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品牌的建立、发展《南方周末》是一份隶属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周报,创办于1984年,总部位于广州,面向大陆地区发行。《南方周末》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周报,有数字说它单周发行曾达到130万份。其读者主要定位为知识分子,被誉为“最有良心的报纸”、“中国知识分子的报纸”。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份周报的影响力能与《南方周末》比肩。2008年《南方周末》被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主办的评选活动评为最具品牌价值的报纸。 1《南方周末》的品牌从建立到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80年代的南方,改革的浪潮从这里起步。经历了“文革”的窒闷和压抑,思想上的突然解放,使得人们在精神上迫切需要补给“养分”。媒体管制的解禁,也让报业发展空间空前上升。为了补充和丰富《南方日报》每天只有四个版的单一有限版面,1984年2月11日《南方周末》正式创办。作为党报补充的《南方周末》当时以娱乐小报定位,强调娱乐性与趣味性。 “周末潮”的到来,使得大量休闲、娱乐的周末报充斥市场,《南方周末》的优势逐渐消失。1992年1月起,《南方周末》由原来的对开4版扩为对开8版,《南方周末》开始摆脱休闲娱乐的模式,向大特写转型,用报告文学来关注社会、表现社会。这一时期,《南方周末》的发行量开始由40万上升到超过90万,能够全面、深刻表现历史和社会现状的报告文学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个阶段。1996年《南方周末》开始第二次扩版转型,既做到了量的扩张,更有质的飞跃。进一步增强新闻性,加大服务性,强化信息量,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基本实现从文化娱乐报向新闻性、综合性大型周报的转型和过渡。在1000期时,《南方周末》自我定位是:中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以舆论监督著称”的综合性周报。此时的《南方周末》渐渐有了一些大特写和纪实文学一类稿件。从过去一张靠裁剪剪拼凑而成的娱乐小报,迈向一份自采自编为主的综合性新闻周报。从创刊之初的“娱乐型周报”转型为“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的有全国影响的综合型大报。20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深入做社会新闻,开始涉足大案要案和反腐败的报道,并喊出了“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深入成就深度”的口号,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到事件最核心、最敏感的话题。通过对重大事件的深入采访报道,以及重大选题的策划和操作,《南方周末》迅速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影响力。第三个阶段。2002年3月28日,《南方周末》版面全面改新,分为新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共32版,并在北京、上海、广州增开城市专题8个版。转型后的《南方周末》,以“记录时代进程”为己任,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中,它将纪录所有的重大变化,以更理性、更科学的态度追求新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