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先有诗意,后有诗句。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定是李白看到了床前的月光后联想到白霜。用白霜描写月光的洁白,是一层诗意;用“疑”字表现作者的心态,又是一层诗意。我猜测,后面的“疑”字是作者下笔写这句诗的时候心有灵犀写上的。又如,“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定是李商隐在与亲人或友人离别时联想到见面之前的相思之苦,于是有了把相见与离别写在一起的诗意。诗意之难,因其属于发散式思维,不能靠演绎和归纳获取。有了好的诗意以后怎样表达,就涉及到诗词写作的技巧了,“熟能生巧”,要多读、勤写。这是基础,就像绘画中的运笔与用墨、歌唱中的运气与发声。二流的技巧写不出一流的诗句。但是,好的诗句,能够表现作者风格、气质的诗句,能够在全诗中表现出整体美感的诗句构思,特别是独出心裁的遣词用字,似乎又是发散式思维,模仿不来。我想,即使是作者本人,如果让他再写一遍,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心境之下,都可能为同一个诗意写出迥然不同的诗句。或许这就是艺术创作的魅力之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