小儿特有疾病,为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有发热症状,病在表,多为 实;而口腔溃疡不独小儿,成人亦患,是慢性反复发 作的疾病,一般不伴发热,病在里,多为虚。通过这 样的比较,学生既加深了对原有口腔溃疡的认识,又 增加了新的知识,拓展了思路,知道同样的口腔溃疡 有不同的内涵。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 的思辨力。

  

  2注意结合中医经典


    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学习 临床课程时能够回忆起中医经典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多数学生的经典知识与临床内容是脱节的。根据 笔者的临床与教学体会,临床实践中灵活应用经典, 既能提升学生临床认知能力,也能加深对经典的理 解。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很注意结合经典。小儿疾 病以外感热病为多,最常涉及《伤寒论》及《温病学》 内容。儿科学中时行疾病学生容易与温病联系,有 些疾病不易联想到温病,如肺炎、川崎病等。容易理 解的疾病,要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如麻疹、丹痧为 热毒温邪,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病在肺卫,要引导学 生用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认识;水痘、手足口病则为 湿热毒邪,皮疹为丘疱疹,病在肺脾,就要用三焦辨 证体系认识。对于那些不易联想到温病的疾病,要 引导学生寻找温病学的证据,如流行性、传染性以及 卫气营血各个阶段的表现。学生自己找到了证据, 理解自然就很充分。通过具体病例的学习,学生既 对温病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了切实的了解,又能从温 病学理论的高度对具体疾病有所认识。教学没有停 留在照本宣科上,学习便有了深度。

  

  经典理论如此,经方的应用亦如此。小儿为 “纯阳之体”热病多见,一般认为《伤寒论》之经方 辛温大热,似乎少有应用,实则不然。咳喘之疾是儿 科临床最主要的病证,麻黄汤、小青龙汤多有作为。 如在“肺炎喘嗽”一病中,三拗汤从初期用到极期, 功不可没。但笔者提醒学生要时时注意小儿脏腑娇 嫩、脏气轻灵之特点,对麻黄、桂枝大辛大热之品,不 可堆砌,取其中病即可,故选用麻黄汤去桂枝之 三拗汤,而弃用麻黄汤。通过这样的解读,学生对小 儿特点、肺炎喘嗽以及经方在儿科临床的应用有了 提纲挈领的认识。这是学生自学不易体会的,教师 的教学作用显而易见。

  

  3引导鼓励学生创新


    中医理论中医学是门古老的学科,学古用古是必要的,但 是如果只有继承没有发扬就会缺乏生机。事实上中 医学这门学科历经千年弥久不衰正得益于历代医家 的不断创新发展。如汉代张仲景在《内经》《难经》 基础上创立了外感病六经辨证体系,清代叶天士、吴 鞠通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补充完 善了外感病的辨证理论。21世纪是个飞速发展的 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也是日新月 异,以往模糊不清的问题已然明晰,未知的领域有了 不少探索。笔者认为中医高等教育不应只是图解传 统中医理论,应对西医学科学的发展给予足够关注, 进而完善发展创新中医理论。中医理论主要是建立 在抽象、推测和经验基础之上,对内在的解剖生理等 物质基础重视不够,因而使中医理论有模糊粗糙之 惑。如“肺炎喘嗽”一病可纳入温病学之“春温”范 畴,乃感受风热之邪所致,按卫气营血传变,邪在卫 在气容易理解,在营在血不易理解,因患儿只有热咳 喘,未见皮疹出血等营血表现。笔者带领学生复习 西医学中肺炎的病理知识时,讲到温热邪毒闭阻肺 脉,肺泡壁的毛细血管气血交换障碍,此即热入气 营,气滞血瘀,血溢脉外,即是血证。从微观病理看, 肺炎极期确实有营血证表现,实际上此时加入清热 凉血、活血化瘀药确实取得事半功倍之效。这是依 靠西医学对中医证候的积极预测,是治未病,为上 工。通过这样的联想式教学鼓励学生博学广纳,不 仅要回看先贤,还要放眼今朝,兼收并蓄,用科学理 论完善中医科学。在这样有理有据的教学中,学生 不再感觉中医学枯燥晦涩,而是生动鲜活,他们的学 习热情自然提高了。

  

  中医儿科学是临床应用学科,要求教师不仅要 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善 于理论联系实践。特别需要教师对中医儿科临床有 总体把握,了解中医的优势与不足,优势如何继续发 扬光大,不足如何补充完善。教师尤其不能没有科 学依据随意夸大中医优势,让学生盲目自大;更不能 因中医的不足轻易否定中医,让学生无所适从。应 该看到中医七年制的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可能比普通 五年制中医学生更高,骨伤专业的学生亦如此,教师 有责任有义务保护鼓励他们的这种兴趣,应努力讲 好每一堂课,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小科目。像儿科学 这样的小科目,尤其遇到像七年制骨伤专业这样相 关性不强而基本要求较高的学生,作为一个负责任 的教师确实需要付出努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