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子(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国民性格的影响
我们写作古代文学论文时,首要任务就是要确定论文的题目,一个好的题目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题目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一) 1. 汉魏六朝书信体 散文 研究 2. 汉初政论散文研究 3. 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考论 4. 汉武帝时期辞赋考论 5. 论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6.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7. 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8. 论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9.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 10.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和抒情技巧 11. 论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12. 论曹植诗歌的整体风格 13.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异同论 14. 论魏晋隐逸之风与魏晋文学 15. 阮籍咏怀诗略论 16. 左思咏史诗略论 17. 试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 18.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 19.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二) 1.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 2. 试论陶渊明诗歌中的鸟、酒和菊等意象 3. 谢灵运山水诗略论 4. 南朝宫体诗略论 5. 试论《世说新语》刻画人物 6. 唐前女性作家诗文创作论略 7. 略论《诗经》中的民俗描写 8. “风”“雅”“颂”研究综述 9. 孔子“删诗”说检讨 10. 《论语》文学性检讨 11. “女娲” 故事 流变探略 12. 中国洪水神话考论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三) 1、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试论《诗经》中的战争徭役诗 3、试论《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4、《诗经》宴飨诗与礼乐 文化 精神研究 5、《诗经》意象论 6、《诗经》抒情手段论 7、论楚辞的来源及其文体特征 8、试论《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 9、试论屈原香草美人似的比兴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0、论汉人评屈 11、论班固评屈 12、论刘勰评屈 13、两汉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4、魏晋南北朝骚体文学创作略论 15、论《左传》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16、《左传》行人辞令研究 17、《左传》、《战国策》行人辞令比较研究 18、论《庄子》中的畸人形象的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19、《庄子》寓言探略 20、汉楚歌略论 猜你喜欢: 1.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4.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
浅谈《论语》的交友观 一、 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如果说俞伯牙之于钟子期是一种同质的认同,那么庄子之于惠施就是一种异质的认同。好比矛盾的双方,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都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三、 与朋友交往时的准则 首先,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曾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不过有时越是基本的道德规范越难以做到,越难以做到这要求就变得越高。当一个人真正做到最基本的要求时他所达到的价值层面是最高的。 第二,对朋友要宽容,在朋友有难或犯错时要帮助朋友。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过,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微子)“君子周急不继富。”(雍也)朋友的价值在关键时刻最能显现出来。我想,这也是“信”所要求的。一个忠诚的朋友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抛弃对方。 第三,要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乡党)。朋友关系是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真正的朋友之间用不了太多客套。但那并不是亲密无间。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里仁)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从个体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再怎么认同,两个人总还是不同的个体。人与人之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两个人挨得越近矛盾就可能越大,就好像挤公共汽车。我们都需要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从朋友间的交往来看,稍微疏远一点给双方都留出了余地。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距离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可利用这种空间交更多的各种类型的朋友。把握好与朋友的距离就能把握好交友的质和量。有的人只有泛泛之交却没有知心朋友,有的人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交友面却很小。他们都没有处理好交友的距离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关于颜回,《论语》有以下记载: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知也。”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雍也: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罕: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从以上的内容可以看出,颜回是一个勤勉好学,学有所成,品行高尚,一生兢兢业业努力实践孔子学说的人。对他的记载有几处很值得玩味。一是孔子说他“不愚”。孔子并没用“敏”、“惠”等字眼,而用“不愚”,说明颜回资质并不特别高。二是说他对自己并没什么帮助,无论自己说什么,颜回都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孔子还是很看重这个学生的,颜回死时,孔子极度伤心,大呼“天丧予”。颜回也对孔子充满了感情,孔子受困时,他对孔子说,您还没死我怎么敢死。我觉得,对于孔子来说,颜回就是自己的翻版。他眼见自己的学生一步一步跟自己越来越象。面对这种情景,我想孔子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除了“天”以外,最知道自己的就是颜回了。颜回即使并不意识到自己了解孔子,他的行为也体现了他已把握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和这样一个学生在一起,孔子应有一种知己的感觉,但孔子并没有过明显的表达,甚至还嫌不足,“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这可能是因为颜回太像自己了。只有在颜回死后,孔子才意识到失去颜回意味着什么,叹息道是老天爷要我的命,并对学生说我不为颜回哭为谁哭?孔子是否觉得颜回之死意味着自己理想人格之死,意味着镜中自己的死呢?再也没有人可以像颜回那样勾起孔子的共鸣了。 关于曾参,《论语》有以下相关记载: 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颜回比起来,我觉得曾点更透出一股灵气,一语道出孔子一以贯之的东西。但“先进”的“参也鲁”似乎与之又有矛盾。我不知应做何理解。这且不说,最后孔子的“吾与点也”颇有意思。我觉得如果说面对颜回,孔子感到的是同质的认同,那么,面对曾点,孔子感到的则是一种异质的认同。有人认为“吾与点也”道出了孔子退隐的心声。我觉得这种理解自有他的依据。曾点异于他人的理想恰恰从反面填补了颜回“非助我者”的空缺,给孔子一个异质的启示和选择。
