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论文知识库

首页 学术论文知识库 问题

关于木兰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木兰论文范文资料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

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

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皇帝因为她的功劳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时认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职.然而,花木兰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顾拒绝了,请求皇帝能让自己返乡,去补偿和孝敬父母。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千百年来,花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为她又勇敢又纯朴。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的故事改编成了动画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欢迎。

《木兰诗》被列入中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人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花木兰

花木兰替父从军

北魏孝文帝年间,可汗发兵南侵。花志芳、刘光、王勇三人毅然从军。在一次战斗中,花志芳中箭致残,告老还乡。几年后,可汗再次发兵中原,边关告急,朝廷紧急征兵。突一日,军帖到,征花志芳速到军营,效命朝廷。侍父至孝的花木兰,含泪剪断青丝,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路遇刘光之子刘元度,结为知己,共抗番军。王勇之子王强与阿拉虎勾结,杀死刘光。

朝时期,边关告急,朝廷招兵御敌。花木兰因父亲年老,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由于英勇善战,三年之后被提为校尉。刘元度与她志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番主准备暗袭边关,派两名番将诈降,以重金买通元帅军师。木兰见阵前群鸟惊飞,知道番军必有重大行动。诈降番将纵火被捉,供出军师通敌实情。元帅杀死军师和番将,不幸被另一番将暗箭射中。元帅临终保举木兰接任元帅一职,木兰打败番军。朝廷论功行赏,木兰辞官返乡,恢复女装,与元度结为夫妻。

关于楼兰论文范文资料

楼兰 西域古国名。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国人属印欧人种。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楼兰古城位于东径89°22′22〃,北纬40°29′55〃,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遗迹现状 楼兰古城现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接近正方形,边长约330米,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 楼兰古城遗址西北距库尔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县城330公里。 楼兰古城的发现 楼兰王国位于今天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处,西南距若羌县城220公里,东距罗布泊西岸28公里。 整个遗址散布在罗布泊西岸的雅丹地形之中。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助手很快找回铁铲甚至还拣回几件木雕残片。赫定见到残片异常激动,决定发掘这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亻去)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20世纪初的考察过程中,大量楼兰文物被国外考察团带走。 楼兰文化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据考古学家证实:塔里木河盆地人类活动已有一万年以上的历史。如果我们把遗弃在塔里木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的古城用一根红线联接起来,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四一五世纪,所有的遗址都在距今天人类生活地50---200公里的冥冥沙漠之中。时至今日,尽管有众多学者付出了巨大心血,但诸如楼兰古城的兴衰与消失,至今还是个偌大的迷团,楼兰遗址也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轮台古城、且末遗址、古墓葬群、古烽燧、木乃伊、古代岩壁画等等,都是世界级的旅游景点。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形成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人们在楼兰文化所表现出的兴趣与热情,充分说明楼兰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人类的。楼兰是祖先留给巴州的一笔无法估量的历史遗产,也是巴州人的骄傲。同时也意味着挖掘、整理、研究楼兰文化。以各种方式展示楼兰及古西域文化,巴州人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当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时代向巴州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这就是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契机,以经济实力的全面增长为前提,有计划地开发楼兰及古城文化遗产。使它们为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实际上这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楼兰文化以新的生命。 历史上的楼兰国 据《史记 大宛列传》和《汉书 西域传》记载,早在2世纪以前,楼兰就是西域一个著名的“城廓之国”。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 中国魏晋及前凉时期西域长史治所。位于新疆罗布泊西北。因遗址中出土的汉文文书上,用“楼兰”佉卢文对音为“库罗来那”称呼该城而得名。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等曾多次来此盗掘。50年代后,中国学者进行了调查和发掘。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还有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有时成为匈奴的耳目,有时归附于汉,玩弄着两面派的政策,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其政治生命。由于楼兰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 汉武帝派博望侯张骞出使大月氏,缔结攻守同盟失败。此后派遣大军讨伐远方的大宛国,又多次派遣使者出使西域诸国。这些使者通过楼兰的时候,楼兰由于不堪沉重的负担,以至杀戳使者。汉武帝终于派兵讨伐楼兰,结果作为降服的证据楼兰王子被送至汉王朝作人质。楼兰同时也向匈奴送去一个王子,表示在匈奴、汉之间严守中立。此后,汉远征军攻打匈奴一个属国时,楼兰王通匈奴,在国内屯驻匈奴的伏兵,激怒了汉朝廷。汉武帝再次派兵讨伐楼兰,直逼首府扦泥城,楼兰王大恐,立刻打开城门谢罪,武帝要其监视匈奴的动静。公元前92年楼兰王死去,招在汉朝作人质的王子回去继位,王子非常悲痛,不愿轻易回国,由其弟继承了王位。新王时间不长死去,匈奴趁这个机会以昔日在自己国家作人质的前国王的长子继承了王位,汉武帝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迅速派使者前往劝诱新立国王至汉朝廷,欲扣作人质,未能成功。此后二三年间,汉与匈奴没有发生重大事件,表面上非常安定。楼兰国境接近玉门关,汉使者经常通过这个关门前往西域诸国,要经过楼兰境内名为白龙堆的沙漠,沙漠中经常有风,将流沙卷入空中形状如龙,迷失行人,汉朝不断命令楼兰王国提供向导和饮用水,因汉使屡次虐待向导,楼兰拒绝服从其命令,两者之间关系恶化。汉武帝最终派刺客暗杀了新国王。为在汉朝廷作人质的王子婚配一位美姬送回楼兰继承王位。但是国王战战兢兢害怕遭遇暗杀。汉武帝在保护国王的名义下派部队驻屯楼兰境内,从而为讨伐匈奴和西域诸国获得了主动权。以上是汉武帝时与楼兰的关系,此后汉王朝势力衰弱,楼兰再次背叛。 楼兰消失之谜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公元4世纪之后,楼兰国突然消声匿迹。 据《水经注》记载,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但楼兰古城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 有说楼兰的死亡,是由于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楼兰人盲目滥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无论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给楼兰人最后一击的,是瘟疫。这是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传说中的说法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那里能活命,就往那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人欲哭无泪。他们上路的时间,正赶上前所未有的大风沙,是一派埋天葬地的大阵势,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声如厉鬼,一座城池在混浊模糊中轰然而散…… 至此,辉煌的楼兰古城也就永远地从历史上无声地消逝了。虽然逃亡的楼兰人一代接一代地做着复活楼兰的梦,但是,梦只能是梦。而且,梦到最后,连做梦的人都等不及,消失了,楼兰,依然是风沙的领地,死亡的王国。参考资料:百度

