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美术的原始起源--------------------------------------------------------------------------------对于人类绘画艺术的起源问题的研究,国内外有“游戏说”、“宗教说”、“摹仿说”、“潜意识说”、“天性说”等等多种学说。从整体上分析,这些学说其中大部分属于观念的学说。缺乏具体的绘画作品的实证,有些虽然提出原始美术作品作为证据,但其作品的年代大都远远晚于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旧石器时代。如果我们今天能够沉潜下来,认真地分析历史和现代艺术作品和阅读历史和现代艺术理论,那么,旧石器时代石器作为最古的美术作品完全有站的住脚的充分理由。而且,我们可以完全有信心地得出如下结果:中国美术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作为劳动工具源起而发展下来的。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最简单、最原始的形态开始发展的,中国美术也是这样。旧石器时代是人类主要使用打造石器向大自然展开艰苦卓越抗争的漫长时代。旧石器不仅是人类劳动技能发展的测量器,也好似人类造型能力发展的指示物。因此要了解造型艺术的历史就必须从旧石器造型的发展他起。我国旧石器时代初期前段的石器造型,这是指早期猿人制作的石器。元谋猿人用石英制作粗糙的刮削器。山西芮城西侯度早更新世中部地层中发现具有初步类型分化的石器,是用比较大的石片,用单向打击的方法加工而成的,西侯度石器的发现证实了我国有十分悠久的石片技术传统。我过旧石器时代初期后段,蓝田猿人制作的石器类型增多,北京猿人制作的石器形状渐渐趋向规整。在《2002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一书中载:浙江安吉上马炊旧石器遗址,出土一百余件石制品。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在华东乃至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时代中都是罕见的。其年代可能始于距今50万~ 60万年前,背面片疤和台面后缘可见修理痕迹,显示当时的石片技术已相当娴熟。到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制作的石器,石器类型显著分化,形式日趋稳定,其中大荔人的刮削器,器型很小,开启了后来小型石器的先河。他们选择石材注意用料用色,为出现石器准备了条件。山西省汾河流域丁村人的石器继承了早期石器的石片技术传统,这时制作的三棱大尖状器,锋尖锐利,三棱棉队称,器型厚重,显示了古人的高度技巧。晋北地区许家窑人的石器,型体变小,形状对称,原料中出现了少量色彩优美的玛瑙。到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时晚期智人制作的石器采用间接打击石片方法,更加使石器种类增加,形状更为均匀对称,刃部更为锐利。例如,宁夏灵武水洞的尖状器以器型周正对称而著称,山西朔县峙峪以及河北原虎头梁遗址的部分小型石器以色彩缤纷之石髓、玉髓为原料,中间穿孔做装饰品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一枚骨针,加工精致,具有极高的工艺水平。同时发现大量钻孔石坠、石珠、磨孔海蛰壳、钻孔兽牙、青鱼眼上骨等佩饰物,在骨骼化石上还发现尸骨旁撒有赤铁矿红色粉末。以上事实证明: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有着脉络清楚、源远流长的传统。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终于产生了加工精致、类型丰富、色彩鲜明、形式对称的打制石器。这些劳动工具在功利前提下,实际上是体现着一定程度的装饰活动。我们远古祖先的造型技能与审美观念,就是这样从制作劳动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的过程中锻炼培养起来的。由于劳动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迅速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和改善,人们终于开始了独立于物质生产之外的精神生产。为了美化自身和美化生活而制作了装饰品,并且使用燃料。探索和了解艺术的起源,对我们今人的艺术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意义。寻本溯源,探究人类对美的初始需求,会更加深刻地理解,随着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今人的造型技能和审美观念已经发展到了如此的高华水平。精神的审美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发展,人类必然对美提出愈来愈高的要求。先秦、秦汉美术(一)先秦美术先秦美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青铜艺术、玉器雕刻等方面。1、青铜器艺术先秦青铜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达到繁盛,出现大批制作精美、系列不同的青铜器物。青铜器的造型庄重典雅,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青铜器纹饰富于时代特征,主要有兽面纹,凤鸟纹等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商代青铜器具有酒器多、铭文短、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密雄奇的特征。代表《司母戊方鼎》《四羊方尊》西周青铜器延续商代风格,食器增多,铭文加长,中后期的造型与纹饰开始趋于简率,出现了朴实舒畅的明朗风格。代表《毛公鼎》春秋青铜器适应社会的需要,出现了模印、失蜡等新工艺,形成了形制奇巧富丽、纹饰繁密剔透的特征。代表《莲鹤方壶》战国青铜器以日用品为主,具有富丽堂皇、光彩夺目的风格。2、玉石雕刻新石器时代晚期,玉从石器中分离出来成为工艺品。商周玉器有“礼玉”“佩玉”等。