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际传播经典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人际传播经典论文参考文献

你们老师是傻吊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 [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论文写作可以到自己本校的图书馆去找寻资料(学生毕业后论文都会统一提交到图书馆保存的),另外还有中国知网(收费的)等也可以查阅资料的。 更多管理类专业资讯详情,可点击用户名【华是学院专硕培训】在线咨询。

首先,不说你这篇好不好写,先说下字数,我给你凑不够啊大哥。跪下了。800-1000字我都想百度出来啊 *** ~! 再次,如果这个问题没人回答,亲,把分给我呗。 我很需要你的分,我马上要6级了,现在还是5级。我真的很需要你这10分。真的,比珍珠还真。 跪舔

全中国的14-18岁网恋的人数占而网恋中 能走到最后的 只有 ..清醒点吧少年.你只是那 中的 等你长大你就会明白了.为什么不是,哥哥作为一个网恋年程许久的大手, 在这奉劝各位正在网络热恋中的童鞋么,网络终究是网络.哥哥阅女无数,也不是那 你差的还远.不视频的话 你都不知道坐在你电脑对面的是个人还是个狗, 早恋 我不反对,也不赞成, 现实恋恋无所谓,为以后打基础,网恋就不同了.不光伤人,伤心,还伤身,网络是虚拟的,现实才是真实的. 要是为了在网路寻求 心里安慰,找个人说说话,少年,你还是捂被窝里打飞机去把,

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从这一意义上说,校园里出现的不良消费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家长和学生的感情;还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校园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对学生个人来说,这一时期形成的道德观念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消费行为,并且与其人生观、价值观、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密切相关。所以,中国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值得重视,而且刻不容缓.

。。

有需要就买,不过遇见商铺有打折就放弃网上购物,而且也怕网上购物有假货,所以一直都没有买价格比较高的商品。一般两个月会考虑买一次,买高达模型、书之类,一般都光顾省内的卖家。

。。。化妆品、零食、电子产品 建议你用表单大师做个问卷吧,放在群里给别人填、放论坛里也行,这样更快

算物流专业的一部份,如果单单是以大学生网络购物调查来为主体写论文的化,恐怕很不够充分 如果你想具体点,可以淘宝找下帮人查论文改论文的,上面仁兄的扣扣就是,不过他们都要钱 你可以再自己多看点资料,物流不止快递这部份,而且网络购物使用的物流服务只是物流中的一部份,至少要先把行业描写完整,再论

我也是周口师范的啊 !顶一个!变态老师,变态要求!

在试用期这个非常时期,想和大家打成一片,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新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细致地观察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希望这是一个能干而不会给大家添麻烦的人。所以,多做事少说话,认真做事,拿出靠谱的成绩,才能赢得大家最初的认可。■少说多做:最保险、最管用情景回放:Tino是X大学新闻系毕业生,刚进到Y报社实习。因为很想尽快与大家达成一片,他在工作的时候不断地找各种问题与向前辈请教,总希望发起一些有趣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对话。可是这么做却适得其反,大家根本不喜欢太聒噪的实习生。加上Tino做事总是丢三落四、小错不断,大家对他的评价都不好,领导对他也有了看法。专家点评:刚到新环境,想尽快与大家打成一片是积极的工作态度,但在试用期这个非常时期,要想和大家打成一片,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也有必要收敛一下自己那话多又好动的脾性。对于新人,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会细致地观察这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希望这是一个能干而不会给大家添麻烦的人。所以,多做事少说话,认真做事,拿出靠谱的成绩,才能赢得大家最初的认可。■专注工作:最低调,易见成效情景回放:刚去到新环境,即使有很多地方让你新鲜又好奇,但你也要需要把注意力专注在你的工作上。May到这家外企做行政助理,这家公司是行业内翘楚,各方面条件和资源都不错。May进去后发现,行政助理这个工作没有做销售助理好,她工作的时候也不忘打听销售部的事,没事也喜欢往销售部跑,惹得同事们对她都有意见。在上司看来,May三心二意,不能专注在本职工作上,显然无法信任。专家点评:专注,是工作能做出成绩的开端。新人进到新环境中,对公司很多地方都不了解,往往急于打听类似于薪资、福利待遇、加班与否等问题,甚至工作还没做好,就想着如何找HR谈薪水或换岗等。这是职场成熟度不够的表现。职街网提醒大家,试用期的三个月里,不管你对其他福利待遇有多么的关心,也一定要Hold住,全心全意的对待工作才是上策。与其捉摸那些小细节,不如全神贯注的工作,只有做出业绩,才能获得新的机会。■有效沟通:避免“冤死”情景回放:沟通,是你快速融入公司,并建立信任的有效手段,不会有效沟通,很可能让自己在试用期“冤死”。Tom刚进入一家游戏软件公司做运营主管,以他的实力完全可以胜任工作。这家公司是一家发展比较成熟的公司,很多流程和模式都比较完善。Tom很希望在这个岗位上做出成绩,他很卖力地做了一些运营方案出来,上报后却都没回音,Tom为此忿忿不平。而对于公司下达的任务,他有时也不太认可,执行起来很勉强,若不是领导督促,连进度他都懒得汇报,有问题也不愿多说。结果半年试用期结束后,Tom工作的完成情况远不如预期,只能黯然离开。专家点评:据案例调研结果,工作时间不足三年的职场人之所以频繁换工作,相当比例是在试用期中离开。其中,近三成人抱怨领导无视他的努力,觉得屈才,进而选择离开。其实,这类问题很多时候沟通不畅导致的。作为刚进组织的新人,工作上有问题,要及时向领导反映、请教;需要领导定夺的事,一定要请教意见,绝对不要自以为是的做主。与同事之间沟通要注意节奏、方式、态度,注意合适的场合和时间,言之有物;表达不同意见要先认同对方观点中可行的部分,而不要直接全盘否定。■快速学习:提高胜任力情景回放:Tina毕业至今工作一年,已经换了三份工作。其中有两次都是试用期没过就被公司辞了的。她非常郁闷,也很心慌,害怕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职业规划师从她过去的工作经历发现,Tina工作能力较弱,联系客户时,连客户的基本资料也要找上司要,如不是手边有现成的资料,她完全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工作。整天迷迷糊糊,做事没个谱,也不认真学习,每一次都让老板对她的工作能力产生严重质疑,不敢久用。专家点评:到一个新岗位和新环境中工作,不要指望凡是都有“老师”指点,必须通过快速学习来熟悉工作,了解行业,迅速掌握工作中所需的技能。提醒大家,上司或老板需要你呈现的是工作成果,而非一点小事就要需要协助。在这个网络及其发达的时代,学会收集信息、整合资源,转化个人的工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技能。文章来源:廊坊伯乐人才网

人际传播论文文献综述

我给你提供个论文的框架供你参考。题目:博客传播视角下的危机事件研究——以XXX为例一、绪论(1)研究目的及意义(2)文献综述及分析(3)研究方法及创新二、博客传播技术要素的具体阐释(1)与受众的自由表达(2)匿名传播与传播的互动性(3)意见自由与信息公开市场三、博客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应用(1)时效性:第一时间公开信息(2)延展性:信息聚合式的传播(3)话题性:抛出话题引发思考四、博客传播危机事件面临的困境(1)所传播信息的可信度(2)海量冗余信息的影响(3)信息传播者面临压力五、博客传播危机事件的改进策略(1)优化博客信息传播环境(2)强化博客主体媒介素养(3)提高网络自我净化能力总结【本文原创】有问题可以联系我。

