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是当年毛主席评价“云南王”卢汉时说的。主席说这句话时,卢汉已于1949年12月率部起义。
一个昔日的国军将领、旧式军阀,能得主席一个“香”字评价,实为不易。
毕竟,在中国近代史上,曾被称为“云南王”的人不少: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在这几个人里,卢汉既不是权势最大的,亦不是名气最大的。
甚至,他的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笼罩在老大哥龙云的风头之下,以至:世人皆知龙云的猛,不知卢汉的勇。
既然毛主席说卢汉是“晚节香”,那么,本期笔者就跟大家细说这最后一位“云南王”晚年的一些事:
周总理和他开了一个什么样的玩笑,让听不懂的他跑去问女儿:总理这是什么意思?
1974年病逝前,其家人到底提了什么样的请求,组织上又是怎么回应的?
一切,都得从1945年,卢汉当上“云南王”开始说起。
1895年,卢汉出生在云南一个彝族奴隶主家族,总体来说家境还是不错的。
卢汉有个表哥,也就是后面大名鼎鼎的第3代“云南王”龙云。龙云比卢汉大11岁,相比之下,龙云更善交际,也更有号召力。于是,卢汉从小就爱跟在表哥身后。
16岁那年,卢汉跟着龙云外出收购木材,不慎将货物弄沉了,还淹死了20多个伙计。兄弟俩自知闯下了大祸,便索性不回云南老家,跑到四川去投军了。
因为表现出色、又聪明,进军队第二年,两人就都被送进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第4期学习。在那个年代,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一年,因为这意味着他们军官生涯的开始。
当时,兄弟俩合计后决定:龙云念骑兵科,卢汉念步兵科。他们认为,将来有一天上战场,他们能互相有个照应。
毕业后,兄弟二人一路“过关斩将”,把挡在眼前的强敌们,都一一拔除。这一时期,云南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到了1927年8月份,龙云正式接任国军第38军军长兼云南省政府主席。至此,他开始了对云南军政长达18年的统治。
飞黄腾达后的龙云没有忘记小表弟,他上位后,卢汉也自然坐上了“第二把交椅”。 在这期间,如果硬要说卢汉对龙云没有二心,那肯定不可能。
事实上,早在1931年3月份,卢汉就曾以“清君侧”为名,联同另3位师长发动兵变。当时,龙云吓得不轻,只好以扫墓为名离开了昆明。
不过,最后卢汉还是低估了表哥的影响力。龙云走后,他根本就压不住那些旧部。很快,他又不得不迎回表哥。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打那“头一把交椅”的主意了。
直到1945年12月,卢汉发现:自己上位的机会又来了!
原来,蒋介石跟龙云之间,一直有极深的矛盾。老蒋一向不相信滇军,希望自己的中央军能渗透进去,但每一次都受到了龙云的阻挠。
抗日期间,老蒋还要借他的力量稳住西南,不敢动他。抗日一结束,老蒋就趁着滇军去越南接受日军投降之际,策划了轰动一时的“驱龙事件”!
等到龙云回过神来,一切都已晚了。此后,龙云被迫同意到重庆军事委员会,当个了参议院院长。
龙云走后,卢汉也就成功“上位了”。当然,他的上位,除了有老蒋的支持外,主要还是因为此前他在抗日战场上的表现,已经足以服众了。
1937年8月,卢汉曾以第60军军长的身份,率部出征。说起来,卢汉和龙云这兄弟俩都有一个共同点:平日里矛盾不少,但一提到抗日,兄弟俩的劲又总是能使到一块儿。
滇军出征誓师大会时,龙云来了、卢汉也来了。兄弟二人都拿出了“压箱底”的装备:德国产山炮,比利时产高射炮,法式钢盔。
兄弟俩心照不宣,都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装备不是老蒋发的军饷能买得了的,都是他们滇军自己掏腰包弄来的。这些原本要用在军阀混战中的武器,就这样被运到了抗日战场。
有了这样的装备,卢汉的60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一战扬名。
当时,麾下几个军官扛不住了,他们总觉得李宗仁是故意把他们滇军往最危险的地方派,嚷嚷着要走。谁知,一向最在意保存兵力的卢汉在这时候,却硬是说了一句: “这次怎么能走呢?这是民族战争!这是打日本人!”