西域古国楼兰,曾是赫然于世的楼兰国国都扦泥城,被称为“沙漠中的庞贝”,国外学者称之为“一页紧张的世界史纪念碑”。古楼兰 - 古楼兰是如何神秘地消失的呢?据史料记载:罗布泊曾汇聚了塔里木盆地和疏勒河的水,形成了苍茫浩渺的大湖。楼兰国幸得众多河流养育,其国土甚广,人口众多,成为一个渔牧业为主的国家。从出土的槽桨、鱼骨看,可以肯定当时楼兰地区气候湿润,雨水丰沛,河湖广布,渔牧、农业均较发达。这与古书中对当时楼兰“夏有大洪,五百余人修堤”的记述是吻合的。这一时期正对应着中原地区近5000年的第二次寒冷期。大约在公元3世纪,楼兰的气候变得十分暖干,此时正对应着中原地区第三次温暖期。气候变暖意味着大气环流有规律地变化。当时楼兰可能经常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在楼兰南边的青藏高压和西边的伊朗高原的范围和强度都增大,这种干热的高压天气系统持续影响使楼兰地区的气候性质由温湿转为干热。由于降水越来越少,水源渐趋枯竭,林木变得稀少,风沙加大;气候为湿润转为干旱的变迁,使得河水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断流;风蚀地貌和泥沙出现,土地的沙漠化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河汉密布、林森葱郁的楼兰终于成为荒凉的不毛之地。居民大批逃亡或外迁,昔日的繁华终于消失殆尽,出现了今日黄沙滚滚的荒原景观。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在这个地方发掘出木乃伊墓群,还发掘出土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可以说这是气候干旱化的最好印证之一。1988年10月2日,中国和日本联合探险队,从敦煌出发,来到古楼兰遗址。在沙漠里现了佛塔和房舍的残迹,遭受风沙侵蚀的佛塔、房舍、塔壁和日常用具等,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线索。据估计,楼兰共有12村,人口大约数万,在部落首领领导下,他们平安快乐地生活着。可是,在1000多年前发生了一次瘟疫,许多楼兰人被病魔夺去了性命,幸免于难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迁移。从此楼兰国便消失了。居住在罗布泊附近的楼兰人为了寻找水源也不断变更居住地。但到后来,由于天气变暖,沙漠风暴增大,湖泊干涸了,这些楼兰人到了米兰。1901年春,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新疆茫茫无际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发现了一座神秘的古城,它认为这就是楼兰。他在这里发现了用芦苇和木材建造的房屋、庙宇、佛像以及许多精美的雕饰、丝绸织品、钱币、器皿和毛笔,还发现了用各种文字书写的木简和文书。从此,这座消失了1000多的古城又重现于世。据勘查,古楼兰遗址位于罗布泊的西北角,格局呈正方形,东、南、西、北四面各长300多米,总面积约10824平方米。在秦末汉初,这里人口大约14000多人,己颇具规模。从文物及记载来看,楼兰当年相当发达、富裕。那时候当地人就已经用牛来耕地了。当地的手工业也很发达,从发现的丝织品、建筑材料以及各种珠宝首饰的加工工艺来看,其技术水平是很高超的。同时它还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中转站。在这里,除发现两汉时期各种古币外,还发现了波斯的地毯、希腊、罗马的艺术品等。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富有的古城,怎么突然销声匿迹了?有些考古学家把楼兰的消失同富有神秘的罗布泊联系起来。因为从挖掘出来的文物资料上看,当时的罗布泊水域宽广,周围的孔雀河、车尔臣河、塔里木河、库鲁克河等河流都汇人罗布泊,使得这一带水源丰富、气候湿润、植物茂盛。可以说,是罗布泊的水域孕育了楼兰文明。可是后来,罗布泊开始向北移动,使楼兰一带的水源枯竭,树木枯死,对人们的生存造成威胁。因此,人们纷纷弃城而走,去寻找新的水源,楼兰便渐渐地荒芜下来。另有人从土地沙漠化的角度来找原因。由于楼兰周围的沙漠不断向这里侵蚀,人们不得不引各河流的水进行灌溉,造成这些河流的改道,不再流入罗布泊。