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_ Mediate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简称CM IC) 是和传统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Face To Face简称FTF) 相对应的一种传播形式, 它主要有两种方式: E_mail和网络聊天。作为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手段, 网络提供了很多新的人际传播的体验。而事实上, 就通常情况而言, 网络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简化为人机传播与虚拟人际传播两个部分。其中人机传播主要是指用户与计算机等网络终端之间的交互, 在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机接口以及信息系统的设计等方面。而虚拟人际传播则关注网络用户在虚拟环境中的交流心理行为与技巧。 从目前期刊网上学术论文的检索结果来看, 国内较早开展对网络人际传播研究的是茅丽娜。其《从传统人际传播角度观瞻CMC人际传播》, 就CMC人际传播的定义、基础、动机、性质手段、影响因素、发展前景及对它的评价, 参照传统人际传播理论, 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随后彭兰的《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该文还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其分析较前者更为深入, 触及到网络人际传播与现实中人际传播的同异问题以及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问题。 对网络人际传播所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又视角独特的要属陈泳华, 其《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分裂心态及自我调适》一文, 指出了当前网络人际传播中网民的心态呈现出隐匿与披露、信任与怀疑、飘移与沉醉等分裂的态势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认为正确认识并在当前形势下进行个体的自我调适是适应网络生存的明智之举。该文的独到之处是第一次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的心态及其新技术背景下网络人际传播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值得提到的还有石蓉蓉《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 王衡, 刘晓戈《试析互联网中的人际传播》; 赵家新, 王慧《网络人际传播的修辞学分析》等, 这些文章分析的角度很有新意, 但某些观点似乎没有跳出前面几家的窠臼。 因此单就网络人际传播理论研究本身的情况而言, 成果不是很多, 其进展还只能算是停留在初线条性的理论性的描述与介绍。以上的研究是单就网络人际传播这种理论而言的, 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它那种纲领性的建构为后来的研究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传统的人际传播包含有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两种形式, 言语传播主要指语言与文字上的交流, 而非言语传播则通常是指在一定交流环境中言语因素之外的, 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 也可由环境造成, 例如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手势、面部表情, 坐姿、以及语气等。这里为研究和叙述的方便, 我们可以参考传统的人际传播的划分, 也将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再进一步区分为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 其中非言语传播包含有象图片、动画、符号等可以反映交流者交流心理的各种形式; 而其余的象语言、文字等则归入言语传播体系中, 下面我们以此分类概述当前学界对网络人际传播进行研究时在这两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不足及以后应该致力的研究重点。 一、网络言语传播 至少到目前为止, 在网络环境下, 网络人际传播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基本上还是依靠言语传播来实现,因此探讨网络人际传播基本的落脚点应该是对虚拟环境中的传播双方的言语进行分析。因而已有不少的研究者注意到了网络环境中言语传播研究的重要性, 并有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不过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一般都集中于对网络语言的形式、特色以及风格所做的分析, 这方面取得的成果很多, 港台学者的论文成果最有代表性。比较典型的如周君兰(2001) 发现, 网络中的对话兼具书写和口语的特质, 也同时存在对话和独白的形式。因媒介的特性使然, 发展出计算机中介传播的独特文化。包括没有发言时间及顺序限制、参与者可以同时发言、常引述前人的信息、发展出辅助的表情符号、使用缩写、简化的文法结构等等。邬敏(2001) 对网络中出现的新词语进行了分类, 包括旧词新义类新词语、创新的新词语、缩略语新词语、符号词语等四类, 并进而对网络新词语的特点进行了讨论。潘美岑(2002) 以汉语的理论来探讨网络语言,研究发现使用者常搭配符号的使用来加强语音的效果; 使用新构词、语气词的情形频繁; 错字多; 自由运用拓展标点符号、甚至产生语音的效果; 用空格或换行来分句; 多属口头语体等现象。在这些特色之中,又以语气词和新构词的使用最为普遍, 可以推估网络语言的自由度相当发达。 就大陆而言, 至今为止, 国内期刊网上公布的有关网络言语传播研究方面的文章数量达到147篇之多, 而且绝大部分文章都是最近两三年出现的, 这些文章主要讨论了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语言的结构形式、风格特色等。相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而言, 大陆在这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步其后尘, 研究方法上大多用思辨性方法, 对网络言语传播进行描述和归纳。而港台方面却使用实证法居多, 他们对已有的一些个案进行穷尽性的跟踪研究, 然后再进行数据统计与归纳, 因而得出的结果更为客观。 在专著方面, 由于条件的限制, 我们尚不清楚港台已经有了哪些专著。但就大陆而言, 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3本系统研究和总结网络语言的词典。2000年10月, 海南出版社出版了易文安先生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 它是中国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概述了网络时代的暗语、俗语、专业术语、机构与公司、数字语言等方面的内容。2001年6月, 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该词典是迄今为止由语言学界参与编写的第一本中国网络语言词典。第三本就是2003年6月由众多网友编辑的网络专用词典《金山鸟语通》, 对两三年内网络语言中创新的部分作了整理归纳, 收集了千余个网络聊天专用词语。它并未出版, 它的形式是以开放的网络文本为载体, 通过超链接成为了各论坛的热点,并提供给广大网虫在转贴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 无论是港台也好, 还是大陆也好, 这些文章与专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 在研究时, 大多从纯语言的角度概述和分析了网络言语的风格、特点, 就语言论语言, 分析的层次似乎比较浅显。局限于语言的角度,即很少有人从传播学的角度去思考和总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言语传播现象。网络言语传播中双方的传播心理以及网络言语背后的社会意涵是什么? 网络言语传播与现实中的言语传播区别何在?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这样的问题几乎从未有研究涉及过。因此就网络传播中的言语传播而言, 我们认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应该由网络言语的形式、风格特色转向网络言语的技巧与规律。因为网络言语传播之所以与现实中的言语传播有别, 主要在于新的传播媒介———网络的出现。所以思考的核心问题应该是: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网络, 其人际传播对语言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是否随着网络的发展还会继续持续下去? 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言语传播有何技巧和规律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以后研究中值得关注的。 二、网络非言语传播 传播学者发现传播活动中非言语传播似乎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技术背景下, 网络人际传播中除了言语传播之外, 是否也存在着非言语传播更为重要的情况呢? 虽然网络技术不断发展, 但至少到目前为止, 网络还只能给我们提供一种虚拟的环境, 人们不可能在虚拟环境中利用自己的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 所以人们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事实上, 即使以后可视交流得到普及, 但网民为了确保自己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表现能有别于现实环境, 也还是会大量依靠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 , 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传播, 也存在着能够表达出如同传统传播环境中传播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坐姿以及语气等非言语传播功效的替代形式, 这些形式主要是图像、动画以及各种自创的符号等。曾有部分研究者将这些形式称之为电子副语( electronic paralanguage) 。 例如Turner (1988, 转引自潘美岑, 2002) 指出常见的电子副语有图形、谐音、转喻和简写四种。卢谕纬(1997, 转引自潘美岑, 2002) 对电子副语中图形符号的使用曾做了分类: 表情状态类、声音语气类、动作类以及个人形象四类。表情状态类是指微笑、哭泣等表情符号; 声音语气类是指像~这类可表达语气效果的符号; 动作类是含有动作意味的符号, 例如p ( ^o^) q很像是在帮对方加油打气; 个人形象类则是描写外观这类的符号, 例如@_ @很像是戴眼镜等等这些描述与分析都相当的细致和具体。 大陆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非常少。现有的中国期刊网上至今为止几乎只有两三篇专门研究网络非言语传播的文章。