一、请谈谈你学习《论语导读》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对于每个教育者更是如此。1.、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2、做人要重视“仁德”。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3、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2、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3、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4、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总之,《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在学习研究《论语》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把《论语》的思想体系化,科学化,更好地理解《论语》中的思想精神。二、儒家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忠恕”既是“仁者爱人”的表现,又是“推己及人”的具体化。“忠恕之道”具体表现为两方面:“忠”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恕”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忠恕之道”是达到“仁”的最高精神境界的具体途径与方法,是“亲民”、“明明德”、“至善”,是大学之道 ,又表现为“致中和”的“中庸之道。当代价值:1、“忠恕之道”是人类的普遍伦理,是解决人类社会各种矛盾的共同道德规范人类的共同伦理是维系与稳定人类社会生活、不同群体交往关系、调解不同集团矛盾关系的主要道德规范和重要思想原则,是维持人类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伦理基础。孔子与儒家的“仁学”、“仁者爱人”、“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都包含普遍伦理的品格,它反映了人类理性自觉,反映了普遍的人性要求。2、“忠恕之道”是争取人类永久和平、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普遍真理“忠恕之道”,思想基础是人类普遍之爱,是解决人类争端、争取持久和平的共同思想前提与普遍伦理。儒家学说的现世主义、普世主义,是全人类争取持久和平、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普遍真理。三、谈谈论语中的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具有鲜明的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型文化。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是我们努力要做成的一种人。(1)君子坦荡荡,君子无所争,君子喻于义。也就是说君子要学会宽容、谦让、明白大义。(2)君子不器,指君子具有多种才艺。文质彬彬:指君子既文雅又朴实。无适无莫:指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固定不变的要怎样做,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不应该怎样做,而是怎样适合情理,就怎么去做。(3)修己以敬:君子是使自己修身养性恭敬谦逊。矜而不争:君子庄重自守,与人无所争;能够合群相处,但不与人相互勾结。躬行君子:君子凭文章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安守节操:君子在穷困时能安守节操,小人穷困了就会为所欲为了。(4)君子处世待人时常注意自己的容貌真诚谦和;常注意脸色庄重严肃;常注意说话的言辞和语气。君子要重视百姓、粮食、丧礼、祭礼。君子给老百姓好处,但自己不耗费;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义,却不贪婪财利;态度舒泰矜持,却不骄傲;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君子有九思。四、谈谈你对儒家孝道的理解孝的现代意义孝道的内涵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孝有三等:最上是尊亲,即爱戴和崇敬父母,其次是不辱,即不亏身体,不辱自身和为亲复仇;最后是养亲,即养口体。2、侍疾:任何人都是要衰老的,人老了病就多,这是自然规律。一定要知道父母的年龄,把父母的健康放在心上。在给父母生病和治病的过程中,要特别进行精心的照顾。3、立身扬名,立身行道,扬名显亲,就是给父母带来荣誉,这是对父母最大的孝。4、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为如果绝嗣,像孝敬父母、扬名显亲、祭祀祖先这样的事就无人做了,故没有子孙是最大的不孝。5、谏诤: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能盲目顺从。6、善终: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和祖先,其形式就是祭祀。现代意义:1、孝道具有社会普遍意义和人类共同适用性孝道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历史的产物,涉及人类共同的心理和情感,在任何时候都是道德全民性和稳定性的体现。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弘扬孝道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使尽孝尽悌与市场经济的规则形成良性互动,既可以保证孝道这一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也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3、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国家的基本细胞。基本单元稳定,社会才能和谐;细胞健康,国家这一机体才会强壮。而要保证家庭和睦稳定、生机勃勃,克尽孝道就是基础的基础。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结合论语中“礼”的思想,谈现代人道德修养句意:做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礼,是指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现代人的道德修养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五个方面。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学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所谓“行”,即习惯化了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由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自学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可见,礼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道德体现了礼的精华、礼的内涵。礼和道德的关系密切,对提高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很重要。