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两汉三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历史上为修治褒斜道,遗留了蔚为壮观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群落。石门十三品:“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不食人间烟火”之仙品,被誉为“汉人极作”,学习书法“必修之古典”。 这次活动邀请了卢辉先生(汉中市博物馆馆长)、王景元先生(原汉中市博物馆副馆长)、倪文东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贺文荣先生(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书法系主任)为我们讲解。 首先我们观看了石门十三品的原址,石门栈道。是国家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水库绿水盈盈,老师们走在栈道上为我们讲解了石门水库的建立与石门石刻的搬迁与保护的过程,带领我们观看了石门十三品存在的环境,如身临其境。而后在石门十三品展厅,我们看了著名的石门四品。 1.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 汉永平九年(66)年刻。16行,行5-11字不等。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摩崖刻石。此石书法气魄宏伟,布局饱满,笔画较细但遒劲有力,融入篆书笔意。高古伟岸,加上天然石纹背景更增添一种奇趣。 《褒斜道刻石》俗称《大开通》,铭文记载,当时汉中太守鄐君奉诏受广汉蜀郡巴郡邢徒2690人,动工开通褒斜道。历时三年之久,石门隧道就是当时首次开通的。宋时石为南郑令临淄晏袤所发现,刻释文于其旁,后被苔藓所掩,六百余年不为人知,直至清时才被发现,复流传于世。此刻石用笔以圆笔为主,参以篆意,与同处褒城稍后的《石门颂》、《杨淮表记》刻石用笔相似,然取势不同,此刻石呈外紧内松,气势饱满,结体奇崛。因自然石势作字,字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没有波。 ,天真朴拙而很有气势,保留了早期篆书的许多特点。 2.石门颂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司隶校尉杨孟所写的一篇颂词,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功绩。《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 、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文共655字,刻在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1967年因为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刻石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博物馆。保存至今,是“石门十三品”中的第五品。 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中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 《石门颂》把碑和简结合起来,既有庙堂气象又有山野之气,是学习隶书的不二法门。3.杨淮表记 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杨弼兄弟是《石门颂》中司隶校尉杨孟文(杨涣)之孙。东汉熹平二年(173)二月,同郡卞玉过石门,见《石门颂》,有感于杨氏祖孙业绩,因作此表纪,故又称《卞玉过石门颂表纪》。 《杨淮表记》为摩崖隶书,碑文7行,行25、26字不等,共计173字。该碑书法奇逸古雅,与《石门颂》相近。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石云:“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诚如康氏所言,“杨碑”最大的书法特色就是古奇纵逸,疏荡天成,后世之《爨龙颜》、《灵庙碑》大由所出,其字朴拙真率,巧夺天工,观之则生迥出尘寰,飘然物外之感。 但凡古隶,尚欠周正规矩,唯独于此,天人合一,而古意存焉。日常临写,心摹手追,浑思度外,可矫帖学习气之弊。 《杨淮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张之势。石壁上部宽而五、六、七行行距远,下部窄而行距密,浑然天成。若将此刻与《石门颂》、《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视为一组,与同时期山东曲阜一带《史晨碑》、《孔彪碑》等庙堂碑相较,则见两地迥异之地域书风。传世墨本以“黄卞玉”等字未损者为佳,考见《校碑随笔》。 4.石门铭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镌刻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由王远撰文并书丹、武阿仁凿字,属楷书书法作品。 摩崖通高175厘米,宽215厘米,原刻于陕西汉中石门东壁,后凿移到汉中博物馆。 《石门铭》是“石门十三品”之一,记载了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开废置已久的褒斜道之事。 它与《石门颂》有一脉相承之渊源,它吸取了同一地方的著名汉隶《石门颂》等的苍劲凝练的专利笔法,笔势与体势也吸取了《石门颂》的跌宕、开张、奇崛的特点,发展成为奇崛开张的北魏楷书。 拓本以旧拓首页“此”字不损者为佳。为精拓本。 石门四品蔚为壮观,对于其中的奥妙,是以前学习过程中不曾注意到的,我写字向来比较小心谨慎,对于摩崖刻石很多时候就是远观而不敢近,以前写《石门颂》尚觉潇洒之气溢洋溢,但所用字帖多为放大版本,更怯之,今日始知其原字并不是很大。此次访碑活动更让我对此大为改观,重新细细品味四品,渐喜爱之。名家临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