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新闻专业的么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14、新闻类博客研究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43、乐府诗的新闻性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58、以人为本——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65、试论现场短新闻66、试论体验式报道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73、解释性报道初深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92、通讯的报道创新——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98、广告新媒介研究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117、穆青新闻实践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131、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151、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158、广告中的“性”诉求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184、呼唤绿色收视率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187、旅游广告策划188、招商广告策划189、服务广告策划190、汽车广告策划191、地产广告策划192、化妆品广告策划193、饮品广告策划194、食品广告策划195、服装广告策划196、电器广告策划197、传媒广告策划198、政府广告策划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203、媒体策划204、餐饮广告策划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208、医疗广告策划209、烟草广告策划210、高校形象策划要多看看网上相关的资料,对人文关怀有深刻的理解,你写的模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搜集够足够的资料,对这个概念还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既然写人文关怀就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一下目前的现状,应怎样改革,怎样在新闻中体现,还有关于人文关怀的争论。思路要清晰,多用逻辑思维,毕业论文要体现逻辑性和平实的语言。加油咯,祝你一切顺利。
可以先追溯历史,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之后是大学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紧接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关系”大国。要想和被人好好交往礼仪是很重要的,这是和人交往的技巧,在大学进行修炼有助于日后踏上社会。
传播与沟通论文的摘要?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摘要:在学习传播与沟通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时将沟通对人际关系的所带来的影响作重点阐述。关键词:传播 沟通 人际关系1 传播与沟通的定义 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其实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信息、渠道、相互理解)。同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向传播和双向沟通。2 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区别人际沟通是一种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而且包括非语言沟通。与大众传播比较起来,反馈是一个主要区别点之一。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大众传播一般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人际沟通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2、大众传播为单向传播,反馈较难,人际沟通为双向沟通,反馈容易。3、大众传播的听众或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人际沟通的听众人数少,影响面小。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速度慢。5、大众传播能够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强,人际沟通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弱。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差,人际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强。7、大众传播有利于受传者获得信息和知识,人际沟通有利于受传者改变态度和行为。 人际沟通价值的认同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沟通起源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人与人的沟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着一种自认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同类的吸引力。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传播与沟通发生。如果不讲内向沟通包括进来的话,只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形式,只要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就会发生信息交流,就会出现沟通行为。在路边的里程碑与在路上通过的人,在路边树立的广告牌或什么饭店的名称,或者邀请行者止步去就餐的标语竖立在那儿,不存在什么沟通关系,但假如某人需要并注意到了这个符号,他们之间便开始了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价值观的认同也很重要,人们一旦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开始沟通以后个人间就会通过沟通而相互影响着。沟通关系是指所创造的往基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在沟通中,我们很在乎别人的反应。这种关系有时也受到人与人距离的影响。因此所生产的传播与沟通产品越容易出现误差。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艺术 经常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1)空间距离的远近。(2)人与人彼此交往的频率。(3)人与人观念态度的相似性。(4)人与人彼此需要的互补性。除了上诉四个方面的因素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方面。(5)质结构是否良好。(6)人的性格、品德、气质各异,这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适人际关系的艺术应当多元化。基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其调适的方法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套能适用于不同素质的人和不同环境的通用方法,应当随机制宜,随人而异。 有效沟通是两个人兴趣点的结合。沟通不仅需要一方具有某方面想交流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要有需求,这样才能使沟通成为可能。我们回到开始,沟通起始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强调一方沟通动机的开始。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兴趣,也不会使沟通有效进行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是一个相互给予或获取的过程。因为沟通需要时间和能量投入。在传播与沟通过程中,我认为人际关系与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两者会彼此影响、两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增加沟通和困难。沟通不良,促使人际关系变坏。3 总结分析不善于沟通的人,一定要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人,最好培养沟通的能力,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两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两者都有所助益。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是心中要有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存在,被窃以尊重的心情,来和每一个人作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的感觉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这样的沟通,只能算是自己在表达意见,完全没有顾虑到人际关系的因素。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免无意中破坏自己的人际不安袭,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如何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格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组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l、论文题目;2、摘要(中、英文);3、关键词;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 7、附录(可选);8、外文文献与翻译;9、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撰写要求 1、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简明的词语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论文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码和公式等。 如论文题目内容层次很多,难以简化时,可采用题名和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副题名起补充、阐明题名的作用。题名和副题名在整篇毕业论文的不同地方出现时,应保持一致。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写成,不加评论和补充的解释。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300~600字,英文摘要要实词在300个左右,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中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3、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8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志。 4、目录 目录即毕业论文(设计)各章节的顺序列表。毕业论文(设计)应写出目录,标明页码,便于阅读和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目录层次要求不多于3级。 5、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本论、结论。 (1) 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 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 ② 提出问题。 (2)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 ① 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文章层次、段落; ② 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3)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 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 ② 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③ 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理工科专业、经管文法类专业要求10000~15000字;英语专业用英文书写论文,要求实词6000以上)。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 7、附录 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
感觉这个很不错,希望能够帮上你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3-17 14:45:00 ] 作者:南志国 编辑:studa20摘要:礼仪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师范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前应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然而近年来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师范生礼仪方面缺失现象的列举以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师范生 礼仪问题 礼仪教育 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55. ②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5. ③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47.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38 浏览 5 回答
301 浏览 4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125 浏览 8 回答
116 浏览 3 回答
92 浏览 3 回答
213 浏览 5 回答
214 浏览 6 回答
347 浏览 5 回答
310 浏览 6 回答
216 浏览 7 回答
232 浏览 8 回答
329 浏览 7 回答
211 浏览 3 回答
239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