3、战国帛画我国现今发现最早的独幅绘画实物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二)秦汉美术秦朝与两汉是我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和发展的时期。秦汉统治集团将雕塑和绘画作品用于政治思想教化,具有宣扬统治者功业,表彰功臣,显示王权威严等功能。1、秦汉雕塑秦汉雕塑使统治者宣扬威严,统一人民意志,昭示后代的重要方式与手段。(1)秦兵马俑 发现于陕西临潼西杨村。秦兵马俑是秦代近卫军的写照,起着守卫陵园的象征作用,其非凡的气势和规模,体现出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业的纪念。兵马俑利用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空前的数量,形成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使人产生畏而难忘的印象。(2)汉代石刻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雕像,是陕西长安常家庄北的牵牛像和斗门镇内的织女像。霍去病墓石刻 共有立马、卧马、跃马、卧虎等14件,全部用花岗岩雕成。是一座富有意境的英雄纪念碑。代表《马踏匈奴》(3)汉代陶俑俑是古代用于殉葬的物品。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盛行,题材多是卫士、奴仆、乐舞伎或牲畜等。代表: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陶俑盘》。东汉作品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击鼓说唱俑》(4)青铜铸像《马踏飞燕》 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出土。雕塑将奔马飞鸟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以鸟的疾飞衬托马的神速,构思巧妙,造型精美,富于想象力。奔马的重心通过一足集中在鸟背上,达到力学上的平衡稳定。2、汉代绘画汉代绘画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1、社会生活。2、古圣先贤。3、神仙灵异。题材内容包罗万象,目的只是劝善戒恶,宣扬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汉代的绘画以帛画和墓室壁画最具代表性。马王堆汉墓帛画 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和3号墓。在墓的内棺棺盖上,覆盖着T形旌幡帛画。画面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画中神禽异兽,姿态矫健生动,富有奇特的想象力,画面勾线挺拔,线条流畅韵致,设色庄重典雅,以暖色为基调产生诡异、华丽的效果。汉代墓室壁画 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代表:望都一号东汉墓壁画,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3、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画像石画像砖是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画像石产生于西汉,盛于东汉,魏晋之际实例很少,故称汉画像石。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继续流行。画像砖的艺术高峰期为东汉。画像石重要作品: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画像石。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石。画像砖重要作品:《弋射收获》《荷塘渔猎》4、秦汉工艺美术汉代青铜工艺向着世俗日用方向发展,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为铜镜和铜灯。《长信宫灯》 河北满城窦绾墓出土。作为灯具,它有独特的实用功能。作为工艺雕塑,它设计精巧,宫女造型优美,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先秦经典美术教育思想之基本内容及对后世之影响 论文关键词:先秦时代 美术教育的雏形 六艺 孔子 信而好古 美术教育思想基础 论文摘要:先秦经典美术当始于原始文明时代,其形象朴拙生动,其影响披泽后世。至于西周咸康之世,六艺已经做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礼、乐、御、书、数。“信而好古”的观念,通过艺术理论反映出来,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基础,成为重要的美术教育理论思想和原则。先秦经典美术思想对于后世之影响,宏观且具体而微,盖无限深远矣。 先秦经典美术当始于原始文明时代,其形象朴拙生动,其影响披泽后世。 至今,甘肃贺兰山岩壁上仍遗留有大量的血红色岩画,历万千年而色泽如新, 栩 栩 如生。表现了先民狩猎、祭祀、契约、爱情等真实的远古人类生活场景,和他们对于自然的朴素的敬畏与诠释,先民之情感思想存焉。这些原始文明时代的岩画,线条简约、流畅、质朴、生动、画面表现力感染力强烈,无疑当视为价值极高的艺术品。乃迄今中国境内现存的最原始的美术作品之一,其刻画笔触令我们啧啧称道,知悟甚多。 近代以来,经考古发掘亦获属于原始时代的文物不少。较为典型的类别有陶和玉器(新时代时期)出土时,已年逾五千。这些文物,以时代和地域分类,就有了规律性的样式,主要表现在造型和纹样上。如庙底沟类型陶中的花瓣纹,马宗室文化陶中的涡线纹,均有明显的特征。这就说明,其中蕴含有一的文化观念,也有造型规律性,必然也是一种工艺样式传承的结果。那么,其工艺样式传承的途径而言,自然是原始美术教育的雏形。这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工艺匠作系列的美术教育基本形态。 先民对于玉的尊崇情结,发展至于将原始玉器作为礼器,对于工艺样式有严格的规范性恒定性,玉璧、玉 琮 、玉璜、玉缺等,莫不恒定有仪,是为代表作品。 