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真正的品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受到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关键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诗、明月、相思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自明代以后颇受评论家的重视和推崇。清代王闿运评价此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称:“那是更迥异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当然,是否有溢美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说明《春江花月夜》不同凡响。 高二的时候就学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那时在语文老师的带领下,我开始走进《春江花月夜》。授课完毕后我也写了一首赏析的白话诗,所以对该诗一直有很深的印象。幸运的是在大学里能重读这首诗,从更高的层次上了解此诗,品玩此诗,不得不说是命运的造化。因为无论是谁真正读过此诗后都不得不对作者肃然起敬,对作品赞不绝口,都能从诗中得到某些珍贵的东西。为什么呢?一首诗的水平高低,意境深浅,怎样来判断才不失公平公正?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近体诗,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唐诗讲究声,色,意。声,指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美,所以唐诗多有称为律诗。色,属于文字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意,当然是指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了,也是“诗言志”的部分。[1]从这点看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让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全诗共36句,四句一韵,共9节。结构整齐,旋律起伏,犹如一曲曲婉转动听的小夜曲萦绕在耳边,似梦似幻!四句一韵,前两句描景,后两句抒情,回环往复,声情与文情共舞,宛如天地之间独有此春、此江、此花、此月、此夜,其他一切只不过是陪衬罢了。 下面我且从诗词出发,品味其中奥妙。 一、月起,万物皆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开宗明义,前两节即点明意境“春”、“江”、“花”、“月”,暗含了“夜”这一意境。此时,月初升。看“海上明月共潮生”这句,水月相融,明月在潮水身上“爬”了出来,夜来了,关于夜的一切于是也就拉开了帷幕。月下夜中,江流环绕着花甸,月在树下亦破碎成“霰”,连空中飞舞的“流霜”、“汀上白沙”这些雪白的东西,他都说是“看不见”的,可见那月是多么的皎洁!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岂能不让人遐想连连? 二、月升,情初现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道出了天地的宽广博大,江天相融,仿佛天地之间只有明月空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句开始道出主人公的孤独之情,人与月不是首次见面了,是彼此非常熟悉的了,月孤独,则人亦孤独。“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承上启下,感慨时光飞逝,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整个人类的相对无限相比于江月的无限,从而反思生命的可贵与光阴的宝贵,劝诫人们要学会珍惜,富含哲理。 三、明月当空照,感怀心中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忆起往昔送别的情景,诗人用“不胜愁”三字把心中的无限愁苦诉之笔端,任何人看到都会为之动情,离别之苦,普天之下谁又能避免呢?看今朝,“谁家今夜扁舟子”,有谁家外出的人回来了呢?一个都没有。只有妆镜台前的妇人在楼上独自相思,与明月诉苦罢了。“可怜楼上月徘徊”句“月徘徊”实际上是怜惜自己独自徘徊罢了,自己感到孤独也就觉得整个世界是和自己是一体的,一样是孤独的。如今那相思的愁苦却是“卷不去”、“拂还来”,足见饱受相思之苦。那颗苦苦等待的心伴着那夜夜萦绕脑海的思念的折磨,这是如何一番情景啊。 四、月偏西,心同君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今夜月清风高,一弯明月高挂。远方的你应该也在月下思念吧,只是听不见彼此的声音罢了,我坚信我们的心依旧是连在一起的,明月陪我度过了无数个相思的夜晚,但愿它也能帮你排解孤独之闷。 五、月西斜,可怜君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昨夜我又梦见闲潭上的花落了,是啊,暮春时节已经过去了,可爱的人儿,你怎么还没有回家?江边的水眼看就把春天送走,天上的明月也向西边降落了,你怎么还不回来!读到这里,诗中的主人想必早已成了泪人。而身为读者的我也实在忍不住为主人公哀婉、叹息,甚至是落泪。 六、月沉,重思君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终于向西边落下了,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趁着月明回家,而回家的路途却又是如此的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月不忍落去的留恋,还在树上挣扎,洒下最后的一缕情思。而实际上,是主人公舍不得陪伴她的月离去,在苦苦挽留明月。是啊,亲爱的人早已离家多年,除了明月还有谁能替主人公分担那浓浓的相思之苦呢!如今明月马上也要离去?叫人如何不惋惜呢。 全诗到这里落下了帷幕,而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久久盘绕在我们心中。全诗不但布局精巧,节奏起伏多变,颇具韵律,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诗歌改编而成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的典范响遍世界;而且其语言优美,富含哲理,尤其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道出了人作为个体生命的有限和宇宙空间的无限的对比,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只有既具有杰出的成就又具有深远的影响的人,才配成为大家。只靠一篇诗而被尊称为大家,这是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程千帆先生的话很有见地。[2] 真正的品完此诗后,我仿佛从一个精神贫民变成了精神富翁。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心跌宕起伏,从相思起,相思深,再到相思绝,主人公的心情从孤独,到与月诉苦,再到月落重回孤独,我的心也仿佛接受了诗人精神的洗礼,原来相思是此物,原来这才是爱情,这才是家,一颗心就这样长大。虽然诗中主人公心中心爱的人儿依旧遥不可及,但那份坚守的忠贞,那颗撕碎的心,谁又能不为所动? 参考文献: [1]《春江花月夜》的美之韵 宜宾学院刘艳《电影评价》2009年第8期 [2]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史价值 重庆三峡学院康怀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22卷 后话: 这是我上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论文,时隔多年,读起来还是很亲切。2005年到2007年由于受到一中两位女老师的启蒙,当时非常喜欢写散文诗,也很喜欢读古诗文和唐宋诗词,也算是年少时的某种疯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