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李适(kuò),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占长安,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豫仓皇出逃陕州。而唐德宗李适正是这位被吐蕃打得落荒而逃的李豫的长子,彼时唐朝与吐蕃之间的恩怨可想而知。
唐德宗李适上台以后,并没有急于与吐蕃正面硬刚,因为当时的条件也不允许。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起了关键的作用,他就是白衣山人李泌。
正是李泌提出了“西联大食、北和回纥、南结南诏”,联合吐蕃周边的小国,从而孤立吐蕃的战略构想,才最终实现了对于吐蕃外交上的胜利。
但是因为唐德宗李适曾在回纥受辱,所以对其怀恨在心,一度推行“偏向吐蕃,疏远回纥”的错误举措。在李泌“西联大食、北和回纥、南结南诏”战略中,北和回纥是关键。为了达到目的,李泌和李适为了“北和回纥”谈了一共15次之多。
李泌之所以坚持北和回纥,是因为从地缘政治上讲:北方的回纥,控弦者有数十万之众,而且早有南下扩展之心。如果能让回纥掉转矛头一直对付吐蕃,既可以极大缓解唐朝自身的防御压力,又可以解放防御回纥的朔方军。此消彼长,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实力增减显而易见。好在最终在李泌的苦谏之下,李适同意与回纥和亲。
基于上面分析过的原因,随着唐朝优势扩大,开始不断挤压吐蕃此前占领的区域,陇山防线压力开始缓解,唐朝的财政也因此逐渐恢复,这些都为德宗之后的元和中兴奠定了基础。
贞元十七年(801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维州之战爆发
贞元十九年(803年),吐蕃派向唐朝遣使臣论颊热。随后不久李适派遣右龙武大将军薛还出使吐蕃,唐蕃之间开始冰释前嫌逐渐恢复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