一句话,说得部下们不敢再开口。此后,60军将士们不惧不怂,打到最后,光是军官就牺牲了177人,3个师打到最后仅有不足5个团的兵力。
台儿庄扬名后,卢汉升任为滇南作战军司令。在此后的5年里,不管其他人打得如何,日军从未从卢汉的阵地越过一步。
1945年后,卢汉升任为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上将军衔。既非黄埔系,又非老蒋嫡系,卢汉能坐到这个位置,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
因此,在龙云被老蒋从云南“拔除”后,他成为新的“云南王”,也就顺理成章了。
上位后的卢汉,和多数地方军阀一样,一面尽力维持滇军的实力;一面与老蒋的中央军周旋,防止被完全控制。估计也就只有到这时,他才能理解昔日龙云有多心累。
1949年4月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横渡长江。形势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是卢汉没有想到的。他细细地观望:
一方面,他积极寻找我军地下党,希望能和解放军建立联系,方便随时投诚;
一方面,他又不得不与老蒋周旋,免得引起中央军怀疑,被拉下马。
8月份,蒋介石紧急飞往重庆,召集川、康、滇、黔等地官员到重庆开会。当时,其他人都到了,只有卢汉没去。
卢汉是真的怕,怕自己跟张学良一样有去无回。于是,面对一次次催促,他只能装病。蒋介石知道他的想法,发出了最后命令:“你带病也要来见我!” 据多年后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当时,蒋介石甚至提出了让蒋经国去昆明当人质。
1949年9月6日,卢汉在万般无奈下,终于飞到了重庆。一见到老蒋,他就痛哭流涕,又是哭自己没钱发军饷,又是哭在地方当官很可怜。
老蒋真以为他妥协了,便开始施展“怀柔之策”。他大笔一挥,给了卢汉100万银元的军费,并又给他加了一个官职,当上了云南绥靖公署主任。
当然,老蒋也留了后手,他提出了一项几乎把卢汉逼向“绝路”的要求:
回昆明后,马上进行“整肃”,逮捕市内共产党和民主人士,抓一批,杀一批!
卢汉很清楚:只要自己这么干了,那再要想投诚共军,就再无可能。
但眼下,老蒋逼得这么紧,卢汉除了拖延时间也没有其它办法了。回到昆明后,他第一时间通知了我军地下党,让他们尽快想办法回避。
遗憾的是,因为云南保密局沈醉等人的介入,最终还是有400多人被捕,其中大多数都是民主进步人士。
此后,每一次沈醉“奉旨”要杀人,卢汉便想尽办法拖延。直到11月份,“代总统”李宗仁到了昆明,卢汉才找到机会,借李宗仁的口下令放人。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卢汉于1949年12月9日和平起义。这一年,他54岁。他的起义,降低了解放军的伤亡,使昆明百姓在极大程度上免受了战火之苦。
值得一提的是,龙云早在4个月前,就已经在中国香港通电起义。这对曾互相扶持、亦曾明争暗斗多年的表兄弟,又以这种方式走向了同一阵营。
细细梳理卢汉的上位史,以及起义的经历,会发现两点:
1、他有狠的一面。为了抢地盘,他和龙云发起过一次次扰民、伤民的军阀混战。因为狠,他甚至能与老大哥为敌。我们为何要清除军阀主义,这就是原因。
2、他亦有勇的一面。他分得清什么是民族大义,抗战期间日本有一家报纸曾写道:“自918与华军开战以来,遇到滇军猛烈冲锋,实为罕见。”
那么,这样一个人,当他愿意回到人民中间时,解放军是否愿意给他机会呢?答案是肯定的。
起义后的卢汉,在西南地区干了很多工作。1954年,贺龙从西南被调到北京,当上了第一位国家体委主任。卢汉则心甘情愿地跟着贺老总,由西南调到北京,来给贺龙当副手。
为什么卢汉会这么服贺龙?
一方面,因为他们是老相识了。
早年贺龙率红军路过云南时,老蒋下过“围剿”的命令。但最后,龙云和卢汉两兄弟都奉行“多追少堵”的策略,让部队跟在后面“慢追”。当看到穿着草鞋的红军在草丛里前行时,作为一个军人,卢汉是服气的。
另一方面,卢汉认为贺老总是懂自己的。
建国后,卢汉和贺龙见面时,曾坦然承认:“我当年还追击过您呢!” 贺龙笑着说:“我知道,我晓得你在后面,你追也追不上,击也击不倒嘛!” 说完这些,两人都默契地笑了。旁人见了,一时竟不知缘由。
就这样,卢汉跟着贺龙留在了北京工作。一个旧军阀在新中国当官会是什么样子?一开始,同事们都不太能想象。但很快,卢汉便证明了自己。
单位上给卢汉配了车,他觉得:这是国家配给自己工作的,家人是不能用的。于是,有一回家人突发急病用了这车,他硬是坚持要给司机交油费。
单位上给卢汉安排了房,他觉得:这是国家的东西,以后是要还的。因此,女儿卢国梅想往墙上钉一副画,他都不同意,生怕把墙面钉坏了。
这样节俭,是因为他以前很穷吗?显然不是。
事实上,建国后,卢汉曾列过一份清单给国家。工作人员打开清单才知道:原来,他在昆明竟有这么多房子!