如刘汉霞, 黄永红的《论网络语言中的符号》, 曲彦斌的《计算机网络言语交流中的身势情态语符号探析》, 这两篇文章介绍了网络非言语传播中的符号传播, 对符号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它在传播交流中的功能, 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在于补充或修饰言语信息交际的需要。其他很多文章只是在论及网络言语传播时顺便对此提及而已, 并未作专门的论述。 就总的研究现状而言, 非言语传播研究目前也只局限于图形符号的分类与其功能的阐释方面。大多研究的结果认为电子副语的引入其实也是因为计算机中介传播以文字为主, 缺乏情境线索, 难以传达非语言信息, 如表情、手势等, 所以产生了电子副语这种用以补偿非语言线索的方法, 也就是说, 电子副语所具有的功能其实与传统环境中非言语交流很多方面都是完全一样的。 但电子副语包含面较广, 不仅包含了图形、动画, 还包含了谐音、简写等, 而这又与言语传播存在着交叉的地方, 从整体情况来看, 网络虚拟环境中的非言语传播的形式与现实环境中的非言语传播相比, 显然还显得比较简单, 远远不足以表述清楚交流者的心境, 更不用说表述交流者的潜在交流目的了。 相对于前面的言语传播研究而言, 非言语传播的研究角度跳出了纯语言的框架, 更多地从符号传播的角度来考虑, 这无疑是研究的一大进步。但现有的研究似乎最多只是简单地借用现实中非言语传播的理论来解释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现象(即电子副语) 。例如部分研究成果认为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存在如下的情况: 1. 以图片或动画等指代交流者的心理。我们在网上交流时有时会注意到有些用户在聊天或发贴子时经常会在其中加一些图片或动画, 虽然我们不能认为所有这些行为都含有一定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 的确有一些图片或动画是代表着交流者当时的心境的。 2. 以各种符号指代一定的含义。例如: ) 表示微笑; : P表示舌头; > : < 表示愤怒等, 关于各种符号的使用及其所代表的含义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描述, 这里不再赘述。 这样总结出的规律本身并没有错, 但以上规律同样也适用于现实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这样的话, 就根本没有研究出网络非言语传播的独特之处。即并未从新传媒环境下去探讨其规律特征的独特之处何在。因此下一步的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深入思考: 如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言语传播是否也存在男女使用上的性别差异? 其出现的传播环境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它与网络言语传播的关系怎样? 网络非言语传播现象是如何伴随着网络这种新兴的传媒而出现的? 其以后的发展趋势怎样? 以上首先讨论了网络人际传播, 然后再将网络人际传播分为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两类进行综述, 之所以这样分类, 一方面可能更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网络人际传播的真实本质, 以后的研究重点专注于网络人际传播的技巧与规律。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传播与传统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存在着怎样的不同, 我们是否能利用我们在现实环境中积累的人际传播经验来引导虚拟环境中的人际传播, 如果能, 我们该如何引导? 如何通过与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对比, 总结网络言语与非言语传播的技巧与规律来解决网络人际传播中传播者身份与言语的真伪识别, 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网络犯罪问题, 对维护社会稳定无疑意义重大。 总之, 网络人际传播研究不止需要我们进一步构建人际传播理论, 更需要我们在网上参与观察, 作大量的个案跟踪分析, 从新媒体的角度去思考网络人际传播中的言语传播与非言语传播有何特色、技巧和规律, 由大量的网民实践总结出规律, 从而建构或创新出一套完整的网络人际传播理论。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摘要:在学习传播与沟通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时将沟通对人际关系的所带来的影响作重点阐述。关键词:传播 沟通 人际关系1 传播与沟通的定义 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其实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信息、渠道、相互理解)。同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向传播和双向沟通。2 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区别人际沟通是一种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而且包括非语言沟通。与大众传播比较起来,反馈是一个主要区别点之一。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大众传播一般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人际沟通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2、大众传播为单向传播,反馈较难,人际沟通为双向沟通,反馈容易。3、大众传播的听众或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人际沟通的听众人数少,影响面小。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速度慢。5、大众传播能够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强,人际沟通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弱。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差,人际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强。7、大众传播有利于受传者获得信息和知识,人际沟通有利于受传者改变态度和行为。 人际沟通价值的认同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沟通起源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人与人的沟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着一种自认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同类的吸引力。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传播与沟通发生。如果不讲内向沟通包括进来的话,只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形式,只要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就会发生信息交流,就会出现沟通行为。在路边的里程碑与在路上通过的人,在路边树立的广告牌或什么饭店的名称,或者邀请行者止步去就餐的标语竖立在那儿,不存在什么沟通关系,但假如某人需要并注意到了这个符号,他们之间便开始了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价值观的认同也很重要,人们一旦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开始沟通以后个人间就会通过沟通而相互影响着。沟通关系是指所创造的往基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在沟通中,我们很在乎别人的反应。这种关系有时也受到人与人距离的影响。因此所生产的传播与沟通产品越容易出现误差。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艺术 经常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1)空间距离的远近。(2)人与人彼此交往的频率。(3)人与人观念态度的相似性。(4)人与人彼此需要的互补性。除了上诉四个方面的因素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方面。(5)质结构是否良好。(6)人的性格、品德、气质各异,这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适人际关系的艺术应当多元化。基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其调适的方法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套能适用于不同素质的人和不同环境的通用方法,应当随机制宜,随人而异。 有效沟通是两个人兴趣点的结合。沟通不仅需要一方具有某方面想交流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要有需求,这样才能使沟通成为可能。我们回到开始,沟通起始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强调一方沟通动机的开始。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兴趣,也不会使沟通有效进行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是一个相互给予或获取的过程。因为沟通需要时间和能量投入。在传播与沟通过程中,我认为人际关系与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两者会彼此影响、两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增加沟通和困难。沟通不良,促使人际关系变坏。3 总结分析不善于沟通的人,一定要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人,最好培养沟通的能力,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两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两者都有所助益。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是心中要有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存在,被窃以尊重的心情,来和每一个人作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的感觉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这样的沟通,只能算是自己在表达意见,完全没有顾虑到人际关系的因素。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免无意中破坏自己的人际不安袭,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

