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生曾在一个节目中说过,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变迁大致分三个阶段:贵族时代、士族时代和庶族时代,虽说比较笼统,但整体是对的。
可能大家不明白,古代不都是帝王说的算吗?理论上是,但帝王再英明,具体办事的还是下面的人,而这些人很容易形成一个利益集团,我们可以统称为——权贵。不过权贵的身份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
从西周到两汉——贵族阶级的兴衰
我们自动略过夏商,因为这两个国家最多就是个部落联盟,谈不上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中国 历史 上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就是周朝!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
西周初年大约分封了130多个国家,这些国君多数都是姬姓。西周也就成了一个标准的贵族统治的国家。大名鼎鼎的周公旦的封地就是孔子的老家——鲁国,商朝贵族封在了宋国,开国重臣姜尚的子孙得到了齐国,等等。
管理国家就需要人,西周主要采取世官制,其实就是世袭。天子世袭,诸侯也世袭,那么卿、士大夫也会世袭。平民百姓想要当官,只能去做这些人的门客,以便获得机会。这个制度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开始有所松动,但依旧占据主流位置。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图强,变法兴起,贵族们的奶酪开始被觊觎,像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的邹忌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国力,但由于贵族势力的反弹,这些变法都不彻底,甚至失败,你看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中,有三人依然是贵族出身。真正贯彻到底的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这得益于秦孝公以及其之后秦国君主的努力维护。从此,秦国的庶民们都有机会通过军功实现阶级跃升,而秦国的人才政策也招募了大量东方六国不得志的人才,最终实现了一统六和。
秦始皇是看不上这些旧贵族的,而“废分封,行郡县”彻底打破了封建制度,可惜秦朝享国时间太短。西汉初年实行了“分封”和“郡县”并行的方式,结果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伏笔,后来汉武帝拨乱反正,实行“推恩令”彻底将贵族们打垮。
贵族们不再被需要,那么新的时代必然开始。
从东汉到隋唐——士族阶级的兴衰
国家不需要贵族了,那么怎样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呢?汉朝本能地选择了另一个替代方案,那就是推荐制。包括两种,一种叫征辟,一种叫察举。征辟就是高级官员可以自己招募下属,所谓察举,是指让官员们进行考察后,向朝廷举荐人才。这些人形成了士族阶级的雏形。其实两汉时代的统治阶级算是贵族阶级的一种延伸——外戚。本家人信不过,那就找娘家人呗。一刀斩断两汉的王莽就是外戚出身。
到了东汉,皇帝一个比一个年幼,外戚势力更加强大,为了制衡他们,皇帝只能依靠自己的玩伴——宦官。就在外戚和宦官斗得不可开交之时,士族们已经发展壮大起来。
无论是征辟还是察举的评价体系,都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一些地方上的豪族们依靠家族势力不断向朝廷推举人才,而这些评价官员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也开始向这些豪族倾斜,这些人在东汉中后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势力,即使是外戚和宦官也要拉拢这些人。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为首的三人却对士族的感情比较复杂。主要原因就是他们都不是士族出身。曹操虽是官宦之家,但被扣上了“阉宦之后”的帽子,刘备是没落皇族,而孙氏集团则是江东寒门,他们一边拉拢士族,一边又提防士族。直到曹丕称帝,“九品中正制”正式出炉,士族们有了合法发展自己势力的优势,中国正式迎来的士族时代。
经历西晋短暂的统一,中华大地造次陷入长时间的割据战争。按理说,这应该是武人的时代。但武人们也需要士族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即使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他们也需要北方的士族支持。更别说东晋了,王氏、庾氏、桓氏、谢氏,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南北朝时期,士族集团开始衰落,但依然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南朝齐和南朝梁的国君都出自海陵萧氏。
士族真正的没落其实是从隋唐开始。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出现了。其实隋朝的杨氏和唐朝的李氏,也都算是世家大族,但他们为了摆脱士族阶级的控制,才推出了科举制。但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并不完善,对于身份的限制较多,虽然有一些庶族能够有机会进入朝堂,但多数的位置还是被大族们控制着,当时已有考试糊名,但并不普遍,士族们还可以通过笔迹来作弊,所以士族虽然遭到打击,但依然有着强大的力量。
那么士族是怎样退出 历史 舞台的呢?很简单——杀戮。
从唐末的黄巢起义,到五代十国的乱战,彻底将士族击垮。这些割据的武将们多数出身不高,对于这些鱼肉百姓的士族们早就看不惯了。尤其是黄巢,基本每过一地,那就是杀!杀!杀!杀!正如韦庄的诗所云:
“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
同样出身军旅的赵匡胤建国后,为了更好地抑制武将,必然要重用文臣,但他也看不上那些士族(也没剩多少了),于是科举开始改革了。庶族们的时代到来!
从两宋到大明——庶族阶级的兴衰
宋明时期,是庶族们的高光时期。为了让更多人得到科举的受益,宋代将糊名全面推广,并发明了誊录,也就是又专人誊抄士子们的卷子,以达到最大的公平。你看宋明时期的很多名臣,都是出身不高的科举士子。
当然,别以为这些出身不高的人就高风亮节了。在宋代,由于知识传播的成本大幅度下降,读书人的规模日渐扩大。能够入仕者毕竟有限,这些入仕者形成了强大的文官集团,而余者遂成为平民 社会 自我组织的基本核心——士绅。相比于贵族和士族,庶族们实现了对 社会 的全方位的控制。这可能是统治者们没有想到的吧。
两宋时代的文官集团有多么强大,大家是知道的。因为他们有不杀士大夫的传统,所以庶族文官们前仆后继地与皇权抗衡,被贬反而成了荣耀。当然,相对宽容的环境,不仅让其经济腾飞,文化更是灿烂无比,与盛唐交相辉映!
到了严苛的明代呢?朱元璋可是看不惯这些文官的,为了实现专制甚至废黜了丞相制度,将各种大权揽入怀中。可惜老朱的后代们没有他那种精力,于是内阁应运而生,也成了天下文官的核心。但庶族们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拉帮结拜十分严重,宋明时代的党争可谓是非常惨烈。因为贵族再怎么斗,也都是一家人,士族通过彼此通婚结成联盟避免内斗,但庶族不一样啊,通过科举上位的人太多了,而位置是有限的,不斗争是不行的!“明亡于党争”可不仅仅是 历史 的感叹啊!
我为什么不提清朝?在我看来,它是个异类。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关统治中国,与元朝的短命相比,持续了近300年。清朝的统治者肯定不需要所谓士族,他们先是用贵族们以武力统一中国,然后提拔低级旗人或者汉人庶族来制衡彼此,最终实现绝对君主专制,在我看来,清朝其实是一个“半奴隶制”的王朝。它在多数时间内避免了贵族、外戚、宦官、藩镇等 历史 上王朝更替的主因,无论是满族官员还是汉族官员,都是皇帝的办事员,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倒退。
其实古代统治阶级身份的变化,其背后主因都是皇权的再一次集中。汉武帝用“推恩令”,魏文帝用“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打破贵族政治,科举的出现彻底终结了士族政治,而庶族们最终都成了皇权专制的垫脚石。
总体来说,想打破权贵的统治,必然要使用非常手段,萝卜和大棒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