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998年再版);《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学术研究论文集》(上编:中国古代史研究;下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三秦出版社,2006年1月;《材不材斋史学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八王之乱爆发原因初探,《北京大学学报》1980年第6期;刘裕门第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高昌官府文书杂考,《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略论晋律的“宽简”与“周备”,《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2期;素族、庶族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略论晋律的儒家化,《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2期略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和桓玄代晋之性质,《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晋恭帝之死和刘裕的顾命大臣,《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西汉宰相制度变化的原因,《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从《宋书·蔡兴宗传》看封建王朝的“废昏立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试论我国封建君主专制权力发展的总趋势——附论古代的人治与法治,《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都督中外诸军事及其性质、作用,《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魏晋南北朝尚书左丞纠弹职掌考,《文史》第三十二辑(中华书局,1990)“律”字新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关于我国古代的“改法为律”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北大史学》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评田余庆著《东晋门阀政治》,《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马援的悲剧与汉光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有关《史记》崇儒的几个问题,《国学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门阀制度,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七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四书》传播流行的社会历史背景,《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魏晋南北朝官制述略,《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试论我国古代吏胥的特殊作用和官吏制衡机制,《国学研究》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正确认识和评价八股文取士制度,《国学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正确理解顾炎武八股文取士“败坏人才”说,《文史知识》,2001年第2期;试论明代内阁制度的非宰相性质,《文史》2002年第3期《梁书·何敬容传》“宰相皆文义自逸”句考释,《国学研究》第十五卷(2005年)。关于魏晋南北朝“弃市”刑为绞刑说,《黎虎教授古稀纪念中国古代史论丛》,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王荆公诗“作贼”说质疑——试探唐宋及其以前指斥诗歌剽窃的标准问题,《国学研究》第十八卷(2006年)。评魏晋宋齐“儒教沦歇”及“近世取人,多由文史”说,《文史》2006年第一辑。董小宛入宫说始于何时——兼略探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的创作意图,《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文史知识》,2007年第6期;铜钲与悬鼓,《文史》2007年第四辑。戴震的理欲说应该重新评价,《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2008年。关于朱熹《答陈齐仲(书)》,《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2期。古代皇太后称制制度存在、延续的基本原因,《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2期。唐初宰相制度变化原因试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文史知识》2009年第11期;略论朱熹《戊申封事》的特色和宋孝宗的度量,《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专著《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曾获1991年北京市社科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