可以写微博哦,从微博是草根平台还是精英话语平台等开始论述。博客写的貌似比较多了。建议你先下载一些关于博客的论文来看,便可以找到一些思路~~

人际传播毕业论文

唔。。新闻专业的么1、我国新闻队伍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缺失和复位2、毛泽东新闻思想研究3、邓小平新闻思想研究4、刘少奇新闻思想对当代新闻改革的启示5、中国最近十年的新闻改革6、新闻失实的原因和新闻失实的防范7、我国当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表现和症结所在8、略论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监督9、论都市报新闻与党委机关报新闻的区别10、论新闻媒体的负功能11、论新闻自由与媒体的责任12、论新闻的基本规律和特点13、汶川地震报道研究14、新闻类博客研究15、发展新闻广播必要性的现实意义16、邹韬奋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探讨17、中西新闻评论风格之比较18、后奥运时代的央视体育报道19、地方新闻网站的发展策略研究20、网络新闻标题与传播效果研究21、论新传播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22、新传播时代媒体对个人空间的侵蚀23、浅析如何避免新闻策划中的炒作行为24、新农村频道如何办出特色25、我国报纸奥运报道策划研究26、突发性事件报道策划研究27、探索会议新闻的创新之道——两会报道策划创新研究28、网络新闻标题特色研究29、论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塑造30、“装嫩”时尚与广告表现31、中国元素回归与广告表现32、企业公益时代的广告策略研究33、农村市场的广告传播研究34、试析广告的创意表现35、城市媒体的创意与开发36、西方媒体的虚假报道与媒体自律37、跨国传媒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运营分析38、国际传媒与国际传播(相关内容)39、新闻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从学生的角度谈起40、<鲁豫有约>与<杨谰访谈录>比较研究41、专栏时评的现状和问题42、古今民谣的时评性43、乐府诗的新闻性44、新闻发现力的历史性思考45、媒体报道与地区形象的塑造46、论记者的角色定位47、创造良好的访问条件是采访成功之保证48、新闻摄影实践的困惑与解惑思考49、大学新闻专业的摄影教育之我见50、新闻影像传播价值探讨51、中原报刊新闻图片运用现代现状与改进对策52、图片新闻与电视新闻关系探讨53、新闻摄影“视觉语言化”的难点与攻克途径54、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探讨55、新闻的故事化问题研究56、新闻报道平衡的思维断想57、古诗文基本共与新闻写作58、以人为本——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59、新时期典型报道研究60、论都市报崛起对中国报业的影响61、论新时期新闻舆论监督的拓展与深化62、转型期新闻职业道德问题研究63、试论经济报道的社会视角64、现代报纸新闻策划浅论65、试论现场短新闻66、试论体验式报道67、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8、试论经济类报道的服务功能69、新闻文体创新与发展研究70、试论新闻中的数字运用71、突发性事件报道研究72、报纸专副刊报道研究73、解释性报道初深74、党报新闻标题研究75、晚报新闻标题研究76、晚报与都市报竞争的“双赢”之策77、我国转型时期的都市报研究78、郑州报业市场现状调查与思考79、新闻采访中的“拆墙”艺术80、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困境和理性思考81、新闻娱乐化成因刍议82、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中发现新闻83、都市报民生新闻发展走向探析84、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变革85、试论新闻报道的故事化倾向86、党报新闻写作改革研究87、主流媒体的品牌建设探析88、教育类新闻报道的问题与改进89、试论大学报的内容创新90、网络新闻报道研究91、大公报新闻报道研究92、通讯的报道创新——以《中国青年报》冰点栏目为例93、试论娱乐类“八卦新闻”94、《南方周末》的报道特色95、报网互动中的新闻报道创新96、地市报的改革出路研究97、论新闻媒体“正面报道”为主98、广告新媒介研究99、广告劝服与认知失谐理论100、新闻报道“三贴近”的基本路向研究101、改进和加强农村报道研究102、“新闻民工”的成因和对策研究103、《环球时报》的报道特色研究104、浅析时政类新闻周刊的内容竞争策略105、“政治家办报”的现代启示106、当前我国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7、当前弱势群体传播的渠道分析108、党报引导舆论现状及方法109、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110、古诗词意境与新闻美感111、古典文学修养与新闻语言112、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古诗词经典语句在新闻标题中的改造性运用113、古代杂文的新闻性114、论社会新闻的“软”与“硬”115、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116、穆青新闻主张研究117、穆青新闻实践118、试论散文笔法在新闻文体中的运用119、手机媒体的组织传播功能120、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121、手机短息与社会公共安全122、探究现代政治广告123、电视节目的构成要素分析124、试论电视栏目策划的成功要素125、试论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趋势及特点126、以情动人,寓情于理——高卷入商品的情感诉求127、试论都市报言论特色128、人民网BBS言论选题特征分析129、人民日报“论坛评论”特征分析130、CBS新闻时事栏目《六十分钟》研究131、真实的力量——论调查性新闻的功能132、节目主持人的的文化素质问题研究133、节目主持人的现状及未来趋势134、我国主持人的优势及劣势135、节目主持人与主持人节目的问题研究136、发展主持人节目的优越性和必要性137、我国节目主持人素质的现状及发展的方向138、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139、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比较问题研究140、当代广播传媒中发展新闻广播的重要意义141、广播传播中的文化问题研究142、我国广播节目和传播特色及未来趋势143、广播节目编辑艺术的探讨144、试论当代广播媒介中广播节目现代及发展变化145、试论广播宣传的“符号”特色146、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现状和问题147、论主持人在名牌栏目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148、《百家讲坛》与《世纪大讲堂》比较研究149、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探析150、电视新闻隐性采访方法的运用151、天下风云—报人——XXX的记者生涯152、采访中的情感因素探究153、论“偷拍偷录”采访资料的诉讼证据价值154、同质化背景下的差异化采写155、论隐性采访的优势156、传媒中健康资讯对女性的负面影响157、广告创意中的幽默表达158、广告中的“性”诉求159、访谈节目在我国的发展及走向160、“假日报纸”新闻误区浅探161、论科技新闻报道的贴近性162、论广电从业者的角色错位163、中外言论写作风格比较164、社会阶层与广告、产品定位165、路透社成功运作之探析166、新闻集团媒体经营之探析167、权威信息来源初探168、谈“问题竞争谋者胜”169、消费角色与广告策略170、消费者态度形成和改变过程中广告的作用171、信息时代的公众媒体素养172、浅谈学习型媒体的建构173、学习对消费者态度及行为的影响174、对报纸版面设计趋势的观察与思考175、论热点难点报道的策划意识176、中原摄影与中原文化177、广告摄影表现的难点与攻克途径178、广告摄影与新闻摄影异同179、论灾害报道的社会功能180、“虚拟世界”与媒介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181、英文报刊的特点分析(或相关研究)182、解读虚假广告现象183、古文基本功与新闻学子的发展“后劲”184、呼唤绿色收视率185、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186、谈采访中提问的技能与技巧187、旅游广告策划188、招商广告策划189、服务广告策划190、汽车广告策划191、地产广告策划192、化妆品广告策划193、饮品广告策划194、食品广告策划195、服装广告策划196、电器广告策划197、传媒广告策划198、政府广告策划199、公益广告策划与创作200、商业企业广告策划201、通信服务企业广告策划202、通信工具广告策划203、媒体策划204、餐饮广告策划205、宾馆酒店广告策划206、产品上市广告策划207、市场拓展广告策划208、医疗广告策划209、烟草广告策划210、高校形象策划要多看看网上相关的资料,对人文关怀有深刻的理解,你写的模糊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你没有搜集够足够的资料,对这个概念还理解不透彻所造成的。既然写人文关怀就要从正反两个角度,讲一下目前的现状,应怎样改革,怎样在新闻中体现,还有关于人文关怀的争论。思路要清晰,多用逻辑思维,毕业论文要体现逻辑性和平实的语言。加油咯,祝你一切顺利。

可以先追溯历史,我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之后是大学教育在人的教育中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紧接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重要性,中国是一个“关系”大国。要想和被人好好交往礼仪是很重要的,这是和人交往的技巧,在大学进行修炼有助于日后踏上社会。