然后中国文明礼制日臻成熟,到了周代,几乎一切器物形制,尽被礼仪典章制度囊括之,包括形式、纹样、色彩、材质、尺度等,均作了工艺样式上的详尽规定,把它们均纳入中国文明的基本表象范畴,以宗旨“文物昭德”。 《左传》桓公二年,臧哀伯劝谏国君,言辞大意是:作人君的应该发扬美德,避免违背礼制的过失。来给群臣作榜样。要从行为举止,饮食起居,佩饰旗色诸方面遵制合度,使百官内心警戒。 礼仪典章制度的规范,成为先秦 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百工美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其具体内容见于《考工记》。 五帝时代,中国古代已设立学校。至于西周咸康之世,六艺已经做为教学的基本内容:礼、乐、御、书、数,是也,说明学校教育制度业已完备。 六艺中最主要的内容是礼、乐。 礼是尊卑等级名份的规范,并通过相应的礼仪制度,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以工艺样式传承为主的先秦百工美术教育,所遵循的礼仪典章制度即系于此。《论证•阳货》云:“子曰,礼之礼之,玉帛之乎哉!乐之乐之,钟鼓之乎哉!”正所谓如《乐记•乐论》云“乐由中出,礼自外作。”礼、乐是先秦文明教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礼是外在的规定,乐是通过钟鼓歌舞,五音八声,来陶冶内心,以通伦理。 “六艺”教育中的乐教,主旨在于以乐风德,同时也是主要的艺术教育形式,对于艺术,艺术品味等素养的造就有重要作用。乐的内容包括音乐,歌舞等,是中国古代艺术中成熟的最早的门类。乐教在先秦时代已经发展得很完善,在先秦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由于艺术形式和性质不同,乐教与美术教育没有直接关系,但乐教对于艺术规律的'揭示和艺术素养的培养,以及对雅俗正邪艺术品格区别的强调,以及对于后世艺术教育均有广泛的影响。从孔子“闻韵乐而三月不识肉味”,“诗”有“风”、“雅”之别,到后世文人以琴棋书画为一体,精博通达则为雅的标准,也都可以说明“六艺”与美术思想的关系。 “六艺”中与美术教育有重要关联者为“书”。 “书”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的认识与书写。由于汉字特殊的形象和意态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位置,故识读和书写对于中国视觉文化习惯的形成,具有根本性的教化作用,因此,“六艺”中“书”的教学,对于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 而且“六书”中的其中二种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基本上就是指物作画,不过是简单的象征意义的画罢了。 殷商甲骨文单字近五千个,殷商时期,对于文字识读和书写的传授和教学,在王室贵族和巫史阶层中以一定规模进行,是可能而且必需的。有一件殷商甲骨,重复五行契刻甲子十干支名。其中一行字形明显地书刻熟练,而其余四行刻划生拙,笔划错落几不成字。这清楚地说明这件甲骨即可能是书契示范和练习的遗物,可视为古代美术教育历史的遗物和实证。《说文解字》称:“周室文太史liu,著大篆十五篇,与古人或异。”这部《史liu篇》是所知最早的识读书写教材之一。其书虽不传,但大篆liu书这种字体,可以从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等周室重器铭文以及石鼓文中见其大概。张怀懽《书断》称liu书“其迹有石鼓文存焉,盖讽宣王田猎所作。”文字内容具体,时间准确。字体较前甲骨文有所变化。这也翔实地证明古代书法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延续性影响。 《礼记》则记载了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教育程序:“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为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郑玄注云:“肆,习也。谅,信也。请习简谓所书篇数也。请习信谓应对之言也。”可知当时“六艺”教育中,文字的识读,书写,以及文辞表达的修习,是在学童十岁时,延请老师来进行的。 公元前770年,东迁虽邑,春秋始。越三百年进入战国时代。周室既衰,西周完备的宫学教育体制逐渐颓废,所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原来宫廷中主持乐礼的祝失乐师和言学中教授“六艺”的老师四散流出,促成了各地私学的兴起。同时,招贤纳士百家争鸣的风尚,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充分发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尚礼好古,以经典为宗的教育理论。 《论语•述而》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凡古训,古典,古雅,古义,古意,古风之谓,不惟在时间上追溯仰慕古人,更重要的是强调其典则经典,肃正,典雅,雅正的品格,并归乎于礼。孔子“信而好古”之古,要义在此。孔子的这一教育理论,传播渗透至于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理论中,成为重要的美术教育理论思想和原则。 汉代王允《论衡》曰:“画之好画上代之人。”有信而好古的文化理想。商周鼎彝之铭文,始皇泰山之勤石,皆为万世洪钟,意在传诸久远,其时固然自尊,今日唯见高远。欧阳修云:“古画画意不画形”,乃借“古”以树立品格典范。后世论画论书,凡所鉴评,古雅,古邈,古香,古风,古意,俱为上品。 这种信而好古的观念,通过艺术理论反映出来,形成中国古代以典范为宗的美术教育思想基础,并通过遵循典章仪轨, 摹 拓临写样范法帖和粉本白画等美术教育途径,来达到师授传习的教育目的。无论百工伎匠,宫廷画师,轩冕贵胄,士子文人,莫不以模范经典为入手法门,以贯通于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历史,成为最基本的原则和最普遍的观念。 先秦教育思想大化而之,至于美术领域,具体表现内容物象万端。先秦经典美术思想对于后世之影响,宏观且具体而微,盖无限深远矣。 参考文献 : [1]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先秦典章仪轨规范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相关查阅: 毕业论文范文 、 计算机毕业论文 、 毕业论文格式 、 行政管理论文 、 毕业论文 ;
