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ù shǔ
Cassava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木薯是仅次于水稻、甘薯、甘蔗和玉米的第五大作物。它在作物布局,饲料生产,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种植的主要的加工淀粉和饲料作物。木薯为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块根,木薯块根呈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肉质,富含淀粉。木薯粉品质优良,可供食用,或工业上制作酒精、果糖、葡萄糖等。木薯的各部位均含氰苷,有毒,鲜薯的肉质部分须经水泡、干燥等去毒加工处理后才可食用。由于鲜薯易腐烂变质,一般在收获后尽快加工成淀粉、干片、干薯粒等。木薯主要有两种:苦木薯(专门用作生产木薯粉)和甜木薯(食用方法类似马铃薯)。加工后食用,为当地居民主要杂粮之一。
甜品种其块根可直接熟煮食用,可制作罐头或保鲜供应市场,亦可制作糕点、饼干、粉丝、虾片等食品,其叶片还可作蔬菜食用。作畜禽、鱼类热能饲料,代替配合饲料中所有的谷类成份。用于制糖工业,制造葡萄糖、果糖等。发酵工业,制造酒精、饮用酒、各类有机酸、氨基酸、木薯蛋白等。
化学工业:制造山梨醇、甘露醇,乳化剂,涂料等。尤其可望用于制造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树薯
木薯的可食部为根块,内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为我国南方的个别地区主要杂粮之一。食用生的和未充分煮熟的木薯或煮木薯的汤均易中毒。
木薯的根、茎、叶中都含有亚麻仁苦苷,经胃酸水解后可析出游离态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其氰基易与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阻断了细胞呼吸时氧化与还原的电子传递,使细胞代谢停止,发生细胞窒息,而致呼吸麻痹而死。[1]
潜伏期6~9h,也有1h发病者。主要是氢氰酸中毒症状,以损害中枢神经系系统为主。早期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头晕、心悸、心跳加快、倦怠无力等。中毒较重者,可见呼吸先频数后变深长、面色苍白、出汗、抽搐。重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心率快、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甚至昏迷。最后可因抽搐、缺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
尿液中硫氰酸盐增加。[1]
木薯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 :
1.病史:食用生的和未充分煮熟的木薯或煮木薯的汤。2.有氢氰酸中毒的一系列症状。
3.尿液中硫氰酸盐增加。
木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
1.催吐,洗胃。然后口服硫代硫酸钠2g,使之与胃肠道的氰酸结合为无毒的硫氰酸化合物,导泻。
2.已昏迷者应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隔1~2min吸1次,连续数次。中毒较重者可以开始静脉注射亚硝酸钠。
3. 36%亚硝酸钠注射液10~15ml缓慢注射,小儿按6~12mg/kg,可根据病情及体内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全量或半量重复给药。
4.可用依地酸二钴5~15mg/kg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亚甲蓝和硫代硫酸钠交替使用,但效果较差。
5.对症治疗,吸入氧气,预防肺水肿等。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Mù Shǔ
manihot utilissima
树薯、薯树、臭薯、葛薯、树番薯。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Pohl.]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叶夏、秋季采收,鲜用。
木薯 直立亚灌木,高。块根圆柱状,肉质。叶互生;叶柄长约30cm;叶37掌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萼钟状,5裂,黄白色而带紫色;无花瓣;花盘腺体5枚;雄花具雄蕊10,2轮;雌花子房3室,花柱3,下部合生。蒴果椭圆形,长,有纵棱6条。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地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方有栽培。
性状鉴别 叶互生,长1020cm,掌状37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渐尖;叶柄长约30cm。气微,味苦、涩。
味苦;性寒;小毒
心经
解毒消肿。主疮疡肿毒;疥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本品外用,不作内服。
《新华本草纲要》:叶入药有拔毒消肿的功能。用于疮癣。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木薯淀粉可制酒精、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味精、啤酒、面包、饼干、虾片、粉丝、酱料以及塑料纤维塑料薄膜、树脂、涂料、胶粘剂等化工产品。
利用木薯块根和叶子作食物和饲料时,应注意去毒,即浸水、切片干燥、剥皮蒸煮、研磨制淀粉等。切片干燥一般可除去75%的氢氰酸,加工制淀粉后含量甚微。甜品种类型剥皮蒸煮或切片干燥后均可安全使用,苦品种类型去毒处理后,也可食用和饲用,但主要用于加工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