传播与沟通论文的摘要?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摘要:在学习传播与沟通的过程中,谈谈自己对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认识,同时将沟通对人际关系的所带来的影响作重点阐述。关键词:传播 沟通 人际关系1 传播与沟通的定义 传播与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者与受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利用适当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预期达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其实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5个基本要素(传者、受传者、信息、渠道、相互理解)。同时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向传播和双向沟通。2 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人际沟通与大众传播的主要区别人际沟通是一种活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人际沟通不仅包括语言沟通,而且包括非语言沟通。与大众传播比较起来,反馈是一个主要区别点之一。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相比,大众传播的特点表现在:1、大众传播一般通过传播媒介进行传播,人际沟通往往是面对面的交流。2、大众传播为单向传播,反馈较难,人际沟通为双向沟通,反馈容易。3、大众传播的听众或观众人数多,影响面大;人际沟通的听众人数少,影响面小。4、大众传播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人际沟通的信息传播速度慢。5、大众传播能够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强,人际沟通强化所表达的信息能力弱。6、大众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差,人际传播对受众的选择性强。7、大众传播有利于受传者获得信息和知识,人际沟通有利于受传者改变态度和行为。 人际沟通价值的认同一个人的成功,15%是靠专业知识,85%是靠人际关系与处事能力。沟通起源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人与人的沟通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本身存在着一种自认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同类的吸引力。只要有人在的地方,就会有传播与沟通发生。如果不讲内向沟通包括进来的话,只谈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形式,只要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就会发生信息交流,就会出现沟通行为。在路边的里程碑与在路上通过的人,在路边树立的广告牌或什么饭店的名称,或者邀请行者止步去就餐的标语竖立在那儿,不存在什么沟通关系,但假如某人需要并注意到了这个符号,他们之间便开始了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价值观的认同也很重要,人们一旦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而开始沟通以后个人间就会通过沟通而相互影响着。沟通关系是指所创造的往基于我们自己的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在沟通中,我们很在乎别人的反应。这种关系有时也受到人与人距离的影响。因此所生产的传播与沟通产品越容易出现误差。沟通过程中人际关系的艺术 经常分析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影响人际关系亲疏程度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1)空间距离的远近。(2)人与人彼此交往的频率。(3)人与人观念态度的相似性。(4)人与人彼此需要的互补性。除了上诉四个方面的因素外,还有几个值得注意方面。(5)质结构是否良好。(6)人的性格、品德、气质各异,这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调适人际关系的艺术应当多元化。基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其调适的方法也应当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套能适用于不同素质的人和不同环境的通用方法,应当随机制宜,随人而异。 有效沟通是两个人兴趣点的结合。沟通不仅需要一方具有某方面想交流的动机,另一方面也要有需求,这样才能使沟通成为可能。我们回到开始,沟通起始于意识到对方的存在,强调一方沟通动机的开始。如果一方对另一方没有兴趣,也不会使沟通有效进行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是一个相互给予或获取的过程。因为沟通需要时间和能量投入。在传播与沟通过程中,我认为人际关系与沟通也是相当重要的。两者会彼此影响、两者可以互补,也能够相克。人际关系良好,沟通比较顺畅。沟通良好,也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反过来说,人际关系不良,增加沟通和困难。沟通不良,促使人际关系变坏。3 总结分析不善于沟通的人,一定要加强人际关系,来弥补自己的缺失。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人,最好培养沟通的能力,以求改善人际关系。事实上,两者之一获得改善,对两者都有所助益。人际沟通的基本条件,是心中要有这些聚集在一起的人的存在,被窃以尊重的心情,来和每一个人作良性的互动。既不能够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的感觉受到冷落,也不应该只顾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这样的沟通,只能算是自己在表达意见,完全没有顾虑到人际关系的因素。善于沟通的人,必须随时顾及可能产生的人际关系,以免无意中破坏自己的人际不安袭,造成恶劣的沟通效果。 本科毕业论文摘要如何写: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论文格式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一、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组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l、论文题目;2、摘要(中、英文);3、关键词;4、目录;5、正文;6、参考文献; 7、附录(可选);8、外文文献与翻译;9、致谢。 二、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撰写要求 1、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简明的词语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论文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码和公式等。 如论文题目内容层次很多,难以简化时,可采用题名和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副题名起补充、阐明题名的作用。题名和副题名在整篇毕业论文的不同地方出现时,应保持一致。 2、摘要 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写成,不加评论和补充的解释。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300~600字,英文摘要要实词在300个左右,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中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3、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 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8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志。 4、目录 目录即毕业论文(设计)各章节的顺序列表。毕业论文(设计)应写出目录,标明页码,便于阅读和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目录层次要求不多于3级。 5、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本论、结论。 (1) 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 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 ② 提出问题。 (2)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 ① 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文章层次、段落; ② 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 (3)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① 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 ② 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③ 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理工科专业、经管文法类专业要求10000~15000字;英语专业用英文书写论文,要求实词6000以上)。 6、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要求10篇以上,其中至少有2篇以上的外文参考文献。 7、附录 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