这件事,甚至引起了中央的重视。组织上曾特意派人劝他:把自己需要住的房子留下来,自己住的房子是不用上交的。
因为这件事,周总理还曾跟他开过一次玩笑。
当时,卢汉受邀去天安门城楼上参加活动,周总理正与著名民族企业家荣毅仁谈话。
总理见到卢汉,想起他上交房子的事,便开玩笑说:
其实,总理这是称赞卢汉的行为。但偏偏卢汉没想到房子的事,也不懂这话的意思。回家后,他还问特意问女儿卢国梅:“总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件事,女儿卢国梅记了很多年。在她的印象里,在过去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一直有四处购置房产的意识。为何现在,对于这些身外之物全然不在意了呢?
父亲的老部下张冲,曾跟卢国梅说过:“你的老父亲,就是个木匠,到哪里都盖房子,盖了那么多房,自己都没住!”后来,卢国梅想明白了:在新中国,父亲的心,定了。
晚年的卢汉,极少提在战场上的事,他总认为那就像上辈子的事了。女儿问起,他也总是笑一笑,不肯开腔。
因此,在北京上中学的女儿卢国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知道父亲当年在抗日战场上有多厉害。
直到有一天,卢国梅在学校宿舍休息,突然听到校外有一位穿军装的战士要找他。那人告诉卢国梅:“你爸爸的朋友陈司令员,叫我来接你!”
卢国梅被带到灵境胡同的一家四合院里时,见到了一位带着眼镜的军官。听到旁人叫他,卢国梅才知道:眼前的正是陈赓大将。
原来,当年卢汉起义后,陈赓和宋任穷受中央指派,前往昆明接管。云南内部情况复杂,当地又有不少匪患,卢汉在交权过程中出了不少力。因为这些,陈赓和宋任穷都对他颇为欣赏。
听说他女儿在北京上学,陈赓特意把她接到家中吃饭。此后,卢国梅便成了陈赓家的常客。也正是从他们嘴里,卢国梅才知道父亲的很多事。
除了陈赓和宋任穷时不时跟卢汉家往来,叶剑英和朱德也经常见他。有兴致时,叶帅、朱老总还会跟卢汉散散步。他们走到王府井,再从东长安街散步回来。北京的市民多数都认识朱老总和叶剑英,却往往不认识卢汉。于是,3人便笑嘻嘻、大大方方地让大家看,跟大家说话。
1974年,身患肺癌的卢汉,身体越来越差。半生戎马,能得以安享晚年,他很知足。但女儿卢国梅知道:父亲还有一桩心愿未了。
原来,卢汉共有3个孩子,二子一女。两个长子早年去了美国留学,后因战争的原因,与家里失联了20多年。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卢国梅向组织提出请求:希望有关部门能帮忙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联系上两位哥哥。
彼时,中国和美国尚未建交,早前更曾多年断绝往来。这也是卢家两个孩子,一直没有回国的重要原因。
卢国梅知道这事有难度,所以也不抱多大希望。没想到,外交部却很重视。很快,在有关同志的努力下,真的联系上了卢家两兄弟。此后,又在祖国的帮忙下,两兄弟得以回到父亲身边。他们伺候在床前,陪伴着老父亲。
1974年5月13日,卢汉病逝,享年79岁。最后一位“云南王”,自此谢幕。5天后,徐向前元帅主持了他的追悼会,并给予他高度评价。
卢汉,曾跟错过人,曾走错过路。好在,他最终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人民不会忘记他在抗日战场上是何等血性,亦不会忘记他的起义之功!
正因如此,位于昆明市翠湖公园旁的卢汉故居,才会一直被妥善保护至今。正因如此,我们才愿意尊其为:抗日名将。“你就是黄花晚节香”,卢汉是配得起毛主席的这句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