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自己喜欢的例如自己喜欢的电影、小说诗集等有关文学语言类的探讨,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主要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或者研究某一个学派的发展可私信
唐诗及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中,李白的课题的评论资料和专著的相对匮乏。典型一点的就胡震亨的《李诗通》,杨其贤、萧士赟及王琦三家分别为《李太白全集》做的注本,以及薛仲邕做的《李太白年谱》等,到了近代,也只有郭沫若先生曾系统地研究过。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却是,隐藏或者回避了更深的内涵和问题不谈,或者只是考证了一下诗的某句出典或者创作的年代,实在是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李白是中国这块汉语言文字沃土上滋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其长期存在而且具有恒久的艺术和人性魅力,一定有自己不可复制和逆转的深层次原因。这当然需要我们对李白以及浪漫主义诗歌乃至文学进行本体上的考虑,这种考虑或者应以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这就是李白的价值重估的问题,我对李白的认识,在接近的程度上永远不敢说真正理解李白的精神神韵。加上我现在只有20岁的小小年龄,不敢也不可能陷入那细节上的研究,难免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我在玩味李白作品的时候,始终告诫自己一点:做人要做真诚的人,依照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世俗的理念,浪漫只能是以人的生命为主体的浪漫。下面就将自己的三个妄自菲薄的观点和体会谈一谈: 第一, 诗歌与人生合一。 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所以浪漫主义诗人始终追思人生的诗意,把人的本真情感纯化,力图把人类从各种“非人化境遇”中拉出来,启迪异化现象日趋严重情况下芸芸众生那沉重的心灵。表现在李白身上,他是一个强烈的“以天下为一己之私”的人。与李白同时代的其它诗人,根本无法将个人的主体意识摆到李白这样的高度上。: 1、从青年起,李白就怀有“济苍生,安社稷”之宏大抱负,并为理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希望建立不世之功。2、在处世上,道家的思想支配他,他自由自在,毫无拘检,无为而达。3、他以诗人的眼光观察政治人情世态,有时异常敏锐地看出本质的东西。5、李白正是因为以脱离现实的“以天下为一已之私”的想象之翼翱翔时,远离了社会的价值判断,这是造成其人生悲喜剧的主要原因,但同时又给他浪漫主义诗作注入超越时代的魅力。6、李白能把不被世人理解的悲愤,体现在不入流俗的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从这个意义让讲:李白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一个以生命写诗的人。 李白是一个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有、带着强列主观色彩的人,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李白这种做法无疑给作品带来了不谐调的成分,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的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只有通过大多数诗人认为“不可做诗的形式”中,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敖游。 第二,理性不能保证人的判断的正确性。人应以自己内在的的灵性作为外界的依据,以直觉各顿悟有所判断的依据。 从诗的概念的简单分析和比较,我们容易看出,诗的创作在各个时代有些共同特点.在人的诗作和修行成佛上,都存在着这样两种方式孰优的争论:是顿悟的,还是渐修的,是要借用直觉直抒胸意和感受,还是借助理性观照勤修苦炼,是做道家的游方圣僧,还是做苦行僧。一者以酒肉穿肠过,一者以恪守五戒十律,问汝今能持否?这种争论,导致了佛教完派的分野,推而广之,在做人和做诗上也有南宗、北宗之分。北宗学问渊综广博,南宗学问清通简要。“北宗人看书如显处观月,南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北宗风格退敛,南宗风格肆纵。北宗重细节,南宗人重大概。”作诗也是如此。李白是一个性灵的诗人,他很崇拜谢灵运,他的心里时常是“空无一物”坦荡的,所以没有任何滞重的东西,他能抓住一刹那的感受,而不拘泥形式地表现内心的“志”这一点上。 在荡漾人类性灵的浪漫主义诗人那里,主体感受已经最大限度地溶在诗中,甚至可以活主体已消失在语言中,同时语言的形式语言的选择已成活主体已成极其次要的问题,只有一种意识上的一种冲动在主体和鉴赏者中间,这种意识就下面第三点中谈及的宇宙意识。 第二, 追求与大自然的神秘契合交感,反对理性使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对抗。 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和文学家共同具备的,那就是他们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
关于先秦散文的分类,现有的几部中国文学史都将其分为历史散文和者子散文两大类。历史散文主要指屯左传》、《春秋》、《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主要指《论语》、《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历史散文主要是记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
子程子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於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後则近道矣。『4』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7』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右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旧本颇有错简,今因程子所定,而更考经文,别为序次如左。第一章『1』康诰曰,「克明德。」『2』大甲曰,「顾□[言是]天之明命。」『3』帝典曰:「克明峻德。」『4』皆自明也。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第二章『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右传之二章,释新民。第三章『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2』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门月]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门月]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第四章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右传之四章,释本末。第五章『1』此谓知本。『2』此谓知之至也。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第六章『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左为扌右为合廾]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右传之六章,释诚意。第七章『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憷],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第八章『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第九章『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怒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5』故治国在齐其家。『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也。『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上为丰刀下为糸]矩之道。『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严严]。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谬:亻旁]矣。『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德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1』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14』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必逮夫身。『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U+5BD5[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上为艹中为巛下为田]害U+7ADD[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206 浏览 5 回答
153 浏览 5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
336 浏览 4 回答
94 浏览 7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5 回答
207 浏览 5 回答
133 浏览 5 回答
140 浏览 5 回答
187 浏览 6 回答
203 浏览 5 回答
97 浏览 3 回答
340 浏览 7 回答
247 浏览 5 回答
270 浏览 3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341 浏览 3 回答
279 浏览 4 回答
217 浏览 8 回答
351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5 回答
288 浏览 4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23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