感觉这个很不错,希望能够帮上你关于师范生礼仪问题及礼仪教育思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7-03-17 14:45:00 ] 作者:南志国 编辑:studa20摘要:礼仪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它是立足社会、成就事业和获得美好人生的基本条件。师范生在走上教师岗位前应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然而近年来师范生在礼仪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现象,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对师范生礼仪方面缺失现象的列举以及造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就如何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进行了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师范生 礼仪问题 礼仪教育 思考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礼仪之帮”美称。“礼”,字典上的解释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在人际交往中,凡是把人内心待人接物的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仪式表达出来就是礼仪。所以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等。 一、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礼仪教育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礼仪与道德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德”、“礼”互相依托,相辅相成。在人的行为规范中,礼仪是最起码的、基础性的规范。礼仪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在“仁、义、礼、智、信”这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中,礼是很重要的范畴。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提高道德是非鉴别力,陶冶道德情操,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因此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道德自觉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有利于培养完善独立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优良个性,从而提高师范生的道德素质。 2.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塑造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师范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传播、创造人类文化、文明和先进思想。教师的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师范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成问题,但“德商”较低,有些学生连起码的人际交往礼仪都不懂。这种“受教育没教养、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因此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个人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而且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和优美的仪表风度,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对塑造师范生具备未来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都是极为有益的。 3.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现代社会,虽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在评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通常是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人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习惯所体现的公民素质与精神面貌入手的。礼仪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标志。礼仪广泛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通过社会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的具体行为规范,约束和规范无视社会道德的行为,从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 二、师范生礼仪缺失的突出表现 当前师范院校中,学生礼仪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 首先,师生间存在礼仪缺失。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然而在“知书达礼”之人集中的师范院校,师生间连最基本的礼节也逐渐消失。一些学生在校外甚至在校内遇见老师,总是视而不见或绕道回避,连打招呼、问好这些基本礼仪也很难见到。据了解,一些传统的课堂礼节已逐渐“淡”出课堂。眼下一些学校,“起立问好”成了稀奇事。偶尔有同学课上看见老师喊“起立”时,很多学生竟大感意外,常常要过上十几秒钟,才稀稀拉拉地站起来,很不“情愿”地问老师一声好。学生在课堂上起立向老师问好,其用意不只是提醒同学开始上课,也体现了学生对老师教书育人的应有尊重。 师生间的礼仪不仅是上课前的行礼问好,更重要的是课堂上的相互尊重。现在大学课堂纪律远不及中小学,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睡觉、看报纸、看小说、接打手机、发短信、听耳机,有时学生相互间讲话,嘈杂声很大,特别是合班上课,杂音几乎淹盖教师的讲课声音。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对教师的基本礼仪的漠视程度已令人吃惊。 其次,同学之间以及学生对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礼仪缺失。有的学生见面常常以脏话代替打招呼。有的学生经常未经别人同意就擅自拿别人的东西,少数学生甚至直接偷别人的财物,男生中有偷盗现象,女生中也大有人在。每当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有责任的一方不能主动承认错误,双方缺乏谦让,致使矛盾激化,有的甚至上升为刑事案件。在日常管理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强烈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却不知道学会尊重别人,很难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另外,也有少数学生与父母之间缺乏基本的礼仪。例如有些家长远道为子女送钱送物,作为子女本应感恩,然而有的学生却对父母冷言相对,弄得父母很尴尬。有的学生平时很少和父母通信、通电话,只要通电话就是要钱。更有甚者父母的钱用于其他方面消费。 2.荣耻不分 一些师范生荣耻不分、美丑不分,把一些不文明、粗俗、陈腐的东西当做“新潮”、“潇洒”。例如有些学生把无视校规、校纪,行为不羁,看成是有“个性”;把结拜兄弟看成是够哥门意气。学生中讲脏话,抽烟酗酒,剪奇异发型,染黄发,穿拖鞋进教室,公共场合勾肩搭背,网上欺等现象在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 三、师范生礼仪缺失的主要原因 1.家庭方面的原因 从古到今,中国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现实社会中的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些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礼仪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有些孩子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形成孤僻性格而不善于人际交往,不善于人际交往又往往与不懂礼节礼貌有关,这些学生进入高校后出现礼仪缺失也是必然的。 2.学校方面的原因 (1)德育忽视礼仪教育 长期以来高校忽视礼仪教育,重“知”轻“行”。在具体的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往往是在概括性的道德发展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而行为养成强调的少;空泛的大道理讲得多,而操作的技能、技巧讲得少;道德的知识传授多,而扎扎实实的行为训练得少。因此,尽管多数学生知识性的社会道德规范知道较多,但不知道应该如何把社会普遍提倡的道德规范,具体地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缺乏良好的行为和自觉的道德约束能力,造成基础文明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 (2)教师的自身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现在高校里的师生关系差不多是一种“职业关系”了,一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完成其教学任务,讲完课后就走人。这种只教书,不育人,缺乏责任心的现象导致师生间的感情疏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从内心上不尊重教师,直接表现对教师礼仪方面的缺失。 其次,少数教师缺乏爱心。教师缺乏爱心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不能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为学生排扰解难。有些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常常讽刺、挖苦和打击,对待犯错误的学生,缺乏心理疏导,动辄用处分、开除学籍吓唬学生。教师缺乏爱心,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造成师生间心理和感情上的疏远,礼仪方面的缺失也就难免不发生。 再次,个别教师自身仪表不整,精神怠倦。教师的仪表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也具有示范性,一个气质文雅、衣着整洁的教师走向讲台,会给学生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一个衣冠不整,形秽龌龊、精神怠倦的教师则会给学生留下思想萎靡、意志颓废的印象。有些教师忙于家务或第二职业,常常造成精神萎靡不振,不仅影响课堂效果,可以说对学生也是一种折磨,这些教师不可能得到学生的敬佩和尊重,礼仪上的缺失也就理所当然四、加强师范生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 礼仪本身是一种既有内在道德要求,又有外在表现形式的行为规范。礼仪的内在要求是指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要互相尊重、诚恳和善、谦恭和有分寸。礼仪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指礼仪的内在要求在人们的语言、行为、仪表等方面的具体表现。正确处理好礼仪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形式这一矛盾,应做到以下几点。 1.确定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 没有内在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外在的形式就失去了根基。如果对礼仪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学校应将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这是解决礼仪缺失的首要问题。 (1)把礼仪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二十个字的公民道德建设方针中,已经把礼仪教育的内容融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应长期坚持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培养学生“明礼”这一道德规范,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礼仪修养。 (2)把礼仪教育与职业观教育结合起来 所谓职业观,就是人们对于职业意义、职业要求、职业规范的观点和看法。现代礼仪中的道德观观念,体现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的统一。特别是在职业礼仪规范中,蕴含着对职业的认识和从事本职业的要求。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教师职业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体现了对职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 (3)把礼仪教育与人生观教育结合起来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确立科学的人生观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礼仪规范中,蕴含了许多与人生观紧密相连的思想内容,如为人民服务意识,说的就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问题,反映了一个人活着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的人生观。 (4)把礼仪教育与纪律观教育结合起来 纪律观教育是任何一个人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师范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礼仪是以“自律”为特征的,但“自律”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通过“他律”逐步获得的,或者说是从“他律”发展而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这个道理。 (5)把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少数师范生存在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的现象。因此,如何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道德情操,构筑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明确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规范。 2.在强调内在美德的决定性地位的同时,不能否定外在形式的重要作用 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是很不够的,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得到。如日本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得资格。当前师范院校对学生应加强礼仪知识的学习和礼仪行为的训练,如开设“礼仪修养”选修课,让学生经过礼仪规则、礼仪态势和语言的学习、训练,习得高雅的礼节、礼仪,养成礼仪周全的交往风度,表现出谦恭礼让、动静有节的大家风范。学生在经过系统的礼仪教育和训练,无论是内在素质上,还是外在行为方式上,都与缺少这种训练的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3.要以师范生礼仪行为养成为核心,强调知行的统一 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是:举止不出格,谈吐不失礼,交往不失态。因此师范院校要把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体现在日常行为的各方面。日常行为习惯既是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水平的体现,又是学校加强对学生基础文明,基础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我们应把礼仪教育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内容,当前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制订包括礼仪内容在内的师范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加强监督和反馈,让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礼仪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一靠人们的自觉来维持;二是靠社会舆论来监督。在礼仪修养过程中,环境的“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因此,发展健康的舆论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师范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明的社会现象,召开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举办专题讲座,或通过校园网络等形式,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教也非常重要,教师应应通过自身的行动做榜样,去影响、带动、教育学生。 1.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 教师的礼仪必须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觉自律为基础。一个对教师职业充满敬意和热爱之情的人,同时具有献身教育的价值观,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把职业道德修养看成是自身的需要,才能以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并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使自身素质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当前,有些教师教学工作缺少责任心,对学生粗暴、冷漠,恰恰说明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滑坡,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入手。 2.注重个人仪表 一个气质高雅、仪表整洁的教师对学生的礼仪教育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穿着、发式应根据自己的职业、性别、年龄、体型的具体情况做到合体、和谐、合度、整洁而又显示个性。男教师应尽量讲究朴素大方,体现潇洒的风度,女教师应尽量讲究淡雅、和谐、自然,体现高雅的情调。教师只有把言教和身教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礼仪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德价值实现.[J].《道德与文明》~55. ②李树青,甘玲.礼仪教育:增强德育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5. ③胡凯.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现代教育科学》.~47.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经典咏流传论文参考文献

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飞翔——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评析

郝静静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万家团聚,共享欢乐。今年春节,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它不仅创造着“文化过年新方式”,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远绚烂,凝聚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

《经典咏流传》将中华优秀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丰富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机结合,兼顾内容上的意境悠远和形式上的通俗易懂,把文学经典唤醒、擦亮,让古典诗词乘着歌声的翅膀尽情飞翔,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经典诗词”,彰显时代精神

有五千年厚重积淀的中华经典诗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情感认同,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血脉相连。同时,它也是电视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成为沁入观众心田的一泓清泉。然而,如何在继承中发展是时代给每一个媒体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人应有的责任与使命。

经典诗词可谓字字珠玑、句句铿锵,践行着中华儿女对“诗”的理解。无论是《尚书》中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还是陆贾《新语·慎微》中的“诗在心为志,出口为辞”,抑或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中的“诗道志,故长于质”,都传递着诗词的精神蕴涵、文化价值和思想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总是能深切体会其中的壮怀激烈与愁绪万端,鲜明感受到其中的柔情似水与曾经沧海。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对经典诗词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每一段经历也会深化与升华对经典诗词的体悟。事实证明,中华经典诗词从未出现真正的断层和停滞,它代代相传、世世传诵,并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历久弥新而长盛不衰,这是因为它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不断吐故纳新、与时俱进。

《经典咏流传》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传播着中华优秀经典诗词带来的精神给养以及古代圣贤传达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经典诗词观照现实生活,契合时代精神,深入百姓心里,有机地将古人之思和今人之想融为一体,辩证地传递新的思想和观念。