30年前,兵马俑博物馆还是一片田地,1974年3月29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的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秦俑的陶片,从此,这里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坑的发现堪称第八大奇迹。” 30年过去了,可是这里仍有许多未解之谜。 陕西省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位于秦始皇陵以东公里处,经考古工作者连续多年大规模钻探及研究考证,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之陵园中一处大型从葬坑。从此,这块曾是乱石堆积,偏僻冷寂的荒漠田野热闹起来。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前不久,记者又一次重访这里。 奇迹制造三十年未解之谜 如果把兵马俑和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放在一起,可能看不出兵马俑在艺术方面的精美,兵马俑胜在“奇”上。它究竟是怎样的奇法?兵马俑博物馆老馆长袁仲一先生曾经说过,“为什么说兵马俑是个奇迹?我总结出了三个字:大、多、真。大就是陶俑像真人真马一样大小,过去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一些陶俑,但都比较小,一般都二三十厘米,最多也就六七十厘米。兵马俑真人一样大小,在感官上超过了人们的想象。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感官上发生一定变化,它会自然地产生一种力量和艺术上的崇高感。兵马俑1、2、3号坑出土的秦俑达到8000多件,仅1号坑就有6000多件,大气磅礴,邓小平当年看到后一直感叹‘不得了,不得了’。” 记者了解到,从兵马俑发现开始,袁馆长就一直没离开过这个地方,别看挖出来的文物有8000多件。可他都能如数家珍般说得很具体。他介绍说:“兵马俑都是一个个雕出来的,不是用模子做出来的,雕塑的人很多。据我初步统计,发掘和修复过程中,发现制作者的名字有87个,这些人都是老师傅了,下面还有一些徒弟,我推算一下,一个老师傅带着10个徒弟,就是870个人。我估计有上千人参加了这个工作,在中外雕塑艺术史上这都是奇迹。由于制作的人很多,一个人一种风格,有中央宫廷的工匠,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一般人看兵马俑觉得都差不多,由于我们搞的时间长,能看出是什么人做的,宫廷工匠制作的作品从形象来说都是大力士,非常英武,来自民间的工匠制作的风格比较清新活泼,高矮胖瘦都有,这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系。从整体看,宫廷工匠的技艺水平高一些,比较熟练一些。民间工匠水平有高有低,这主要体现在身体的比例上,比如胳膊的长短不一,手的大小不一样。另外从面部表情上也可以看出水平的高低。所以,希拉克提出了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 当然,出土文物在证实一些史实的同时,也同样给专家学者带来更多的问题,兵马俑由于其特殊时代、背景和出土量之大,它制造出的未解之谜也远远多于任何出土文物。这些谜团涉及到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 过去认为中国的雕塑艺术是在南北朝以后佛教传入中国才真正发展起来的。兵马俑发现以后,可以看出中国的雕塑艺术远在秦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古代民间雕塑有六法,堆塑捏贴画刻,兵马俑上都有。另外从雕塑风格上讲,秦的雕塑艺术与西方有所不同,西方是高度的写实,秦俑不是这样,它写实,但带着一定的写意。 在兵马俑出土的青铜剑上,可以看到,这些剑出土时候都非常锋利,基本上光亮如新,有的根本没有生锈,制作得也非常规整,经过检测,它表面上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根据以往的记录,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发明,美国在1950年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就掌握了这门技术,真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出土的青铜剑在古代到底是怎样的工艺流程?有人做过各种模拟性实验,北京冶金技术研究院做过一个实验,用老陈醋、土硝和铬矿石加在一起加热,加热到800度,变成液体,涂在剑的表面。有人还用蓝宝石在剑的表面上摩擦,可以把铬涂在剑的表面上。另外,像出土的铜马车,一辆车有三千多个零部件,组合起来非常复杂。它的车盖有2平方米,薄度有2~4毫米,是浇铸而成的,这对温度的要求非常严格,过高过低都会“千疮百孔”,还有车上的伞,首先要浇铸成铜块。边上用锻造技术,这涉及到合金量的比例,如果含锡量过多或过少都不行。 记者了解到,兵马俑的制作也是个问题,这么大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现在做都是分节做的,烧出来之后堆在一起的。那时候是整个烧出来的,有两个问题不好掌握,泥巴从湿到干的收缩比怎么掌握?烧制过程中软化到硬结的收缩比例怎么掌握?还有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薄厚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都是怎么解决的?至今依然没有搞清楚。 