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华1,郭 敏2(1.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武汉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从纸质媒介到电子媒介的主流媒介转变中彰显着后现代品质,这种品质思维映射到体育传媒中,引起了体育报道内容和形式上的多元化格局。本文结合中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的受众需求阐述了体育报道后现代特性的策略转变,旨在借浅薄的观点引出对体育新闻文化深层次探讨的玉石。关键词:新闻媒介;后现代;报道策略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909(2004)02-0021-03On Strategy Changes of Sports Reports in Perspectiveof Mass Media in Postmodernism PeriodWANG Li-hua,GUOMin(Dept. of P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China)Abstract:The alternation ofmainstreammediumfrompaperto electronic media displays post-modernismquality. In the field of sports disseminator, a diversified pattern is formed on content and form of sportsreports. This article shows the strategy changes of sports reports post-modernism character with theneeds of audience during social economy transform period, for searching sports news culture words:news media;post-modernism;report strategy收稿日期:2004-01-15作者简介:王莉华(1980-),女,湖北洪湖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思潮,它的兴起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20世纪下半叶,后现代主义逐渐演变成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并以其颠覆性的逆转和标新立异的态度迅速将其影响力拓展到心理、哲学、传媒等诸多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结构转型期,与后现代同出一辙的大众文化在市场和商业化的理念中得到广泛盛行,波及到体育产业化发展的小环境中,使得体育新闻的消费机制开始转向大众化,报道的理念与策略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多元的后现代趋势。1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性质概括 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欧美,并于70与80年代盛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为分析方法,广泛的存在于艺术、文学、哲学等诸多意识形态领域中,是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状况在观念上的反映。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的兴起,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对现代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另外,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社会的业”时期。这一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以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大众文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并逐渐取代了精英文化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虚拟网络也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在网络平台中,各种信息都有平等对话的机会,世界政治、经济和个人生活的多元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后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多元化正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这样一种趋势。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动因影响之下,批判现代社会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孕育而生。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特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至今仍没有任一学派能给予“后现代”这一歧义丛生、众说纷纭的词语一个准确的界定和力折众议的解释,因为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一个具有统一理论基础的思想流派,各种理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歧异性,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是众多的经常处于冲突之中的思想、态度、倾向的混合体。但作为一种文化参照,它首先是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思潮。有着批判理性深度,崇尚回归非历史性平面;解构现代主客对立二元论,主张主客体统一的同一性、一元性;消解中心性、整体性,倡导差异性与多元化等模糊特征。这种文化突变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与八十年代后期中国政治经济的结构性转换相伴而生的,其影响也大大突破了文化界的范围,引起诸多其它领域相应的后现代性变化。2 负载信息的传媒系统变革是体育报道后现代转变的外在条件19世纪纸质媒体处于主流媒介,体育新闻的传播主要以文字为传播介质,其信息传递的过程是借助传者的文字编制和读者的文字解读来实现的。传者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把关人”,大量“原始”信息流经传者,并经过“理性高度”的筛选编制后,最终传授给读者。这种带有主观意旨的文字并不直接等同于客观事实本身,并且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会带上一些非体育属性的特性。如我国早期的体育报道中带有狂热的政治崇拜。“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热情随着传者的文字渲染成为人们欣赏体育的最终标准,不自觉间便放弃了欣赏体育活动最基本的标准,即它首先是一种身体游戏,是以身体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升华过的爱国体育精神,使得体育活动一度围绕着政治“中心”的狭隘空间发展,体育事业偏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此时的体育新闻报道不再真实客观的再现体育事件,而只是作为一种宣传政治热情的工具而已。20世纪电子媒介的到来,电视大规模地介入体育领域,并以其对大多数赛事直播或转播的方式迅速打破了文字报道中间环节的筛选,恢复了体育竞赛作为一种游戏的本来面目。