节目自开播以来就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多首经典之作“霸屏”微信朋友圈,与此相关的关键词也相继登上热搜榜。《明日歌》在时间的维度上让我们重新思索着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台湾音乐家胡德夫将《天净沙·秋思》结合古谣创作出《来甦·秋思》,歌声所到之处尽是思乡之情,又寄托着对逝去亲友的无限追思;《将进酒》由四个国家的艺术家同台演绎,结合不同的民族乐器重新演绎着中华经典诗词的韵味与风范;中英文版合体的《登鹳雀楼》将中国诗歌的意境美用英文娓娓道来,实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的精神内涵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既彰显了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重新诠释和深度发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古为今用”。

“和诗以歌”,融合流行元素

“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经典咏流传》独具匠心地将经典诗词配以流行音乐,将传承使命交托于舞台上的经典传唱人,让观众在视听盛宴中领略悠远的诗词意境,体味诗词的韵致与光华,并以音乐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层层解剖经典诗词中蕴含着的价值空间和情感世界。观众徜徉在内涵美和韵律美的双重享受中,生命记忆和当下语境相互碰撞,在集体记忆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

经典诗词的历史厚重感和现代旋律的流行时尚感共同缔造了一场文化盛宴。经典诗词不再是“阳春白雪”,不再“曲高和寡”,它们扎根在人民的生活里,流淌在人民的血液里,并不断汲取生活的智慧、万物的灵性。因此,这档节目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于一体,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经典诗词的润物无声和春风化雨。平仄对仗结合节奏欢快的音乐旋律,让经典诗词在音乐旋律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经典传唱人不仅有艺术名家,也有后起之秀,还有许多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当他们站到舞台上,就都成为经典诗词的传播者和守护者,对生活充满期待、对文化怀揣敬畏,展现给观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惊艳的天籁之音。他们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巧妙地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音符,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

整个节目中,既有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也有节奏欢快的流行说唱;既有荧屏经典的片段回放,也有精心设置的现场演绎;既有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的合作,也有戏曲与音乐的结合;既有古典乐器的伴奏,又有西洋乐器的和鸣……它打破了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几乎调动了当前音乐创作的所有流行元素。

鉴赏团的四位成员从多个角度对经典传唱人进行专业点评,在历史与现代、过去和当下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使整个节目充满了历史感和人文情愫,展示了节目的文化品位,挖掘了经典诗词背后的感人故事。

同时,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进行着与观众的多样化互动,微信摇一摇使观众不再受限于电视的线性传播规律,随时随地都可以畅听经典旋律。心形的传感设备直接连接到背景大屏幕,客观上达成了现场观众和经典传唱人之间的心灵沟通。《经典咏流传》正在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传统媒体的积极转型,与新媒体有效融通,实现传播手段的即时化与多元化。

《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设置也完全契合节目的内容表达,用笔墨山水画的意境营造着古香古韵,与经典传唱人所选曲目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整个舞台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优美与优雅。

“歌以咏志”,唱响生命赞歌

经典诗词中寄托着诗人们的情感和志趣,饱含着对人生况味的思索与探寻,将诗歌与人生相结合,主张“文以载道”和“直抒胸臆”,着重表现人在社会历史中的起伏跌沉。他们用诗词忠实地记录着自己的人生境遇,诉说着对人生的感慨,对生活的希冀,将时代洪流的巨变转化为自己的切身体验,再融入经典诗词的字里行间。中国传统诗、词、曲、赋、音乐、绘画、舞蹈等传统文艺样式,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文艺美学精神。中国古代圣贤和文人骚客也早已诠释了这一美学精神内涵,那就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并深深影响着当下的每一位中国人。经典诗词是对社会的描述、对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生命的观照。因而,尽管时移事迁、岁月更迭,我们仍能从经典诗词中找到情感的慰藉和人生的方向,在其中看到高洁的品质、坚忍的性格和豁达的胸怀。

梁俊老师带领贵州山区的孩子们传唱的《苔》在一夜之间登上众多网站的头条,“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的这首《苔》,正是对每一个个体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对积极生活态度的真诚赞颂。远在新加坡的中国第一代钢琴演奏家巫漪丽老师年近九旬,当双手在琴键上上下飞舞、轻盈跳动时,我们感受到了强大的生命力和爆发力,她的心中仍旧蕴藏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和执着坚守。“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奥运冠军孙杨演绎着刘桢的《赠从弟》,有着令人激奋的壮志豪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香港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合唱《鹊桥仙》时,上演着现实生活中的伉俪情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歌手黄绮珊唱着苏轼的《定风波》,笑谈自己人生道路的荣辱不惊、顺逆成败……

当舞台上仿若竹简的LED屏幕缓慢落下,经典诗词慢慢呈现,让现在的我们跨越时空向经典致敬、向古人致敬。同时,经典传唱人也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演绎的不仅是经典诗词和优美旋律,更是自己的人生,每一首歌曲里都在诉说一个故事,谈及一段过往,分享一则感悟。

《经典咏流传》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在满屏喧嚣浮躁的泛娱乐化包围中脱颖而出,坚守自己的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将经典诗词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让人们重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它带给观众的不仅是复苏文化记忆的历史呈现,更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强音。

(作者:郝静静,系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博士生)

《经典咏流传》是央视推出的又一档传承传统文化的好节目。其中云集了康震、王黎光、庾澄庆、曾宝仪,以及众多大牌明星加盟,吸引了很多年轻观众,也使得诗词等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普及。诚然,有很多经典诗词被重新谱曲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但也有个别谱曲很难让人找到古人诗词中的感觉。总体来说,瑕不掩瑜。我们不妨用填词的形式来点评一下《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吧!看您是不是也有同感呢?采桑子.经典咏流传千年经典中华梦,仙圣歌声,代代传承,小小诗词文化兴。如今再看颜如玉,配乐流行,对酒明星,遗憾妖娆失古声。释义:“千年经典中华梦”,中华千年的文化都蕴涵在经典文字之中,而这些经典诗词在一段时间中仿佛都被暂时封存在了梦中。“仙圣歌声,代代传承”,诗仙、诗圣先贤们的经典作品,随着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世代传承着,融入了中华儿女的血脉中。“小小诗词文化兴”,从篇幅和文字数量上看,诗词的确只能称为“小小”,但正是这小小的诗词承担起了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任。“如今再看颜如玉”,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这里的“颜如玉”自然指读圣贤书了,今天我们再看古人的经典诗词,会另有一番领悟。“配乐流行,对酒明星”,说的是《经典咏流传》给古诗词配上流行音乐,请有号召力的明星“对酒当歌”吟唱经典的形式,的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遗憾妖娆失古声”,这种形式非常好,如果有那么一点点不足的话,那就是一些现代流行乐曲和经典诗词“不太搭”,难以让人走进古人营造的氛围中,也失去了一些古韵。

我认为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有很多积极意义和价值。意义和价值如下:

首先是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继往开来。

它是央视在今年春节推出的又一重磅文化类节目。这档节目用流行的音符唤醒经典诗词的生命力,让更多美好的诗词在时隔千百年之后流行起来、传承下去,并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唤醒人们的思考。

接着是价值:

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传承。我们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也不是用机械地复制去传承,而是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中获得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传承的过程中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经典咏流传》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继承中创新。其表现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吟诵,变成了“和诗以歌”,除了经典诗词的演唱,节目还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

每个经典传唱者加入了自己对经典的理解,既保持了经典诗词意境悠远,又容易让现代人接受,这样的传承更有意义。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经典文学传播研究论文

