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对人体的影响,主要可以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阐述。不管气压高低,均可能引起机体出现生理变化,也可能会出现心理变化。生理变化如缺氧、哮喘反应,心理上会使人感受到压抑等情绪。一、生理变化:1、低气压:通常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空气越稀薄,吸入的氧气较在正常气压下要少,机体会出现缺氧的症状,呼吸以及血液循环加速,就会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尤其大脑对缺氧极为敏感,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乏力等症状。较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肺水肿以及昏迷,通常称为“高山反应”;2、高气压:通常海拔越低,气压越高。因为人的皮肤对于气压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气压较高时对人体的影响多表现在空腔部位,最常见的有耳痛、耳鸣、鼻腔或鼻窦疼痛,如果气压继续升高,还可能会出现头痛、鼓膜破裂,甚至是暂时性失聪。此外,如果从高气压环境突然回到标准气压中,因减压过速可能会导致职业病,称减压病。轻度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丘疹;中度主要表现为肌肉骨关节痛。二、心理变化:气压变化通常会使人感到压抑、憋闷,气压较低时,如阴天以及夏季雷雨前的一段时间,空气中的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机体的汗液难以蒸发,就易引起憋闷以及不适情绪。而当人压抑时,植物神经趋于紧张,会使人体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
如果长期的生存在高气压环境下,通常有两个结果:1因为身体无法适应过高的气压,而导致多种不适,甚至死亡;2经过一定时间的过度和适应,慢慢的习惯和接受高气压的环境,长此以往,身体的抗压能力会随着环境而改变,简单的说,就是比通常人的抗压能力强,身体素质更好。
1.亦称“ 大气压强 ”。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1]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置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人生活在大气压里自然适用,没有不良影响,反之则会出现不适
的宝宝为什么会出去打电话
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两个方面。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给,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所用。当自然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中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上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气压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主要使人产生压抑感。例如,低气压下的阴雨和降雪天气以及夏季雷雨前的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常会使人抑郁不适。而当人压抑时,自律神经(即植物神经)趋于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出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近来的医疗气象学研究也指出,低气压会引起心脏病发作,同时脑卒中也与气压变化有关,气压升高可激发脑卒中发病率上升。市专业气象台供稿
多大气压为标准大气压
高气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人们一般在1个大气压(千帕)情况下生活和工作。潜入水下,或在地下水位以下沉箱作业或深层隧道处工作,人处在高压空气环境中。健康人一般能耐受304~405千帕,相当于水下30~40米左右深度,超过此限度的加压过程中,由于外耳道受到压力,可使鼓膜内陷,耳朵有明显的充塞感,耳鸣、头晕等。加压过快,可使鼓膜破裂。在大气压增大时,氧分压增加,可使心跳节律变慢,血流减缓;氮气可溶解在体内组织和血液中。大于7个大气压时,溶解在血中的氮气会发生麻醉作用,使意识模糊,直至死亡。
气压越低,空气越稀薄,这就意味着空气中氧分压降低,肺内氧分压随之降低,血红蛋白不能被氧饱和,出现血氧过少。以从低地登到高山为例,因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需要加快呼吸及血循环,从而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人体尤其是脑缺氧,所以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无力等症状,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气压还会影响人体的心理变化,使人产生压抑情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关心大气温度、湿度的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很少关心大气压力的变化及其影响。人体对气压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一般来说,既可忍受15个大气压的高压,也可忍受个大气压的低压。但短时间内气压变化太大,人体便很难适应。 在低压环境中,由于空气稀薄,空气中的氧分压也降低,致使血色素不能被氧饱和而出现血氧不足。当机体内氧的储备降至正常储备的45%时,生命将受到影响。一般认为在240mm汞高(相当于8500m高度)时,体内只有正常气压下45%的血色素和氧结合成血氧,因此称这个气压(或高度)为生命的生理界限。在低压缺氧状况下,轻者(3000m高度下)感到口鼻眼干燥、头晕、气喘,但经过7天~3个月后,高山反应就逐渐消失;重者(3000~5000m高度)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恶心呕吐,以至神经系统发生显著障碍。 在高压环境中,机体各组织逐渐被氮饱和。一般在高压下工作5~6小时后,人体就被氮饱和。当重新回到标准大气压环境时,体内过剩的氮便从各组织血液由肺泡随呼气排出,但这个过程进行慢、时间长。如果从高压环境很快回到标准气压环境,则脂肪中蓄积的氮有部分就会停留在机体内,并膨胀形成小的气泡,阻滞血液、液体和组织,形成气栓而引起病症,甚至危及人的生命。最鲜为人知的例子就是一个生活在平原地区的健康人突然到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生理机能会发生急剧变化,导致身体极为不适,即所谓的“高山反应”。这是因为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大气柱重量减轻,大气中的氧含量也随之减少,到过海拔4000米高度处,空气中的氧含量大约减少了三分之一。所以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突然到青藏高原,会因为缺氧而感到不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有在低气压控制下的不舒适感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患者更有憋闷感。 其实,气压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研究表明,气压与人体健康关系尤其密切。气压对人体的影响可归纳为:生理影响和心理影响两个方面。气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人体内氧气的供给,人每天需要大约750毫克的氧气,其中20%为大脑所用。当自然气压下降时,大气中氧分压、肺泡中氧分压以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从低地登上高山为例,因为气压下降,机体为补偿缺氧就加快呼吸及血循环,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的现象,由于人体(特别是脑)缺氧,还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近来的医疗气象学研究也指出,低气压会引起心脏病发作,同时脑卒中风也与气压变化有关,气压升高可激发脑卒中风发病率上升。 此外,月气压最低值与人的死亡高峰出现有密切关系。有学者研究了72个月的当月气压最低值,发现出现气压最低值后的48小时内,共出现死亡高峰64次,出现机率高达。 气压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变化,主要使人产生压抑感。例如,低气压下的阴雨和强降温天气以及夏季雷雨前的高温、高湿的闷热天气,常会使人抑郁不适。而当人压抑时,自律神经(即植物神经)趋于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出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塞、血糖值急升等。
287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4 回答
310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3 回答
105 浏览 4 回答
325 浏览 5 回答
163 浏览 5 回答
191 浏览 4 回答
248 浏览 3 回答
298 浏览 5 回答
193 浏览 6 回答
91 浏览 8 回答
329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6 回答
237 浏览 10 回答
296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3 回答
356 浏览 3 回答
182 浏览 2 回答
265 浏览 6 回答
233 浏览 4 回答
145 浏览 2 回答
85 浏览 4 回答
104 浏览 5 回答
26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