发现“奇迹”,富了周围农民 在兵马俑博物馆的西侧,有两个村子,一个是西杨村,一个是下河村。兵马俑发现30年后,现如今的西杨村由于兵马俑的发现和兴建秦陵遗址公园,已经“缩水”得所剩无几,不少农民搬到了兵马俑博物馆的东侧居住。记者在这两个村子采访时发现,这里的耕地不多,据村民介绍,原来耕地有很多,虽然现在每家都有耕地,但面积比以前少多了,大部分农民都借助兵马俑和秦皇陵一带的旅游景点做起了生意,有开饭馆的,有开车的,有做建筑工的,有做导游的,有卖纪念品的。总之,不管他们做什么,都跟当地的旅游有关。靠着旅游业,农民逐渐富裕了。 在秦陵遗址公园看管树木的西杨村农民杨钰告诉记者说:“兵马俑没有发现前,这里很穷,农民一天的工分是7分,当时外地姑娘都不愿嫁到这里,这里年年都没粮食吃,而且还极度缺水。”30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让这两个村子发生了巨变,有的农民买了两辆汽车,村里所有人都住上了两层小楼。在村子里,记者遇见一位老太太,她在缝制手工艺品,她说一天能缝5个,一个可以卖5元钱,而且这个工艺品很好卖。“买的全是外地人,还有许多高鼻梁的外国人呢。”老太太笑眯眯地比划着告诉记者。 兵马俑所处的秦陵镇农民如今绝大多数都在博物馆附近做生意,他们谁都会说上几句外语,靠旅游吃饭使很多农民确实富起来了。 究竟是谁发现了兵马俑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时隔30年,依然有多种不一的说法。 当时发现兵马俑是什么情况呢?据兵马俑袁馆长回忆,1974年3月,西杨村打井,当时在场的有三个生产组,每个组两个人,西杨村农民杨新满当时是政治队长。陶俑挖出来之后,他们也不认识,到处乱丢,后来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让农民用架子车拉回去。当时送到县文化馆的农民就有杨新满。在此之前,当地农民曾三十多次看到过陶俑,但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1974年还是这个情况,村里的老太太还烧香磕头,说是瘟神,把俑头敲碎了,有的放到田地里当成稻草人赶鸟。老袁当时去的时候,从马路边上、垃圾堆里拣出很多陶俑残片,从废品收购站里收回了很多铜箭头。 兵马俑博物馆一位女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人们比较认可的兵马俑发现者就是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她的带领下,找到了正在兵马俑博物馆签名售书,如今已71岁的杨志发,当记者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时,没想到被他摇头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嘟囔着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当地其他农民竞相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议,与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应,不过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币。尽管老杨要收钱,可要与他合影的游客仍然不少。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除了克林顿接见过他,日本NHK电视台还曾把他请到日本,专门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如今变得有些不安。 记者随后又在秦陵国家遗址公园找到了杨新满,67岁的他如今在一位私人老板开的玉器店里签名卖书,老板一个月给他1000块钱,记者见到他时,他的面前除了摆着临潼县(今临潼区)文化馆给他颁发的一张发现兵马俑证明书外,还在旁边墙上悬挂了一幅巨大的他和兵马俑的合成像,这位老人同样表示出不满,他说,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一共有9人,现在只剩下4个了,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得到一个让他满意的结果。杨新满想得到的是什么结果?为什么这些人对“发现人”这么看重?陕西省文物局负责人说:“还是利益的驱动。”他们提出的要求是在1号坑当年打井的地方标明发现人的名字。颁发发现认证书,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奖励和补偿。对此,兵马俑博物馆的负责人强调说:“我们只能说,是农民当年打井时集体发现的,别的什么都不会做,而且国家从来没有做这样的先例!” “发现人”之利,搅乱旅游市场 记者在兵马俑博物馆采访时发现,“发现人”签名售书已经成了当地的一道景观,但也常常因此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在采访杨新满的时候,由于签名问题,导致游客与玉器店的服务员争执起来,引起众人围观,严重影响西安的形象。还有就是在兵马俑博物馆,一些“野导”(即没有经过培训考核和颁发上岗证的导游)利用种种欺和暗示手段让游客去买杨志发签名的书。在博物馆内,记者跟随在一个旅行团的后面,听到导游如此介绍:“这里就是当年农民打井发现兵马俑的地方,当年发现兵马俑的人,现在只剩下杨志发一个人了,他现在已经退休,是咱们馆的名誉馆长,享受馆长的待遇。杨先生平时特别忙,要参加学术活动和接见外宾,偶尔到馆里签签名,不知道他今天在不在(其实杨志发差不多天天都在),我们一会儿到后面看看。”之后“野导”删繁就简,没一会儿就把游客带到了杨志发签名的地方,一进来就惊呼:“你们今天真幸运,他在这里。”之后“野导”介绍,杨志发面前摆的关于兵马俑的画册只印了3000本,马上就卖光了。实际上,这本没有标出定价的画册在西安的旅游点到处都是,而且每个地方定价都不一样。记者从兵马俑博物馆了解到,博物馆迄今只有袁仲一一个名誉馆长。按理说,杨志发作为兵马俑的发现的人之一,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在馆里签名售书。但是经过一些“野导”的蛊惑,这里面便多少有了一些欺的成分,因为每卖出一本书,导游有数额不等的回扣。 在这里,不仅是“野导”在吃“发现人”,就是正宗的导游,也参与其中。如此抢吃“发现人”,让好多热心的游客大呼上当!