再加上战乱不断,使生产遭到极大破坏,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久而久之,便造成了罗布泊的水源枯竭,铺天盖地的沙漠覆盖了这一地区,楼兰古城就这样消失了。事实上,世界上有许多城市都这样被沙吞噬的。有些学者还对罗布泊的不断变迁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由于塔里木河的河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沉积在湖里,使得罗布泊的湖床不断升高,最后各河河水无法流入湖中,便另行择道。罗布泊没有了水源供应,便枯竭了。而新的罗布泊形成后,也不断遭到同样的命运。难怪当1878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考察了罗布泊后,声称中国地图上标出的罗布泊位置是错误的,它不是在库鲁克塔格山南麓,而是在阿尔金山山麓。当年普尔热瓦尔斯基曾洗过澡的罗布泊湖水涟漪,野鸟成群,而今却成了一片荒漠、盐泽。也就是说,罗布泊是个移动性的湖泊。总而言之,楼兰古城的失踪,与罗布泊有直接关系。弄清楚了罗布泊变迁的真正原因,也许就找到了楼兰古城失踪的原因。但是,即使是弄明白了楼兰古城失踪的原因,也还有一个问题令人费解:楼兰人后来到哪里去了?一切都在探索中。从2世纪前的繁华,至玄奘眼里的空城,再到如今的楼兰热,有关楼兰的一切似乎都是难以破解的谜。在“新西游记”采访团的行程安排中,楼兰是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在人迹罕至的荒漠上赶了四天路之后,记者终于见到了这笼罩在迷雾当中的楼兰古城。 古楼兰兴衰 楼兰古城建于何年,何时形成楼兰王国就目前现有史料没有记载,但在罗布泊周边及楼兰城边地发现有史前石器,如石斧、石锄、石铲、石刀、石矛、石镞、玉斧、玉铲、玉刀、玉佩等。这说明在史前时期罗布泊洼地与周围就有人类活动,而且很明显在阿尔金山、昆仑山有石城遗址。罗布泊及周边所发现新石器居多,距今有6000年左右。 西汉时,楼兰是西北地区36个城邦国之一,《史记》等当中载:楼兰“有城郭,临盐泽”,人口14000余,圣兵2900多人。当时,古楼兰是古丝绸路上西出阳关的第一站,当年在这条交通线上是“使者相望于道”,交通繁忙,城市经济繁荣。西汉末年朝廷动乱,匈奴乘虚而入,与地方统治者相互勾结,致使西域交通断绝,河西一带《后汉书·西域传》曰:“城门昼闭。”自王莽篡位到东汉,西域交通三通三绝,最后趋向稳定得到发展。《后汉书·西域传》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胡商贩客,日款塞下。”到曹魏,丝绸之路出玉门关到西域,楼兰又重新开始繁荣起来。 奇怪的是,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五六百年以后,却从4世纪之后,史不记载,传不列名,突然销声匿迹了。到了7世纪,唐玄奘从天竺西游归来,看到楼兰国“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玄奘眼里的楼兰,成了一座空城。 楼兰再次引起世人关注,是在上世纪初,一个瑞典人的探险经历。1900年3月28日,瑞典人斯文·赫定在向导艾尔迪克的带领下进入罗布泊西部探测。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他们的铁铲丢在了昨晚的宿营地中,艾尔迪克便回头去找,他不仅带回了铁铲还带回了几件木雕残片,看到残片,斯文·赫定非常激动,便雇用民工大肆挖掘。楼兰古城重见天日,斯文·赫定将其称之为“东方庞贝城”。 斯文·赫定的到来,招致了楼兰古城被更多人的挖掘,随后出土的大量文物,震惊了世界,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楼兰学。 漫漫楼兰路 1000多年后的今天,全国晚报联盟组织的采访团向楼兰进发了。进入罗布泊有多条路,给采访团做向导的是号称“罗布泊三杰”当中的“二杰”彭戈侠和刘和平(另一人为在罗布泊遇难的余纯顺),我们是从吐鲁番向南翻越库鲁克塔格山,进入罗布泊地区。10月8日晚宿营在坎尔,9日翻过库鲁克塔格,10日继续赶路,尽管有两位大侠引路,我们还是走错了方向,为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往返走了80多公里,记者所乘坐的20号车“赤脚大仙”的左钢板断了两根,修车花了约三个小时,为了保证安全,全体车队都在岔路口等着。