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是如何去学的“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新意,有看头。目前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以前的教学大纲有什么差别?它对我们教师的教育行为有什么影响?我们如何来上一堂基于新课程理念的课?如何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些问题是应该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有了一定的理论功底,我们再去看待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事,就会有新的感觉和发现,你就会有一种动笔的冲动,把你想法付之于笔端。我在2002年8月发表中国教师报上的《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就是从学生生活中一个很小的例子着手。还有《小学数学教学探例》是从我听课中想到的,当时我就想如果我来上我就这样来设计,和开课教师进行换位思考。那如何来提升自己的理论修养呢?1.多看当然,多看不是看别人的论文,而是有关教育方面的信息都要看,我从去年开始了订了份《教育文摘周报》,就是汇总了各方面的教育信息,有些信息当时看似无用,但说不定以后要在写作中用到。我还经常到网上去,例如中小学教育教学网是中国的教育门户网站,上面的信息很及时,而且有些报道和评论也是相当深刻的。2.多交流除了平时在学校中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外,我还经常在网上和全国的同行交流,现在网站或杂志为了增强与网民的互动,都开设了论坛。你可以把你工作中的疑惑发到论坛上,自有人会给你帮助,你也可以把你的好的做法贴上去,和大家共同分享。3.多动笔有了好的想法,你就要把它写出来,不然,它会失去它的价值。当时,你可能一下子写不出来,但哪怕你写一句话,等你以后有了更好更多的想法时,再可以把它拿出来进行完善。二、我是如何去写的1.“文眼”据我个人体会,一篇论文的题目非常重要,让人一瞧,便有忍不住想看下去的欲望,特别是随笔类的文章。其实,论文的题目相当于“文眼”,也就是用形象化的语言高度概括了你这篇论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如《再富也不能富孩子》《让弹珠随童心一起跳跃》等。2.素材①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说实话,我们的班主任工作很繁琐,这基层活儿可真不好干,但又反过来说,由于与学生走得很近,也等于你拥有了一个丰富的采集素材的宝藏。可能你会说,哪里还有心思去想这个呀?我怎么发现不了呢?是啊,我们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应该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高而写,当你把你所经历的事写成教育故事时,你已经具有一双“慧眼”了!你已经是一个教育家了!(《从这事儿值得吗》《男孩为何爱逞强》)②从课堂教学中来当然,如果你照本宣科去把教参提供的思路去上的话,你就不会有多少新的发现。如果你把你的课堂放在学生的生活中去,去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相信你有很多话要说!只有实实在在去实践了新课程,你的论文才有新意,而不是人云也云!“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那我可以说“越是你亲身体验的,就越是大家认可的好文章”!(《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信息环境下战争与和平教学设计》③从交流中来当我们出去听课时,要能够听出味来,听出这堂课的好,也能品出这堂课的不足,然后写出你的听课感。近来,我听过几节信息技术课,经过思考,我写出了《我来做……》《多点探究少点设计》,虽然质量不高,但我还是写了,这也算是一种锻炼吧!3.选题一篇论文的选题要适中,因为这要看你的把握能力。我认为,素材可以很小,但你要能够从中挖掘出别人所看不到的东西,而不是“看山就是一座山”,要做到“看山不是山”,那你这篇文章就成了,如果你能达到“看山还是山”,那你就是大师了!在拟定教育论文选题时,采取宁小勿大的策略,是取得成功的一种重要且基本的前提。对小题目的论述,做到深刻透彻,短小精悍,就是好文章。还有一个就是要写自己所熟悉的,就我而言,我写的最多的是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比如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4.收集资料由于有了网络,收集资料就方便多了,只要“复制”+“粘贴”就可以搞定了,但有了资料,你还要对资料进行研究,进行加工处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如果全盘照抄,会引起版权纠纷,当然这样的事情也很少,但我们至少要有这种意识。5.文章布局①教育教学随笔我一般是将其分为两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对“素材”进行深入地剖析,在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指出值得关注、促人深思、给人启迪的问题。第二部分便围绕观点展开有理有据有条理的论述。写作模式有“是什么”+“为什么”,或“为什么”+“怎么样”,或“是什么”+“怎样”的组合来设计架构,至于在一篇论文中,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者组合实施研究的情况不多。②教学设计这一般按照教案的格式去写,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环境分析、教学过程和教后感。但在教学过程的书写中,建议用表格,可以分为教学步骤、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和设计意图四块来写。最后我以朱永新教授的话来以大家共勉,如果你每天都能够抽出一点时间,来写上一篇千字文,能够坚持10年,你必成为一个教育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