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一直以来都是小学、初中、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在每个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记叙文作文素材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那“”十年动乱刚开始的时候,李时景出生在一个那时还算是僻静的小乡村。他是作为家里的长子出世的,他上有一个大姐,后来父母又连着给他生了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作为农村家庭里的长子,并非像在大富人家那样是受到四方的宠爱,而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在李时景还不大时便随着他父亲去干农活,为父亲干农活时送去午饭。就李时景的名字说,按排辈,他该排到这个“时”字。而本来他爸是要给他取一个锦绣前程的“锦”字,不料阴差阳错最终户口上的名字是“李时景”。而作为家里的长子,本来子承父业,他是一定要一辈子种田的。
只是李时景有一个爷爷,他爸的这几亩田也是他爷爷给的。他爷爷并非种田,而是一个远近驰名的雕刻师傅。在这一带,或者说是在中国的大多数地方,大多数人都是信佛的,所以也产生了一种宗教的产业链。比如实在活不下去了,大多数识字的穷人就会去当和尚。而为了更多的人捐献香火钱,除了和尚自己要苦练“武功”外,也要把各种法器准备齐全了。尤其要把寺庙搞得富丽堂皇,这就需要精美的佛像和一些木制的装饰品。李时景爷爷以前也给大户人家做有装饰的桌椅之类,不过到后来多接的是城里一些比较大的寺庙的生意。富了以后,按着传统的观念,要有几亩田才能安身立命,田租收入也是最稳定的,李时景爷爷便买了几亩田。后来新中国土地改革,他爷爷只好把给别人种的田收回来给自己家人种,好在虽然自己大儿子早年夭折,二儿子已经成年,便把这田给了他种,而这老二正是李时景的父亲。
当时李时景爷爷只把这手艺传给了他的最小的儿子,他比李时景他爸要少了十来岁。李时景十三四岁时,在农村已经是需要准备干重活了。当时他爸已经久被一种疾病困扰,虽然勉强着还能下地,但明显是已经不行了,亲戚朋友都看在了眼里,只是不说,说是在静静的等他死也不为过。而这时一直憋着气的母亲也逐渐不理家务,说是要投身佛门。这李时景他妈本来家里比这个家要富裕些,她父亲本也做些小生意。后来她父亲认识了李时景爷爷。当时李时景外公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怕无人养老送终,所以就委婉地向李时景爷爷请求过继给他一个儿子。本来家里就有点人丁“过于兴旺”,便把四儿子过继给了他。而作为两家和好之意,这老头便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时景他爸。而李时景她妈一直就以为是她爸把自己“卖”给了别人,所以一直有气。
父亲重病在身,母亲又时常以为父亲求神为借口不在家中,自己常常是饿着肚子。每次到了这时候只好往爷爷的口袋里摸钱,有时摸着了一块,自己就能买好多好吃的东西,自己便觉得可以再饿得住一天。此时李时景已经十四岁了,他也不喜欢过这种日子。他便打定了主意:以后决不能去种田,要跟着爷爷学雕刻赚大钱。
就这样过了一年,李时景父亲去世了。眼看此时不仅养不活弟弟妹妹,还可能自己一辈子只能苟且度日。便要着母亲在旁边说,要爷爷答应让他学习雕刻。爷爷本来对自己这个二儿子就有些愧疚,而把这手艺传给李时景这个长孙也合乎祖宗理法,便答应了。虽说是学习,可爷爷毕竟精力有限,他也只能是在一旁趁机指导。好在这雕刻不是体力活,李时景便也学到了不少。然而好景不长,只过了一年,可能老人家对儿子的死会有点想法,再加上确实是年老体弱,李时景爷爷便去世了。
于是李时景就又这样被逼着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干回他爹的老本行——种田呢,还是继续学习雕刻呢?学雕刻吧,又要向谁学呢?这问题困住了李时景……
又是一个炎炎夏日,知了又在唱它那乐此不疲的歌.
妈妈和我坐在床上看着电视,偶尔微风吹过,带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清爽.忽见母亲的一根头发在风中不停的摇曳,在明媚的阳光下银亮银亮的,是根白发!这根头发在微风中不停的舞蹈,却不肯休息,好象在对我召唤着什么(不是问句,不用问号)我第一次看见母亲的白发,第一次强烈地感到母亲的衰老,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啊!我的泪水不自觉的充溢了我的眼眶,我不禁的将母亲的头依偎在胸前,打开了那束缚她这么久的发卡,我被眼前的所见的惊呆了,斑斑的白发,在那黝黑的头发中产生着如此鲜明的对比,我在(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冲破坚固的防线,我呆呆地看着,什么都说不出来.
"儿子,帮妈妈把白头发拔出来",拔出来,哈哈,怎么拔,这么多年的艰辛,这么多年的操劳是能拔出的吗(升华了主题)拔出来后谁能看见这年龄对她无情的摧残,我后悔以前气她,后悔没好好学习来报答她,我没有做到儿子应该做的.