其“高保真”的特点也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屏幕信息之内,直接作用于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无须进行任何符号的转换,形成最接近事物本身的具像。这种具像完全超越了单纯的文字符号,带给受众一种全新的信息感觉———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让我们看到足球赛事精彩纷呈、田径较量风驰电掣和在运动极限挑战中凸现自身力与美的感觉,这是一种自然属性的真实美,极大的区别于阅读文字报道后发生出来的“精神中心”美。电子主流媒介时代,电视以其形象逼真的报道迫使文字报道转变报道策略,以报道赛场内外的“内幕”和解释性报道作为其报道的重点,报道的目光从赛场内投向赛场外,报道内容也由单一的成绩报道扩大到整个比赛全过程。比赛本身的结果已不是关注的焦点,那种“唯竞技”或是“唯爱国”的体育报道已经退出了报道的中心,取而代之的是多视角的分析比赛结果产生的原因,使体育回归到事物复杂化、多样化的“本体平面”中来,并逐渐走向了娱乐的多元化边缘。球队、球员、教练的动态成为追踪的热点,分析比赛形式、解答球迷关心的问题和球员的“幕后”生活情节也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之一。近几年报纸上先后浓妆重彩的报道“深圳队球员昆明招小姐”、“黑哨事件”等娱乐消息,在以前是很难见报的,毕竟它偏离了“崇高的精神中心”,而现在它们由于具有新的信息价值且符合受众的偷窥心理,反倒成为关注度颇高的体育新闻。这便是消解了中心的闭合性而呈现的满足大众需要的多元化平面化格局,也是文字报道作为“去中心化”的实际效果。3 市场化的商业理念和大众化的消费需求是体育报道后现代转变的内在因素 商业化理念促使体育报道转向娱乐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结构转型期。随着商品化逻辑思维的无限扩张,曾经一度崇高狂热的政治神话意识形态渐渐退出了生活的中心地位,随之而来的是多元的平面的大22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第18卷媒介的文化产品的精神价值实现是以满足大多数受众的口味和实现以商业价值为前提的,新闻报道的消费机制开始转向大众,报道思路、策划的内容及报道形式都在不同层面上折射出后现代大众化、多元化的信息,突出的表现为严肃的硬性新闻减少或是竭力使硬新闻软化,即通称的大众娱乐新闻。我国体育新闻娱乐化起自1994年足球改革,最早以《南方体育》的表现最为抢眼,其中“狂2000”、“赤裸甲A”等博得了不少“喝彩”,于是各报纷纷效仿,争相娱乐化。从不断追逐那英与高峰的感情纠葛,到狂炒奥运冠军伏明霞与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的奇异恋情,也都说明了体育报道内容更倾向故事化、娱乐化的策略转变。总之,体育报道不再仅仅是传递重要的体育消息,而是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如何吸引受众喜爱和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媒体功能带动大众体育的形成。 大众化需求促使体育报道更贴近受众随着商业主义与消费文化的侵蚀,将平民意识渗透到新闻报道中,关注受众的需求,体现了现代传媒“受者为中心”的重大转变。编辑和记者们在激烈的竞争中也逐渐认识到受众才是新闻传播这一过程的核心,并懂得了采取“讨好”大众的态度,充分体察观众的观点和意见,在内容和形式上以贴近大众为宗旨,努力达到雅俗共赏走进受众的传播效果。体育报道也从贴近受众的角度出发,使体育成为真正“鲜活”可触的事物。例如,现在体育报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除了报道与赛事有关的事情外,体育项目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体育与健康健美健身的关系,以及全民健身性活动与竞技体育大众化也都成为报道内容之一。这也是作为后现代报道贴近性的策略之一。再则,电脑网络在媒介中的广泛应用,体育电视节目也通过这一现代方式增进了与观众的平面交流。在一些谈话栏目中,观众通过互联网来发表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实现了和嘉宾的交流,他们的角色也从纯粹被动的欣赏体育发展成为积极主动参与的互动角色,体育也因此而缩短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呈现出开放的平面“色彩”。另外,随着新闻娱乐化的迅速发展,体育报道也走出了以往“赛事消息报道”的格局,在播报方式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从每条赛事消息(1分钟左右)的朗读式播报形式转向了通过编辑“软化”处理后再由主持人向受众讲述体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新的叙事方式。如山东电视台的《体育报道》和湖北经济台的《体育界》就是采用了这种讲述新闻的播报方式。传者愿意放下优越的信息提供者的定势思想,和受众一起去认识周围的真实世界,这无疑是贴近观众的最好途径,寓情于理,对于同一体裁的新闻,一种是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教导或灌输,而另一种是以亲切与你交流的方式去报道,受众自然会更倾向于后者。总之,体育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上都闪现着后现代特性的策略转变。4 结束语随着社会文化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体育新闻报道从传播内容到播报形式上日益显现出后现代品质:体育报道题材的大众化、体育人物的明星化、体育节目的娱乐化、体育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虽然在一定的时期和度量内,这些转变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但由于大众化新闻与商业利润唇齿相依,不可避免的会用一些媚俗的方式来换取大众的青睐以获取最大化的商业利润,因而新闻的极端大众化也会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发展、审美追求和思想价值观带来一种负面性的影响:如一味的迎合大众而炒作明星、编造虚假娱乐新闻或新闻价值观的低俗化等。这便从根本上违背了后现代的宗旨,也是它倍受争议和否定的主要原因。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秉着对受众负责的责任心,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以真实客观的事实来取悦观众,只有这样,传媒市场才能形成良好互动的商业价值。由此可见,媒介后现代性转变既有其合理积极的因素,也有其消极极端的一面。我们必须本着科学的精神加以审视,吸收其精华,摒弃其糟粕。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促进传媒市场、体育市场和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参考文献:[1]陈龙.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骆冬青.新闻眼[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王群均.正视新闻娱乐化[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10:48~49.[4]庹继光,黄晓钟,等.体育报道的后现代趋势探微[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1):39~42.[5]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66~380.[6]郭成岗.论体育新闻的娱乐化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29~32.[7]王淼洋,张华金,等.当代西方思潮词典[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8]鲍冠文.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期 王莉华,郭敏:从媒介的后现代嬗变中看体育报道的策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