车行到原定的2号营地龙城雅丹群时,已是11日凌晨三时左右,在征求了全体团员的意见后,车队继续赶路,目的地就是冲击楼兰古城的18公里处,谁也没有想到,从龙城到18公里处的40多公里路,竟然走了3个多小时,到18公里处时,已是早上的7时,风大沙大,帐篷几乎难以搭建,很多人干脆就挤在车上,等到8时30分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脑袋时,风沙更大了,茫茫荒原上什么都看不见。事后谈起这次赶夜路,彭戈侠仍心有余悸,老彭告诉记者:“虽然到楼兰去了近10次,但我当时仍紧张的一直浑身冒汗,没有任何有特点的参照物,我完全是凭记忆在走。” 早饭是在风沙的呼啸声中吃的,饭里都是沙子,不能细嚼,只能囫囵吞下。因为风沙太大,采访团临时改变行程,先返回楼兰保护站,进罗布泊。在坚硬的盐壳上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钻进了保护站的地窝子,乍从风沙满地的荒野进到温暖的地窝子,大家的感觉犹如到了天堂。那天的午饭,是在野外第一次吃到没有沙子的饭食。12日,天气晴好,车队继续向18公里处进发,车经过昨晨的宿营地,记者才发现,那是无限广漠的小雅丹当中极微小的一片。 过了18公里处,雅丹越来越高,所谓的路就是在雅丹当中穿行。沙坑越来越深,沙土越来越厚,开始有车陷进去了,为了减轻重量,每个车上的人都下来步行,当天,拉断了五六根钢丝绳,乌鲁木齐晚报的著名摄影记者李学亮的眼眉处被拉断的钢丝扫了一下,差点就伤到眼睛。 在距离楼兰古城约6公里的地方,接连有三辆车都陷进了沙坑,而楼兰的佛塔已经在望,记者和10多位团员决定步行前往。 6时30分左右,我们来到了楼兰城下,高高的佛塔就在眼前。但车队却依旧在沙坑里爬行,等到夜色渐浓、气温骤降到摄氏零下时,车队还没有过来,我们从避风的地窝子里钻出来,爬上古城外一座高大的红柳包,随后赶到的团长杨大鸣焦急万分,不停地用对讲机和车队联络,但在如谜团阵一般的雅丹群里,车队还是走错了方向,一直走到了古城的西北方向,而我们所在的位置是在古城的南门。对讲机没电了,只有点火了。红柳包上都是干枯的红柳,正好用来点火发信号。火点起来了,远处的车队终于发现了火光,但近在咫尺,车队仍是走了两个多小时,等所有人马都聚齐时,已是晚上10时30分左右。 蜷缩在帐篷里,冷得人无论如何都睡不着,听着沙子刷刷地吹打着帐篷,心里直感叹,古楼兰人是如何在此生活繁衍的呢?玄奘当年在此是怎样借宿回国的呀?楼兰的夜晚,可真冷。 亲近古楼兰 第二天早上,风沙停了,不等太阳出来,大家都从帐篷里、车上钻出来,顾不得收拾,就在楼兰保护站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钻过铁栏杆,走进了楼兰古城。 尽管前一天下午在夕阳的陪伴下,先领略了一番楼兰的神秘与美丽,但早晨的楼兰,却又是完全不同的模样。 楼兰古城淹没在茫茫雅丹群中,太阳从地平线上探出身来,给周围雅丹的顶部戴上了橘红色的顶子,神秘的楼兰佛塔也不例外。摄影记者纷纷抢占有利地形,等待光线最爽的一刻。 经历了千年风沙侵蚀的佛塔,是楼兰古城最高的建筑,也是最漂亮的一座“雅丹”,它静静地端坐在古城东边偏北的地方,俯视着我们这群朝圣者。在它的西北面,有保护者用木板和粗大的树干在支撑着。在它西边约300多米的地方,是可能充当过官衙的三间房,当年,斯文·赫定在这些墙壁下,曾挖掘出大量文物。眼前的三间房,徒剩四座高大的土坯墙,中间面积稍大,有15平方米左右,两边房子较小,约有10平方米,在房前的地面上,散落着一大堆木桩,上面有明显的铆眼,一根最长的方形木桩足有4米多长。从三间房再往西,就是几所民房的遗迹,房子的规模依然清晰可见,原先砌墙用的胡杨木板、红柳枝依然挺立在沙土中,地上,是盖房用的芦苇或细红柳枝,1000多年过去了,她们依旧完整的保存下来。所有的建筑都建在高台上,在低洼处,到处散落着或黑或红的陶片,陶片有些粗糙,这么多的陶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楼兰古城的繁华与辉煌。在民房的北边,有两座类似雅丹高约3米的土堆,保护站的工作人员说,这是古城墙的遗址。 躲避着摄影记者的镜头和脚下的文物,记者漫步在楼兰古城里,1901年斯文·赫定和1906年斯坦因,先后在此挖掘出土了木雕像(佛像)和佛像座,雕有莲花与其他种类花纹的装饰及造型,还挖掘到许多精制白羊毛织品。最为重要的是挖到汉文和佉卢文

