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本经集注》 :“补益精气、强盛阴道。”
《食疗本草》 :“能益人 , 去虚劳。”
《汤液本草》 :“主渴而引饮 , 肾病消中。”
《本草纲目》 :“甘平而润 , 性滋而补 , 不能退热 , 止能补肾润肺 , 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 所谓精不足者 , 补之以味也。分而用之 , 则备有所主。兼而用之 , 则一举两得。”
《本草求真》 :“枸杞专人肾 , 兼入肝。甘寒性润。据书皆载祛风明目 , 强筋健骨 , 补精壮阳。然究因于肾水亏损 , 服此甘润 , 阴从阳长 , 水至风息 , 故能明目强筋 , 是明指为滋水之味 , 故书又载能治消渴。”
《神农本草经》 :“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味苦,寒,根大寒,子微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久服坚筋骨,轻身,耐老,耐寒暑。”
《医学衷中参西录》 :“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故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而愚则谓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此从细心体验而得,原非凭空拟议也。”
《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味苦甘,性微寒无毒,入肝、肾二经。主五内邪热,烦躁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除头痛,明眼目,补劳伤,坚筋骨,益精髓,壮心气,强阴益智,去皮肤骨节间风,散疮肿热毒。久服延年。
枸杞子味苦可以坚肾,性寒可以清肝,五内等证,孰不本于二经。宜其治矣!陶隐居云:去家千里,勿食枸杞,此言其补精强肾也。然惟甘州者有其功,至于土产者味苦,但能利大小肠,清心除热而已。
《本草经解》 叶天士: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
枸杞子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五内者,五脏之内也,邪气者邪热之气也,盖五内为藏阴之地,阴虚所以有热邪也;其主之者,苦寒清热也。
心为君火,肾为寒水,水不制火,火烁津液,则病热中消渴;其主之者,味苦可以清热,气寒可以益水也,水益火清,消渴自止。
其主周痹风湿者,痹为闭症,血枯不运,而风湿乘之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湿灭也;杞子苦寒益血,所以治痹。
久服苦益心、寒益肾,心肾交,则水火宁而筋骨坚,筋骨健则身自轻。血足则色华,所以不老。耐寒暑者,气寒益肾,肾水足可以耐暑。味苦益心,心火宁可以耐寒也。
《玉楸药解》 黄元御:“味苦、微甘,性寒,入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补阴壮水,滋木清风。枸杞子苦寒之性,滋润肾肝,寒泻脾胃,土燥便坚者宜之。水寒土湿,肠滑便利者,服之必生溏泄。《本草》谓其助阳,甚不然也。”
二、现代研究
成分: 主含甜菜碱、多糖、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等成分。《中国药典》规定 : 含枸杞多糖以葡萄糖计 , 不得少于。
作用: 本品有免疫调节作用、延缓衰老、抗肿瘤、降血脂、保肝、抗脂肪肝、降血糖、降压、抑菌、促进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