我重新走进学堂成为一名学生、捡起久违的语文课本时,心情是十分激动的,这不仅意味着我可以重温儿时的梦想,而且意味着我得到了一次充实自我的机会。然而,面对细腻、优雅的汉语言文字,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在兴奋之余,年届不惑的我也不禁暗自担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否能够学好这门课。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想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只有明确了主攻方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我们学院的宗旨是为了加速四化建设,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经济师、会计师。我们的学习必须围绕这个中心,由此我们学习大学语文也应该以此为立足点并结合自己的专业。为此,我将学习的方向确定在:首先,要进一步的学习、掌握好汉语言文字,提高文学素养,打好写作基础。其次,扩大知识面,学习借鉴一些历史教训,领悟一些思想和工作方法。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思路,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获益匪浅,感受颇多。下面就谈谈我学习《大学语文》所得、所感。从最早有记录的汉语文字殷商甲骨文一直到现代,随着3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汉语言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通过大学语文课,我得以比较全面的接触祖国的文字遗产,使得我对于祖国优美的文字、灿烂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从先秦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直到现代文化的各类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国劳动人民、知识分子智慧的结晶和产物,经过岁月的凝练和升华,代表着汉语言的魅力和水准。透过学习、欣赏这些前人的优秀作品,我学习到许多汉语修辞和结构方面的知识,使得我懂得如何更好的选择、运用词汇来准确的描述事物、恰当的抒发情感。比如朴实无华的《项脊轩志》(归有光),展现如何通过一些普通的琐事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大气磅礴如辛弃嫉,巾帼不让须眉如李清照,雄辩滔滔、感请充沛的贾宜(过秦论),华丽优雅如司马相如,拳拳报国如范文正(岳阳楼记),愤世嫉俗如杜少陵。“文以载道也”。我们国家历来就有文、史、政不分家的传统。作为古老文明的载体,一篇篇经典诗词文章清晰的呈现出祖国的发展历程、历史的前进脉络。正是在通过学习《大学语文》的过程中,使得我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也接触、学习到了相当多的历史、政治、哲学知识,甚至做人的道理、管理的理念等等。有人云“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比如学习《秦晋崤之战》,让我不仅看到秦穆公不听忠告,听信谗言,骄纵轻敌导致失败的教训,还看到他对于失败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和风度;学习《燕昭王求士》使得我懂得四化建设需要千千万的仁人志士,而且仅有思贤若渴的愿望还不够,必须要拿出求贤的具体办法和行动来,不然贤士门是不会聚集在四化建设的大旗下的;《谏逐客书》告诉我们干工作,一定要团结同志,要搞五湖四海,不要搞宗派主义,更不能妒贤嫉能;《召公谏历王弭谤》告诫我们广开言论与压制言论将引起两种不同的结果。大到国家的政策小到公司内部的制度,只有允许人们自由的评论才能不断完善;《谏太宗十思疏》让我们懂得谦虚谨慎、戒骄戒奢的重要性。特别是透过一些经典古文名篇,结合自身的经历,对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那些黑白颠倒的岁月里,文字成了灌输、攻击的政治工具,祖国古老、灿烂的文学艺术被不加区别的冠以封建糟粕加以否定、鞭挞。这种对传统文化片面的绝对否定,所造成的人文精神上的伤害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到的最严重的伤害之一。然而,正是通过学习大学语文我得以比较系统、正规的学习一些儒家经典。在这些古老文章中透出的智慧,在今天对我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对国家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卫灵公》),能面向所有学生,不分贫贱、地域,一视同仁。这在今天恐怕都是我们这个社会要追求的目标;比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提醒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相机而发,注重引导学生去“乐学”;比如孟子说“夫天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不正是这种对国家、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激励着千百劳动人民积极投身到四化的建设中去的吗?有人形容人的无知时说到:“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那么作为中国人,我们是否可以同样形容那些无知的人:“中国人不知道孔子”呢?当然,有得必有失,在我提高文学修养,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我失去了什么呢?回顾这一段的学习,我想我失去了许多家人团聚的机会,失去了一些球场上的欢乐。但是,我不感到后悔,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确实充实了自我。世上有什么东西比知识更有价值呢?

文化传播的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使者,应把输入异域文化 、 输出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论文关键词] 文化交流文化意识文化传播

一、翻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符号,其使用方式与表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翻译的基本性质是语言问的转换、是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翻译与文化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丰富、促进了译语文化,这是翻译最为显著的功能。古今中外,翻译从来都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杨仕章,2001)~1果没有阿拉伯人的翻译,古希腊的明就不会得以保存,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将无从谈起;中华文化经佛经翻译吸取了古印度文化的营养,给中国文学注入了强劲动力,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唐代及唐以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意象成分和功能;同样,没有五四时期的翻译,中国就不可能引入诸多先进的思想理论;而英国文化能有今天的巨大影响力和勃勃生机是与其在漫长的历史中融汇了凯尔特文化、拉丁文化、斯堪的纳文化以及东方文化的精华分不开的。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往往离不开异域文化的营养,纯粹自给自足的文化注定是要灭亡的,而翻译则为吸收异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最初由巴斯奈特(Bassnet0和勒菲弗尔(Lefe—vere)在其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199O)一书中提出的:之前的翻译研究要么在语言学的屋檐下躲躲雨,要么在比较文学的墙根下避避风。而在新兴的文化学领域里则压根儿没有涉足之地。漕明伦,2007)以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为代表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者,从宏观角度出发,从大处着眼,从政治、文学、历史等多角度切人,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把翻译看作宏观的文化转换,将翻译的研究重点从原作转向了译作,从作者转向了译者,从源语文化转向了译语文化,以求对翻译和译者的地位与作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对文化派而言,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翻译。因此,翻译活动本身就涉及一个文化问题,涉及两种文化的对比研究和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的确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文化交际行为之一,翻译工作者必须重视并处理好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地位和作用。(姜艳,2oo6)~n奈达所言:实际上,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

三、文化传播与交流是翻译的根本任务

中外学者对翻译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中张今先生(1994)的定义尤为惹人瞩目:“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像或艺术映像,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这正是翻译的根本任务和重大意义所在。其实,中西方翻译家、译论家中提倡尽力保存原文文化特色的大有人在,如杨宪益、许渊冲、刘宓庆等;西方如Sehuhe,Biguenet,Newmark等。鲁迅说(1935):“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什么叫“异国情调”和“洋气”呢?显然,鲁迅指的“不是在语言上一味仿效西洋,而是尽量保存原文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点”。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还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予I、致礼,2ooo)因此,文化传播应该是翻译的根本任务。翻译中的文化传播,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就是尽量保存外来文化之“异国情调”、“洋味”,以使我国读者扩大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例如,我们把killtwobirdswithonestone译成“一石二鸟”,中国读者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汉语成语“一箭双雕”,产生一种新鲜感。再如,《圣经》中有beatswordsintoploughshares,如果我们直译为“把刀剑打成耕犁”,中国读者就不会将之与佛教中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混为一谈。(孙致礼,2000)~是因为译者采取了文化翻译策略,汉语才有了“武装到牙齿”(armedtotheteeth)、“替罪羊”(scapegoat)、“橄榄枝”folivebranch)、“时间就是金钱”(timeismoney)等;相应地,英语才有了longtimenosee(好久不见),papertiger(纸老虎),toloseone’sface(丢面子),atoadhankersforatasteofswna(@蛤蟆想吃天鹅肉)等。(蒋骁华,2003)总之,译者在翻译实践时应保持文化翻译意识,尽可能多地传达原文的文化信息。这对于促进语言发展,增进文化传播与交流意义深远。

四、结论

随着世界文化的不断交流和沟通,各国更加重视各自文化的繁荣与传播,目前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从根本上说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盛会。作为翻译工作者,我们更应该以语言为工具,把输入异域文化、输出中华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有敏锐的文化意识,重视语言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切实做好文化传播工作。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