西域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国家,而是指一个较大的范围

楼兰,是西域古城遗迹。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只存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楼兰国是西域古国名,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公元前77年楼兰国更名鄯善国,并迁都泥城,向汉朝称臣,原都城楼兰城则由汉朝派兵屯田,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楼兰王国最早的发现者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险队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才发现他们的铁铲不慎遗失在昨晚的宿营地中。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

1901年3月,斯文·赫定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一封佉卢文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起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里就是楼兰古城。

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

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楼兰

关于玉兰论文范文资料

别名:白玉兰、木兰、玉兰花、玉树、迎春花、望春、应春花、玉堂春、玉兰,辛夷花 科名:木兰科 简介: 又名木兰、白玉兰、玉兰等。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树高一般2—5米或高可达15米。花白色,大型、芳香,先叶开放,花期10天左右。中国著名的花木,北方早春重要的观花树木。上海市市花。中国有2500年左右的栽培历史,为庭园中名贵的观赏树。分布于中国中部及西南地区,现世界各地均已引种栽培。通常用播种、嫁接法繁殖。喜温暖、向阳、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地方,要求土壤肥沃、不积水。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在-20℃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在北京小环境较好的地方生长良好。移栽应在萌动前十余日,或花后展叶前进行。播种苗,一般要5年左右方能开花。北方常见的还有二乔玉兰,花瓣外面淡紫色里面白色。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冬芽密被淡灰绿色长毛。叶互生。花先叶开放,直立,钟状,芳香,碧白色,有时基部带红晕。聚合果,种子心脏形,黑色。 玉兰花白如玉,花香似兰,其树型魁伟,高者可超过10米,树冠卵形,大型叶为倒卵形,先端短而突尖,基部楔形,表面有光泽,全!市两j摔条疏生开展,嫩枝及芽外被短绒毛。冬芽具大形鳞片。花先叶开放,顶生、朵大,直径12-15厘米。花被9片,钟状。果穗圆筒形,褐色:蓇葖果,成熟后开裂,种红色。3月开花,6-7月果熟。 白玉兰是落叶乔木,高达25米,径粗可达200厘米,树冠幼时狭卵形,成熟大树则呈宽卵形或松散广卵形。实生起源的大树常主干明显,树体壮实,雄奇伟岸,生长势壮,节长枝疏,然花量稍稀。嫁接种往往呈多干状或主干低分枝状特征,节短枝密,树体较小巧,但花团锦簇,远观洁白无瑕,妖娆万分。故不同起源之白玉兰园林应用中情趣各异,在小型或封闭式的园林中,孤植或小片丛植,宜用嫁接种,以体现古雅之趣;而风景游览区则宜选用实生种,以表现粗犷纯朴的风格。 白玉兰幼时树皮灰白色,平滑少裂,老时则呈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灰褐色。顶芽与花梗密被灰黄色长娟毛,毛绒绒如幼鼠蛰伏,冬态更显。分枝习性随树龄幼长有别,幼时单芽延伸,故主干明显,树冠规整,而见花后,叶枝混合芽在果穗后双杈或多枝延伸,横向发展盛于直于生长,故树冠往广卵形方向发展 叶片互生有时呈螺旋状,宽倒卵形至倒卵形,长10—18厘米,宽6—12厘米,先端圆宽,平截或微凹,具短突尖,故又称凸头玉兰;中部以下渐狭楔形,全缘。玉兰叶在基部通常有托叶或附属物,托叶有两种,枝端芽末的托叶贴生于幼茎上与叶柄分离,呈覆瓦状;叶部托叶散生,瓦刀状,粘着叶柄基部两侧,芽伸叶长,托叶脱落,幼枝上残存环状托叶痕,此为木兰科树种的识别特征。 白玉兰高可达15m,叶互生,倒卵形,先端突尖,基部楔形。花大,白色,芳香,单生于枝顶。花萼与花瓣相似共9片,排列成钟状。