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优化大课间和课间操结合课堂内容上满上够做好大课间,优化课间活动,内容不脱离课堂,力求达到能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冬季大课间采用跑操及绳梯练习,在有氧运动之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身体小关节及协调性的练习,更好地促进身体的发育和跑跳能力。二、精准服务课后练按照双减要求做实做准把好课后练,优选提供课后延时体育锻炼内容,开发课后服务体育锻炼课程,丰富课后创新体育锻炼方式。开设各类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多多增强学生各项身体机能的训练,做到全面发展并且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三、打造课堂高质根据学校实际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强化体育课教学,教会学生想学、该学的体育知识技能与科学的锻炼方法,为勤练、常赛提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导线”,是助力“双减”政策行稳致远的“减压线”。而课堂教学法的优劣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活力以及减负的成功。一周开足四节体育课,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精神载体,是培养健康体魄、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双减政策推行下的体育课,应该让学生从“学、练、赛”的方式增强体质,增长技能。双减”政策出台后,体育备受关注,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的关注度很高。 要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变革传统课堂,生成有效课堂。体育教学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高质量的优化课堂。提升教师素质课堂作为减负增效的重要阵地,体育教师责无旁贷。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业务,学习新的教育理念,熟悉体育教育最新的发展要求,从技能掌握上做到一专多能,适应并充分胜任体育教师、教练、健康指导员等多种角色需求,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提升课堂魅力,引导学生在宽松、愉悦、积极、进取的氛围中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激活体育快乐因子。灵活课堂教学体育课堂是开放、活力、双向的,体育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创造性、提升趣味性、创设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达到增强健身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果的目的。但同时,要注意对学生做到收放自如,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否则不利于维持课堂纪律,影响学习效果。比如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潜力都比较差,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和蔼可亲,和学生打成一片,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游戏,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每节体育课都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而对于高年级学生,体育教师要有威严性,保持与学生的适当距离。精选课后作业让体育作业从“一门学科作业”,到形成“一种锻炼习惯”,再到养成“一种生活方式”。体育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制订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能的家庭作业清单列表,并参与督促学生每天打卡,协助学生养成“每天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的行为习惯。我们教研室体音美组对中小学体育课后特色作业进行了检查调研,在条件成熟的学校试点实施这种做法,真正让体育家庭作业成为学生健康的“营养剂”、成为亲子关系的“增进剂”、成为师生关系的“融合剂”。丰富体育社团学校要构建包括基础性服务及课后拓展服务在内的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体育社团体系。强调“情动、思动、行动”的活动方式,以多彩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比如学校设立丰富的学生体育社团,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健美操、韵律操、武术等体育项目在校园遍地开花,使体育周、体育月、体育节等活动常态化,调动全体师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各种体育活动在校园里有效开展。倡导体育游戏体育游戏作为小学阶段体育课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好的健身与热身作用。对于体育游戏的创编与开展,可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展现出来,利用游戏本身的元素和特点,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把教材精心设计成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动中思、玩中学,从中获取知识,寓教于乐,最终达到发展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滚翻和攀爬内容后,可以设计“爬雪山”“过草地”“钻过火力网”等游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双减”提出的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理念和鲜明的素质教育导向。通过提升教师素质、灵活课堂教学、精选课后作业、丰富体育社团、倡导体育游戏的方式,将体育锻炼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营造了“欢声、欢快、欢腾”的活动氛围,让学生享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让“双减”下的体育锻炼更火热,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当建立学生体格健康检查制度。教育、体育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的监测。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城市在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乡、民族乡、镇应当随着经济发展,逐步建设和完善体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