转自王亚洲书画试析秦汉美术特点及其表现[内容摘要]:秦汉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社会体制最发达定型的朝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较为稳定,统治者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经济日趋繁荣,封建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处于上升期的时代精神和囊括千里的广褒疆域都是不可忽视的强大气势,因之,在秦汉广泛的文化艺术尤其美术里,也饱满地透射着并体现着这种恢弘的特点。[关键词]:秦汉美术;特点;艺术表现引言鲁迅说:“遥想汉人多闳放”。依秦汉社会在历史上总体情况而言,它的社会制度、物质财富、精神追求都倾向着蓬勃旺盛的气象。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其统治时间虽只有短暂的十几年,但由于国家的统一,人力、物力、财力的集中,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统治者拥有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极高的权利。为宣扬统一的丰功伟业、显示王权威严至高无上的政治目的服务,追求奢豪的生活享受,并希望死后仍然能同生前一样的安富尊荣,统治阶级更是高度重视造型艺术。“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厚葬陋习,逐使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广泛流行。于是大兴土木,不惜伤财劳民营建宫苑、陵墓,这些建筑成为集中体现这一时期美术发展的重要场合。这种集权政治制度化的运作,反映在美术上则呈现出它的统一性和巨大性的面貌。同样,美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广度与深度因之显著增强。秦亡后,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秦速亡的教训,采取了轻徭薄赋、安抚百姓等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改变秦朝统治者思想禁锢的方针,复活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而且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设为汉初的统治思想,起到了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作用。到汉武帝时期,提倡儒学以加强统治,并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思想,凭借强盛的国力,反击匈奴,开辟了“西域通道”,促进了民族间的大融和,中外文化经济的交流日益密切。其意识形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封建贵族的直接控制下,美术创作是为了不断满足政治上和生活上的享受。武帝、昭帝、宣帝时期,视美术为表彰功臣的有效方式,在大型纪念型雕塑、宫殿壁画等方面,颇有建树。各种美术制品越加讲究,极其华美,技术水平也日益提高。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手工业生产,加上生产技术的提高,使工艺美术在前代的基础上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其中的某些门类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此段时间的美术不仅在美术传统的形式上,也在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中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一、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和表现文字起源于现实生活实用的需要,起源于对大自然现象的勾摹和抽象的再现。经历了甲骨、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演进阶段。早期的文字可用“文字画”来形容,正如“ (山)”“ (水)”“ (日)”“ (月)”等等,形成了“以形示意”的突出特点,即我们所说的象形文字。中国文字变迁最为剧烈的时期当属秦汉,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主要是在这一时期确立起来的。大篆经过简化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达到成熟,草书发展形成章草,楷书和行书也在萌芽阶段。人们已经把书法视为“艺事”,出现了李斯(小篆的整理者)、赵高、胡毋敬、程邈等第一批姓名载诸史册的书法家。现在可见到的秦汉书法墨迹有帛书、简牍书以及壁画、陶瓶上的题字,还有金属器铭文、漆器上的书迹、砖刻、石刻等,其中以石刻的数量最为丰富。正所谓“振叶寻根,观澜索源”,即书画同源之说。从篆书而言包括先秦的大篆,到秦统一后的小篆,直至汉隶的成熟,可以说秦汉时期的文字艺术为后来的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基石作用。当然文字艺术也带动着其他一些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如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一门古老而独特的传统艺术,在方寸之间展现人对自然的认识、宣泄内心的情感、表达某种思考。它的出现和发展,直至完型,与书法艺术有着骨与肉的联系,至今有着三千余年的发展史。到了秦汉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由于社会交往繁复,印章的凭信用途日渐广泛。在各个方面都采取了推动统一的措施,秦始皇在典章制度方面,改变了商周时的祭祀礼仪中使用的礼器——鼎作为王权的象征的传统做法,以制造印章取而代之。在制定典章制度时对印章的名称,使用材料、形制、印纽式样等,都做了严格的等级序列规范。秦始皇规定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以后的帝王一直延用了这个规定,汉代官印中有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称“印信”或“信印”,现在通用的“印章”一词既来源于此。