聚合果圆筒状,红色至淡红褐色,种子具鲜红色肉质外种皮。[编辑本段]生物习性 玉兰性喜光,较耐寒,可露地越冬。爱高燥,忌低湿,栽植地渍水易烂根。喜肥沃、排水良好而带微酸性的砂质土壤,在弱碱性的土壤上亦可生长。在气温较高的南方,12月至翌年1月即可开花。玉兰花对有害气体的抗性较强。如将此花栽在有二氧化硫和氯气污染的工厂中,具有一定的抗性和吸硫的能力。用二氧化硫进行人工熏烟,l公斤干叶可吸硫1.6克以上。因此,玉兰是大气污染地区很好的防污染绿化树种。[编辑本段]品种情况 白玉兰为亚热带树种,喜光而稍耐荫。较耐寒,北京地区可露地越冬。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肉质根,不耐积水。先花后叶,花期2~3月,果熟期8~9月,种子有胚胎休眠现象。 白玉兰变种应春花(),乔木,花里面淡红,表面紫红,有香气。 相似种有:天目木兰(),花粉红色或淡粉红色,小枝带绿色,原产浙江天目山。宝华玉兰(),花上部白色,下部和脉纹紫色,小枝带紫色,原产江苏句容宝华山。天女花(),花白色,花具长柄,叶倒卵状圆形,叶背具白粉和短柔毛。[编辑本段]花卉寓意 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再加上清香阵阵,沁人心脾,实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开。 玉兰花代表着报恩。玉兰经常在一片绿意盎然中开出大轮的白色花朵,随着那芳郁的香味令人感受到一股难以言喻的气质,委实清新可人。因其株禾高大,开花位置较高,迎风摇曳,神采奕奕,宛若天女散花,非常可爱。新诗已旧不堪闻,江南荒馆隔秋云。多情不改年年色,千古芳心持增君。[编辑本段]花卉传说 关于玉兰花的传说,其中贯穿着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色彩。故事讲的是很久以前在一处深山里住着三个姐妹,大姐叫红玉兰,二姐叫白玉兰,三姐叫黄玉兰。一天她们下山游玩却发现村子里冷水秋烟,一片死寂,三姐妹十分惊异,向村子里的人问讯后得知,原来秦始皇赶山填海,杀死了龙虾公主,从此,龙王爷就跟张家界成了仇家,龙王锁了盐库,不让张家界人吃盐,终于导致了瘟疫发生,死了好多人。三姐妹十分同情他们,于是决定帮大家讨盐。然而这又何等容易?在遭到龙王多次拒绝以后,三姐妹只得从看守盐仓的蟹将军入手,用自己酿制的花香迷倒了蟹将军,趁机将盐仓凿穿,把所有的盐都浸入海水中。村子里的人得救了,三姐妹却被龙王变作花树。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将那种花树称作“玉兰花”,而她们酿造的花香也变成了她们自己的香味。故事很简单,也很唯美,却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完美的向往。

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木兰科落叶乔木,别名白玉兰、望春、玉兰花。 原产于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木兰科玉兰亚属,落叶乔木。花白色到淡紫红色,大型、芳香,花冠杯状,花先开放,叶子后长,花期10天左右。中国著名的花木,南方早春重要的观花树木。上海市市花。玉兰花外形极像莲花,盛开时,花瓣展向四方,使庭院青白片片,白光耀眼,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为美化庭院之理想花型。

玉兰又名白玉兰、木兰(紫玉兰)、辛夷、木笔、玉堂春等,原产于我国中部地区,自古就深受人们喜爱。

唐代,人们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合称为“玉堂富贵”,为象征吉祥、和谐的佳木,多植于皇家宫殿、皇家园林,以及王府大宅、寺庙等处。

我国种植玉兰的历史悠久,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有佳句:“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诗句中的木兰即玉兰。可见在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就已广植玉兰。历代文人墨客留有很多赞美玉兰的诗句,如:“绰约新妆玉有辉,素蛾千队雪成围”;“霓裳片片晚新妆,束束婷婷玉堂春”;“韵友自知人意好,隔帘清看白霓裳”;“深谷名花何处移,森森王树媚清漪”等。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玉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甘肃省天水市甘泉乡玉兰村“双玉兰堂”的两棵唐代紫玉兰了,紫玉兰又名“木兰”。这两棵紫玉兰是名贵的“朱砂玉兰”,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两树各高约25米,干周长分别为米和6米。

