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引起了广泛关注,伴随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同时,中国的金融发展在区域层面上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差距(赵伟、马瑞永,2006)。研究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对于解释和控制区域金融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就解决这个问题做初步尝试。 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中,地区差异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区的地理位置(如距离港口的远近)、自然条件等因素决定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并不能解释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优越的地区经济金融也能发展得很好。正是这个原因促使了新经济地理学的崛起,新经济地理学的关键是Krugman(1991)提出的规模收益递增,核心思想是两个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区,也可能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历史事件)导致产业开始在其中一个地方集聚,从而产生地区差异。同时新经济地理学开始考虑经济、历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传统地理学未涉及的因素对于经济的影响(Yeung,2003)。但是常常将政策因素和传统地理因素一样视为偶然事件来分析,认为它们对于经济金融起的是间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陈钊、陆铭,2006)。在中国经济政策和传统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间接影响经济和金融发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国的“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发展起了不可否认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纳入了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在新经济地理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金融地理学秉承了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传统地理学框架分析问题的特点,并且发展出了更加综合分析问题的视角,强调跨学科的研究,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多个角度来研究区域金融的发展。在这个视角下,传统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内。金雪军、田霖(2004)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作了初步尝试,从金融地理学的综合视角构建了区域金融竞争力评价体系,其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区位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图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一个金融地理学分析地区金融发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将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经济、科技、历史等多种因素主要分为三类:经济地理因素、新经济地理因素和经济政策二、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描述性分析我们分别采用金融相关比率(FIR)和金融市场化率(FMR)来衡量地区的金融发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FIR)作为衡量地区金融发展状况的指标已经被广泛采用,由于我国的国有金融长期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为了更好地反映影响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我们特地还采用另一指标金融市场化率(FMR)来反映非国有金融发展状况(周立,2001)。FIR的定义是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广义指标。FMR是非国有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与国民财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贷款,以FIR表示金融相关率,那么计算公式则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金融相关比率。相对应的金融市场化比率FMR就为非国有银行的存贷款之和与GDP的比值(周立,2001)。中国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变化,表示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的FMR的变化相对表示总体金融发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显。我们将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变动的影响因素三、实证分析我们采用混同回归模型和非观测效应模型来对所获得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将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区域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水平分别建模分析。(一)变量和数据 根据前面的分析,把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因素分为三类: 1.传统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区域研究的传统,我们把30个省级行政单位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设立两个虚拟变量region2、 region3来分别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区。 2.新经济地理因素。根据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军、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学的特点,对影响区域金融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因素我们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产业外溢效应。用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indusratio)来表示。(2)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我们采用当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学生的数量(hcap)来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邮政和电信业务的总量(comm)来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运输状况。我们用地区公路里程总长度(highway)来反映。(5)科技水平。我们用当地年度专利审批通过的数量(patent)来反映。(6)文化因素。我们用当地城镇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费以外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consu)来反映一个地区的消费文化(金雪军、田霖,2004)。(7)历史因素。用该地区1997年的人均GDP指标(pergdp97)水平来反映一个地区的历史经济状况。 3.经济政策。本文主要从以下角度考虑政策的影响:(1)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程度。我们用当地财政支出中除教育、行政管理和基本建设之外的支出所占份额(government)来表示(金煜、陈钊、陆铭,2006)。(2)对外开放程度。研究对外开放程度较多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指标,但是为了避免内生性问题,我们选用中国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指数(Sylvie Démurge,2002;张学勇等,2006)来反映开放程度。(3)货币政策。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宋旺、钟正生,2006),我们采用央行基准存款利率水平来反映货币政策力度。 我们选取1997-200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非国有金融在90年代初以前发展趋势不明显,另一方面从1996年以后利率政策使用较为频繁,对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可能产生影响。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信息网的地区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以及《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传统经济地理因素中的地理位置对于中国各地区的总体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非国有金融却有显著影响。中国金融中国有金融占比较大,行政色彩浓厚并非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经济发达地区并非金融发展程度高,经济落后地区也未必金融发展水平落后。但是非国有金融相对而言市场化程度较高,处于不利地理位置的西部地区其地理位置必然对其非国有金融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 2.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于区域金融发展有重要影响。(1)其中的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和历史经济基础对地区总体金融发展和非国有金融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的影响。(2)地区的消费文化只在混同回归模型中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正的影响,但是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并不显著;其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也没有显著影响。(3)科技发展水平只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其他模型中统计结果均不显著。说明我国区域金融的发展对当地科技发展并不存在明显的依赖性。(4)交通运输状况对区域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由于金融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化水平,而对于交通运输条件的依赖已经很弱了。(5)产业外溢程度在随机效应模型中表现出对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正影响作用,即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区域金融发展越有利。 3.经济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1)政府对经济的参与对于区域金融总体发展水平和非国有金融发展水平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对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的发展抑制作用尤为明显,对西部地区的非国有金融发展无明显影响。(2)对外开放的地区优惠政策在对地区金融总体发展水平的影响方面,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有显著的负影响,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在影响非国有金融发展方面,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于东部地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中部地区没有影响,对于西部地区却具有负影响。东部地区享受到的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力度最大,而且取得了卓著的政策实施效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较小,且未起到明显的效果。(3)利率政策对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效应。利率水平与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成负相关,但是这种负的影响东部地区最强,中部其次,西部最弱。东部地区由于投资意识相对发达,对于利率较中西部地区更加敏感,所以利率政策作用也更加明显。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从金融地理学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框架,并且结合中国地区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经济地理因素中地理位置对区域非国有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中区域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历史经济基础等都对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而科技水平和交通运输条件影响不显著;经济政策有着差异化的区域效应: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非国有金融发展影响显著,对于中西部地区促进作用不明显;政府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参与有利于区域金融的发展,尤其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东部地区;利率政策的敏感程度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依次递减。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得到以下政策启示:第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情况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对外开放政策对于东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化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继续保持,但对于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未见明显,因此,促进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应该采用其他方式。第二,要促进地区的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对于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尤其要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参与,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第三,为了更好地促进地区金融发展,需要实行差别化的利率政策。较低的利率水平对区域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利率水平最为敏感,因此利率可以作为调节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得很好的政策工具。对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其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但是影响仍然显著。所以如果要利用差异化的利率政策促进区域金融发展,利率水平应该按东、中、西部顺序依次提高才能发挥出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9:483-499, 1991 [2]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 1978- 2003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4,(8):24-30. [3]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贾伟)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地理环境与经济政策 卢 佳 金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