就印文内容而言除了官印、私印外,还有成语入印,已开后世闲文印之先河。汉代在隶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新的篆书字体,称之为“谬篆”,其字体特点是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规整茂美,粗细疏密多变,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谬篆以外,还有以装饰的鸟虫书入印的,不同于东周,比较强调书法意味。西汉的鸟虫篆印比较具象,东汉的多为单线回旋的曲形印文。汉代印材为铜,有铸和凿两种。西汉印章多为铸造,惟新莽印制作最为精致,庄重洪厚;东汉以凿印见称,适宜临时急就,印文不假修饰,奇肆健拔。这两种不同的基本风格,对后世篆刻艺术和洪厚、博大的审美意识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封建官制的发展和逐渐健全,审美观的变化和审美情趣的上升,篆刻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作为凭信的用印,还是封俭等,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变化,所以秦汉时期是篆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也为后来的“印尊秦汉”奠定了基础。二、绘画的突出代表及表现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大致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帛画、工艺装饰画等门类。秦汉时代建筑物装饰构件有与画像石相类似的画像砖,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资料。艺术家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画,它兼有绘画与雕刻两种特点。秦代的画像砖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秦砖常饰以菱形、方格、回纹、卷云、三角云圆壁、绳、粗布等纹样,手法为花模印花。而秦瓦则以卷云纹为主,瓦当已由半圆发展为圆形。汉砖以河南、四川等地所产最佳,前者产的长方形空心砖,用模印各种几何纹和动物、人物及建筑图案;后者多产方砖,常饰以各种图案,表现出一定的主题内容,多为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园建筑等。如弋射收获砖、盐井砖、庭园砖等,均具代表性。秦汉时期的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或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统治阶级的威严;或以借物寄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图绘历史典故,作为成败得失的借鉴;或是绘制当朝的功臣肖像,作为臣僚励志的楷模。汉代美术作品可分为壁室挂画、画像石和画像砖、漆画、铜镀装饰、石雕和泥塑等五项。以望都汉墓壁画及四川的一部分画像石及画像砖为代表。另外汉代画像石,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要纹饰,古朴生动,矫健大方。其方法多为剔地突起的浅浮雕法,也有采用线刻的形式,画像石以山东、河南两地出土最多。另外玉雕的制作技艺也大有提高,发展了透雕、刻线、浮雕等加工方法,所雕物品多精巧玲珑。琉璃、木器、漆器、编织等也各具特点。汉代建筑内部及外檐多有装饰及其壁画,墓室壁画虽现在发现的不多,内容和数量上都不及画像石和画像砖那样丰富,但是因为这是真正的绘画,而且是大幅的,直接代表着汉代壁画流行的事实,可以说有特殊意义。画像石和画像砖是汉代美术史中最重要的材料,数量多,内容也最丰富。特别是汉代对人的重视是夹杂在儒家“经学”和“谶讳迷信”中的一些特殊观念。从帛画人物描写注重类型化个性特点及其所达到的绘画水平,在“文以载道”的儒家正统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物画以“明劝戒,著升沉”,“善以诫后”的功能而先于山水、花鸟画,备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从考古发现的大量汉代墓室壁画和文献记载的秦汉时期的许多绘画盛举可知当时画事之胜。其间较能展现出这一时期绘画卓越水平的是1976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的帛画“铭旌”,是覆盖在内棺上的保存最完整,绘制精美,且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从图的内容可知其主题是祈求死者的灵魂升天,精心刻画墓主人尊贵持重的仪容和庄重富态的神情,表现死者的显赫地位。造型写实而又夸张,显得刚健雄浑,线条匀细遒劲,色调沉着典雅而庄重鲜明,具有浓郁的装饰意味。就其艺术构思和表现技巧上,都显示出比战国楚墓的帛画更高的艺术水平。但绘画艺术活动真正进入活跃期、繁荣期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真正开始。大量天竺式的佛教传入中国,在这一时期诞生了诸如中国第一位画佛的大画家曹不兴等一些书画家。汉代绘画技术虽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表现效能却发挥到了最大程度,造型能力不高,却表现出丰富的内容,在表现主题时,善于运用绘画的艺术特点。在汉代一些绘画作品中,可见到一些为了表达主题所作的种种努力和探索,利用不断的重复,并在重复中求变化,以便有利的明确表达主题。在表现动态方面,拟人的运动、舞蹈,云气的动荡飘逸和动物的奔驰等,也极大地发挥了绘画的装饰特点,它的美术创作重点在于题材意义,注重思想的表现和人们对自然现象及自身特点的表现及加工。三、雄伟浩大的建筑、雕刻艺术建筑方面,秦朝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和官僚的坟墓、官衙、私宅建筑等大型的建筑豪华空前,都是永垂青史的,隆重的雕塑和装饰品应运而生。秦汉时期进行的大规模的宫廷和祠庙及陵墓建筑中雕塑艺术作品,现在所存无几。1974年发现的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以其硕大的形体和精良的塑制技艺,表明了秦代制陶工艺和雕塑艺术已取得空前成就。