人生是那么的短暂,那么凄凉.
可是孩子有稚嫩的美,青年有旺盛的美,中年有刚毅的美,而老年有冲淡(改为"淡然"怎样)的美.这人生就如一年四季------春天葱笼,夏天繁盛,秋天斑斓,冬天洁净.各个都有自己的美,母亲在这个金秋的年华里,放出了她朴偕的美,她的播种应有了回报.
不因为要去美丽而去敷衍白发,不因年龄而放弃午后的阳光,要在自己的年华活出自己,当母亲再此将头发束缚起来,我感到了~~~~~~
去年中考一结束,我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了久违的故乡。没有什么理由促使,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会想到来这里,就像是冥冥之中,有人在呼唤我一样。
故乡人烟很少,而且房屋稀疏,便是有意串串门,也要行很多路程。爷爷的房屋就在一个不大的池塘旁,那是一个简陋且破旧的木房,快要坏掉的窗户和裹上尘埃窗沿仿佛已经很久没人打扫了,灰尘无处不在。
自从爷爷在那场慑动全国人心弦的雪灾中去世,这座远卧穷乡的木屋也随之被人们从记忆中抹去,永远不会有人再念起它。谁又会回来打扫?叔叔伯伯们是再也不会回来了,来这个养育了他们的村子……
看着那已经浑浊如淤泥的池塘,昔日的靓丽风采早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不堪入目的泥沼和垃圾。一阵凄凉之意在心底生成,久久难以挥去。虽然寒冬已过,但空气还是这样的冰凉刺骨。我将双手插入衣兜,倦了倦身子,这份皮肉上的冰冷又怎能及得上心里的。让寒风尽情的吹吧!或许它能助我挥去忧愁,挥去……内心的悲凉!
天,更黑了,一片阴霾,与我的心,恰恰相合。
感慨良多,脑海里又渐渐浮现出一副又一副的画面来……
朦胧中,我像是又看到了那个高大的背影,看不清容貌,无论我如何尽力的去看、去想。结果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个背影罢了。难道,我已经忘却了他?他给我留下的,也仅仅是一个背影吗?我不愿意接受,不管他生前是怎么待我,我还是那样的爱他、敬他。尽管他已从我的生活中彻底消失,我还是不想忘记它的颜容……
爷爷的一生很平凡,生平为人勤俭节约,在当地有着很好的口碑。但是因为对几个子女的严厉要求,从而促使了他老来还住在这穷乡之中,无人养老。而奶奶也忍心抛下他,跟着几个子女去城市过上‘好日子’。无奈,脾气倔强的爷爷等同被众人遗弃,一个人无依无靠的在这里生活,不得不再次拿起那很久未曾动过的锄头,走上山岗。每日与锄头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我有时甚至恨过奶奶,恨她为什么要撇下爷爷独自来县城。每每我说起这事。她总是会一脸不自然的回答着那句重复说过不知多少遍的话:“小孩子家懂什么?”想反驳,但话提到嗓门却怎的也说不出口,只能在心底为爷爷送去祝愿,希望老天能让我分担爷爷的痛苦,哪怕只是很少、很少的一点。
就这样,爷爷孤苦伶仃的在这穷乡居住了七、八年。四年前,我去看爷爷,我是独自一人来的,叔叔伯伯,甚至……父亲,都不愿意来。从他们心虚的眸子中,我看到的,只有逃避!他们不敢面对,他们是在摆脱责任!再加上爷爷不会去县城,他不愿意做子女们的‘免费下人’。这就是爷爷的脾气,没有人能改变。
我和爷爷一起坐在鱼塘旁,看着天空中接连落下的雨滴。这时他最爱的春雨,情有独钟。我问为什么。他总是笑笑,说:“春雨是好东西啊!谷物若被春雨浇灌,就会长得更快,那样,就能卖到更多的钱。”
那时的我并不知道钱对爷爷的重要性,几个子女不会拿一分钱给爷爷,甚至逢年过节连看都不来看他一下。生活下去,是爷爷唯一,也是最难如愿的理念。我想帮,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在爷爷寂寞的时侯,陪他说话,分担他内心的忧愁。
可是,为什么在子女们翻然悔悟的时候,您却独自离开了尘世,让我敬孝无从?是恨透了世间种种,还是看穿了人类心底最原始的邪恶,不再留念,似风儿一般潇洒的去……
不知何时,满是淤泥的鱼塘内开始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涟漪,天空中落下了豆大的雨点。我想伸手捧住他,而他为何总要从我手中溜走。
这是初春的雨么?
是来陪我向爷爷道别的么?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知道爷爷远离了红尘,一定能天天看到他最爱的春雨,因为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现在的我,已经能在心里真真切切的感觉到。
爷爷,永远……
永远也不会再寂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