我国已故的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画过这两棵玉兰树的玉兰花,并题写“双玉兰堂”的匾,更为这两棵珍贵的紫玉兰增添了文化色彩。

除此之外,江苏省连云港市郊延福观有三棵宋代白玉兰,其中一棵“玉兰王”干周长达米;江苏省太湖东洞庭山紫金庵的宋代白玉兰、南岳衡山藏经洞的明代白玉兰、江西庐山牯岭栖贤寺的几棵明代白玉兰等,都是我国玉兰树中的珍品。

玉兰(学名:Yulania denudata (Desr.) D. L. Fu),园林观赏植物,玉兰原产中国中部各省,现北京及黄河流域以南均有栽培。古时多在亭、台、楼、阁前栽植。现多见于园林,厂矿中孤植,散植,或于道路两侧作行道树。北方也有作桩景盆栽。玉兰另有药用价值。

材质优良,纹理直,结构细,供家具、图板、细木工等用;花蕾入药与“辛夷”功效同;花含芳香油,可提取配制香精或制浸膏;花被片食用或用以熏茶;种子榨油供工业用。早春白花满树,艳丽芳香,为驰名中外的庭园观赏树种。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25米,胸径1米,枝广展形成宽阔的树冠;树皮深灰色,粗糙开裂;小枝稍粗壮,灰褐色;冬芽及花梗密被淡灰黄色长绢毛。叶纸质,倒卵形、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基部徒长枝叶椭圆形,长10-15(18)厘米,宽6-10 (12)厘米,先端宽圆、平截或稍凹,具短突尖,中部以下渐狭成楔形,叶上深绿色,嫩时被柔毛,后仅中脉及侧脉留有柔毛,下面淡绿色,沿脉上被柔毛,侧脉每边8-10条,网脉明显;叶柄长厘米,被柔毛,上面具狭纵沟;托叶痕为叶柄长的1/4-1/3。

花蕾卵圆形,花先叶开放,直立,芳香,直径10-16厘米;花梗显著膨大,密被淡黄色长绢毛;花被片9片,白色,基部常带粉红色,近相似,长圆状倒卵形,长6-8(10)厘米,宽()厘米。

聚合果圆柱形(在庭园栽培种常因部分心皮不育而弯曲),长12-15厘米,直径厘米;蓇葖厚木质,褐色,具白色皮孔;种子心形,侧扁,高约9毫米,宽约10毫米,外种皮红色,内种皮黑色。花期2-3月(亦常于7-9月再开一次花),果期8-9月。[1]

关于荷兰人论文范文资料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一条条运河之间的绿色低地上,黑白花牛,白头黑牛,白腰蓝嘴黑牛,在低头吃草。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的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匹匹剽肥体壮。除了深深的野草遮掩着的运河,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它们飞驰到远方。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在天堂般的绿色草原上,白色的绵羊,悠然自得。黑色的猪群,不停地呼噜着,像是对什么表示赞许。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金色的晚霞铺在西天。远处偶尔传来汽笛声,接着又是一片寂静。在这里,谁都不叫喊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运河之中,装满奶桶的船只在舒缓平稳地行驶,满载着一罐一罐牛奶的汽车、火车,不停地开往城市。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只有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荷兰在1648年以前先后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本土设12个省,下设443个市镇。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国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与德国、比利时接壤。扩展资料:荷兰地势非常平坦,仅在东部和南部有几座山丘。荷兰国名Nederland原意为“低地”。荷兰的最高点为海拔321公尺、位于东南方的法尔塞山,此处也是荷兰、德国、比利时三国的交界处。在荷兰的西部和北部,许多区域低于海平面,其面积约占全荷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最低点位于鹿特丹附近,低于海平面8公尺。由于荷兰国土地势较低,荷兰人必须持续不断地与水作斗争。与水的斗争促进了若干大型海、河堤防工程的建设:如南海(Zuiderzee)工程,三角洲工程等。与海争地的百年历史使荷兰拥有更具特色的文化与传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兰

荷兰(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全称是荷兰王国,是位于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国土总面积为41864平方公里,濒临北海,与德国、比利时接壤。该国以海堤、风车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中央政府在海牙。中文名称: 荷兰王国 英文名称: The 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简称: 荷兰 所属洲: 欧洲 首都: 阿姆斯特丹 主要城市: 鹿特丹、海牙 国庆日: 4月30日 国歌: 威廉·凡·拿骚 官方语言: 荷兰语(Dutch) 货币: 欧元 ¢ 国家领袖: 马克·吕特 人口数量: 16,500,156(2009年中估计数) 主要民族: 荷兰人 主要宗教: 天主教、基督教 国土面积: 41,526平方公里 GDP总计: 亿美元 国际电话区号: +31 政府所在地: 海牙 国花: 郁金香 国鸟: 琵鹭 国石: 钻石