六、孔子教育观孔子的教育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有教无类。孔子大胆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首创私人办学之风,不论贵贱、贫富、智愚 ,长幼,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悉数给予教育。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资质、秉性,分门设科,因材施教。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是识才,真正地了解学生。其次是育才,在了解材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他不同的教诲。三、教学相长。孔子对学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也很民主,常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孔子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对提不出不同观点的学生,反而有些不满。四、全面教育。孔子认为,一个统治者首先是一个卓而不群的君子,君子应做到智者不惑、全者不惧、勇者不忧,并且要多才多艺。而且,孔子还非常重视教育,认为教育要从教人做人开始。五、一视同仁。在孔子眼里,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弟子,他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儿子一样,没有亲疏厚薄之分。七、从社会现实出发,谈谈你对孔子义利观的理解“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 儒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重利轻义”(或者先利后义)的思想,孔子认识到了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另外,在义利关系上,孔子有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的思想。讲到了“见利思义”“见利忘义”,符合道义,取之无妨,这叫做“义然后取”,足是和足兵体现了公里追求,而民信则属于道德追求的范围,这段话是子贡以非此即彼的方式要求孔子在义利之间进行选择。在这种对立形势下,孔子讲道德追求置于优先于利的地位。同时,孔子的义利观又是以大利大义为旨向的。我们也不难发现,重利轻义是适合我们现在的义利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金钱的关系问题明显的突现出来了,正确看待和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做人、立身的大事。这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孔子所说的“见利思义”,也有助于启迪社会成员在这方面做出正确的道德取向。八、谈谈你对中庸的理解和如何在社会中做到中庸中,不是折中,而是公正、适当、合乎道,遵循道。什么是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合乎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叫做道。什么是庸?就是不易,或者说不变。而不是平庸、不冒尖。世界永远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这种不变的特性就是庸,所以说是天下之定理。中庸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站在世界的角度,自然永远是合乎客观规律(道)的,这就是中庸。站在“我”的角度,认识到世界的客观性,并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是中庸。做事符合天下正道,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平和的心态,考虑周全的方法来处理,强调自我批评,坚持以诚修身,根据自己的身份做事,做该做的事情。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做到最好。对身边所有人的关系都要符合礼仪,拥有知、仁、勇三德。永远保持真诚。有机会的时候能做出大的贡献,而在没有机会的无道之时又能自保。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请结合《论语》中的信道原则,谈现实生活中的诚信之道。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学习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严格地要求自己做到不自欺亦不欺人,不护短亦不造假,在无人监督时亦能自律,勇于改过等。学校求知,是一个艰苦的学习过程。求学时应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可以不懂装懂,欺世盗名。人际交往:以诚相待,以真情实意对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隐瞒实情。以信相交,朋友之间必须诚实忠信,一旦欺朋友,朋友也不会信任自己,便会破坏了大家的友谊。以道义相交,将人际交往建立在道义的基础上,彼此皆以道义为原则,这是一种君子之交。以平等相交,将友谊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础上。营商:从营商角度来看,「诚信」主要有以诚待客、货真价实、公平买卖、信守合同、偿还借贷、不做假帐等。为政:对于从政者来说,取信于民是最为重要的。只有政府守信,赏罚分明,人民才能信赖政府,遵纪守法,所以对于政府来说,祸莫大于无信。十、孔子一直强调“君子之道”,而现代人则强调“道德自律”,请谈谈你对两者的理解,并阐述其在社会伦理实践中的现实意义。在关于“君子”的诸多论述中,孔子的一句话综合了君子人格的道德内涵:“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1、君子义以为质孔子反复强调,“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把利看得很轻,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但这并不是说君子不懂得利与义的关系,一概反对利,而是强调正当谋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过,利固然不可一概排斥,但利的追求始终必须处于义的制约之下。正是在此意义上,孔子一再强调“见利思义”;如果不合乎义,则虽有利,亦不足取;相对于义,利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2、君子礼以行之君子以“义”为质,是就君子内在的道德品质而论。就生活和人际关系而论,则“君子礼以行之”。儒家所说的礼,是指作为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一套生活行为准则。守礼,社会才能维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局面,实现上下和谐的社会环境。所以,遵守“礼”是君子最首要的要求。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具体说,君子遵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辞让谦和。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在为人处世方面,君子与士是这样做的:“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骄”、“矜而不争”,“切切偲偲,恰恰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希望有用…………
195 浏览 3 回答
86 浏览 5 回答
115 浏览 4 回答
256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2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85 浏览 3 回答
207 浏览 3 回答
178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4 回答
115 浏览 3 回答
248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147 浏览 3 回答
12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