其六千余件于真人真马等大的陶塑兵马俑,布局严谨,陶塑兵马俑面向东方,一幅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军容整肃、勇于功战的宏伟气派,而成为秦代造型艺术划时代成就的标志。崇尚写实,手法严谨;性格鲜明,形象生动;在总体布局上,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排山倒海的巨大气势,给人以敬畏而无法遗忘的深刻印象则是秦兵马俑的主要艺术特点。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是最重要者,“马踏匈奴”的雕刻是汉代的历史现象的有力概括,也是西汉纪念性质的一组大型石刻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的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合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读,决不做自然主义的过度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体积感和力度感,其雕像别出心裁,一匹气宇轩昂,庄重雄强的战马腹下巧妙的雕成一个仰面朝上,手持弓箭做垂死挣扎的匈奴败将,不但保持了四肢的稳定,且让人感到浑厚的体积感,其主题显明。在马的神态刻画上更为传神逼真,仿佛久经沙场的战马时刻高度警惕,其神情果断,借此体现出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坚定意志。这种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揭示出寓意深刻的主题,使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完美的统一,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汉代建筑“汉承秦制”,在承袭前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汉代建筑物石阙作为古代宫室、陵墓、庙观门前的特殊建筑,常呈对称形式立于行道两旁。这些石阙作为建筑物前屹立的艺术装饰作品,不仅在细部结构及其装饰上,而且整个造型都显示了汉代建筑艺术恢弘博大的特色。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和附件,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以外,还有非常重要的瓦当艺术。瓦当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物中特有的房屋上筒瓦出檐一端的圆形或半圆型装饰物,也是十分典型的建筑装饰工艺品,它融实用与装饰效果于一身。早在西周时期瓦当已在建筑物上运用,而秦汉时期是瓦当装饰艺术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图案丰富多采,由秦汉云纹和葵花纹演变而来的云纹瓦当最为流行,其构图更为严谨且富于变化。纹饰以卷云、动物、四神和文字为主,多含吉祥意味,形状多为圆形,也有少数为半圆形。另外还有植物纹、昆虫纹、鸟兽纹。两汉最流行卷云瓦当及吉祥文字瓦当,西汉末年到新莽时期尤以“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形象最为出色,其形象矫健活泼,瓦当中央的半球形图案越来越显著。汉人擅长将表意的汉字,变成庄重典雅的装饰艺术品,因此在陕西栎样阳、周至等县曾出土“汉并天下”、“长乐未央”等西汉文字瓦当;在长安汉城遗志,还发现“延年益寿,与天相持,日月同光”为内容的12字瓦脊。内蒙古包头市出土的东汉时期“单于和亲”瓦当,内容极具鲜明的时代与地方特色。汉代宫廷已经有了专职工匠,在工艺美术上,汉代的铜镜,其装饰和瓦当一样,在汉代装饰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对象。结论汉代美术的题材广泛地来自社会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表现上,技法古拙而风格鲜明。由于绘画形式的局限,虽然单线勾勒是汉代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但在写实能力上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秦汉时期的美术装饰题材不外乎三个方面:人的社会生活、神仙世界和动物世界。其中人的世界是表现的中心所在,所以绘画中趋向满足统治阶级强烈主观愿望的基本精神。在美术各类形式完全独立的初始阶段,可以看到一个普遍现象,正如人类文化发展必然要带有脱胎而出的那个社会文化的痕迹一样,在美术开始独立的历史阶段中美术形式却不可避免地带有多多少少强调装饰的特点。由书法篆刻、绘画、建筑和雕塑表明,秦汉造型艺术中表现了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精神,它那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这一历史时期展现在美术上沉雄博大的泱泱大国气度,铺张华丽的艺术风格,彰显国力物力雄厚的社会基础。美术品所流露的气魄宏大,风格瑰丽气息,反映了创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卓越的技巧及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可以说,在秦汉广泛的文化艺术尤其美术里透射着的这种恢的特点,对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艺术价值无可估量。参考书目:《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史》、《中国艺术精神》、《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
153 浏览 4 回答
130 浏览 5 回答
208 浏览 7 回答
156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5 回答
114 浏览 5 回答
192 浏览 5 回答
349 浏览 5 回答
178 浏览 6 回答
192 浏览 5 回答
98 浏览 3 回答
343 浏览 7 回答
279 浏览 5 回答
88 浏览 4 回答
202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