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艾米将完成后的《山楂树之恋》贴在海外文学网站上,短短几月便迅速成为海外读者追捧的“网络时代的手抄本”,接着便又传入国内,顷刻间引发无数热议,形成奇异的“山楂树现象”.张艺谋导演看到了人们对这部小说的狂热,因而要将这部小说搬向银幕.这部电影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终于诞生,由于之前的网络连载的名气,几乎是毫无悬念的热映,从而又把《山楂树之恋》推向了另一个高峰.在这种狂潮众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会平静下来冷静思考,到底是什么东西让《山楂树之恋》无论是在网络、书籍和电影等各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方式中都能保持一种人们对它的热烈追捧?其实细想来,我们就不难发现,《山楂树之恋》之所以能博得万众的眼泪同情,不仅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现当代社会所缺少的一种纯情纯爱的氛围,更多的是其无与伦比的素淡的悲剧式的结局的壮美.正是这样一部充分体现悲剧哲学的小说,才会在引起我们对其伤感惋叹的同时也激发起我们对于生活的更加的热爱,而其悲剧哲学情愫对现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又是丰富而多样的.“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类:大恶人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由人物所处的地位必然造成的悲剧”.而《山楂树之恋》正是可以归为命运的悲剧的这样一种小说,它是集浪漫与现实于一体,从而书写出的一部迤逦浪漫而又带有悲剧哲学色彩的传奇;而弥漫于小说间的悲剧哲学意识,又给读者留下悠远的艺术回味.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性在现实中的压抑、扭曲与或正确或不当的释放,而在这种扭曲与释放当中,我们又看到那段不合时代脚步但又偏偏实实在在发生了的历史.我们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在人性压抑下的每一颗火热的心的不懈追求.简单说,整部作品就是那段历史在特殊阶段的文字载体.从小说中,我们也随处可以发现一种社会对人性的一种原有论文范文的压抑与在这种压抑之下人的挣扎,而到最后却只能被束缚只能甘于现实.当然透过这些情节在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的同时,也更能激发起我们在感情的激荡中和理性的探索中奋勇向前的意志.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价值的爱情一旦被破灭、有价值的人生一旦遭破坏,就会产生一种悲剧的审美感受,让读者为之感叹.而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但现实不同于理想,应该如此却又偏偏不得如此,于是“美”遭受毁灭,“心”受到震憾.首先,悲剧哲学的内容体现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悲剧正是通过对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活图景的展现来激发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切哲学关怀.《山楂树之恋》中在静秋摆脱种种现实社会的束缚,有了更好的条件与老三踏上他们的爱情之旅的时候,风华正茂的老三却因白血病无法治愈而去世.因而老三,只能永远活在了静秋的回忆和思念之中.当人们沉浸在他们爱情不能圆满,痛恨那个时代的命运不公的同时,也激起我们对于美好生活和社会的无限向往与追求.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悲剧哲学5其次,人类面对苦难的积极的抗争的态度是悲剧哲学之美得以展现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在面对强大敌对势力的积极反抗中还是在不可抗拒的命运的无奈的挣扎中,悲剧人物都不能面对厄运无动于衷.《山楂树之恋》中老三面对父亲安排地无奈的政治婚姻,并没有顺从,而是逃避到西坪村来显示他对于这段感情的不满.而静秋在光明正大恋爱被禁忌的时代,也曾不顾一切,只为与老三想见一面,诚实的她而对母亲说出谎言等等他们在面对这条爱情之路的时候已经注定要在反抗和挣扎中度过了,而这些正是展现悲剧哲学之美的关键.悲剧哲学得以展现的另一重要要素就是事件的否定性的结局,悲剧人物对厄运的抗争总是以失败告终才能显出其中蕴含的悲剧美.如果这部《山楂树之恋》静秋和老三有情人终成眷属,那么大团圆结局所带来的快乐必将会完全表现不出来那种沉重的否定性结局所能带给审美主体的高强度的心灵震撼.《山楂树之恋》这部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爱情是纯洁的,它没有为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是它却起着陶冶、感染、熏陶人的灵魂,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命运,使静秋和老三的爱情之路变得异常坎坷,而艾米也正通过对于他们爱情之路的苦难的重现为我们创造出了悲剧哲学之美的最佳情景,从而激发起我们对于他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而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从直面苦难到情感净化,而后又回归沉着冷静、回归理性的过程.对于其悲剧哲学价值,也正是这样一个从毁灭走向再生,从再生又走向永恒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潜在的精神超越性得到了更广大的发挥空间.生命是有限的, 而追求是永恒的,悲剧哲学在将人生中最残酷的一面呈示给我们,引起我们震惊的同时,更激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