荷兰在1648年以前先后受到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统治,1581年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并在17世纪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1815年成立王国,1848年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国家,本土设12个省,下设443个市镇。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国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与德国、比利时接壤。

扩展资料:

荷兰地势非常平坦,仅在东部和南部有几座山丘。荷兰国名Nederland原意为“低地”。荷兰的最高点为海拔321公尺、位于东南方的法尔塞山,此处也是荷兰、德国、比利时三国的交界处。

在荷兰的西部和北部,许多区域低于海平面,其面积约占全荷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最低点位于鹿特丹附近,低于海平面8公尺。

由于荷兰国土地势较低,荷兰人必须持续不断地与水作斗争。与水的斗争促进了若干大型海、河堤防工程的建设:如南海(Zuiderzee)工程,三角洲工程等。与海争地的百年历史使荷兰拥有更具特色的文化与传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荷兰

关于木薯论文范文资料

1、木薯块根并非是营养平衡的食物,因为木薯干物质中绝大部分是淀粉,在鲜薯中淀粉约含25%-30%,在薯干中约含80%。

2、木薯块根含氮量少,在之间,其中50%左右为非蛋白氮,以亚硝酸和硝酸态氮居多,在氨基酸组成上,赖氨酸及色氨酸相对较多,而缺乏蛋氨酸和胱氨酸。

3、木薯块根粗纤维含量少(1%-2%),脂肪含量低,钙、钾含量高而磷低,含有植酸和少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

4、木薯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粮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木薯是最大的粮食作物。

木薯有毒及避免方法

1、木薯是一种生氰植物,其植株各器官中均含有2种生氰糖苷亚麻苦苷和百脉根苷,其中亚麻苦苷占95%左右,是主要生氰糖苷,一旦这些生氰糖苷与细胞中的β-葡萄糖苷酶水解酶接触,即可发生酶促反应,快速产生有毒的氰化物。

2、绝对不能生吃木薯。一定要去皮蒸煮,因为木薯皮具有高毒性。

3、不要空腹食用木薯,不要喝煮木薯的水,也不要吃太多,毕竟木薯哪怕经过处理过后仍有微量毒素存在。

4、不要用铜锅煮食,因为木薯中的物质和铜容易形成氰化铜沉淀,沉淀过多时会分解,而分解产生的铜化物和氰化物均是有毒物质。

5、市场正规销售的木薯粉,都经过了脱毒处理。使用恰当的脱毒方法可以使木薯的毒素脱除率达到98%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木薯有毒,喝奶茶能不能加珍珠?

mù shǔ

Cassava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南亚热带地区,木薯是仅次于水稻、甘薯、甘蔗和玉米的第五大作物。它在作物布局,饲料生产,工业应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广泛种植的主要的加工淀粉和饲料作物。木薯为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块根,木薯块根呈圆锥形、圆柱形或纺锤形,肉质,富含淀粉。木薯粉品质优良,可供食用,或工业上制作酒精、果糖、葡萄糖等。木薯的各部位均含氰苷,有毒,鲜薯的肉质部分须经水泡、干燥等去毒加工处理后才可食用。由于鲜薯易腐烂变质,一般在收获后尽快加工成淀粉、干片、干薯粒等。木薯主要有两种:苦木薯(专门用作生产木薯粉)和甜木薯(食用方法类似马铃薯)。加工后食用,为当地居民主要杂粮之一。

甜品种其块根可直接熟煮食用,可制作罐头或保鲜供应市场,亦可制作糕点、饼干、粉丝、虾片等食品,其叶片还可作蔬菜食用。作畜禽、鱼类热能饲料,代替配合饲料中所有的谷类成份。用于制糖工业,制造葡萄糖、果糖等。发酵工业,制造酒精、饮用酒、各类有机酸、氨基酸、木薯蛋白等。

化学工业:制造山梨醇、甘露醇,乳化剂,涂料等。尤其可望用于制造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树薯

木薯的可食部为根块,内含淀粉和少量蛋白质,为我国南方的个别地区主要杂粮之一。食用生的和未充分煮熟的木薯或煮木薯的汤均易中毒。

木薯的根、茎、叶中都含有亚麻仁苦苷,经胃酸水解后可析出游离态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其氰基易与细胞色素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阻断了细胞呼吸时氧化与还原的电子传递,使细胞代谢停止,发生细胞窒息,而致呼吸麻痹而死。[1]

潜伏期6~9h,也有1h发病者。主要是氢氰酸中毒症状,以损害中枢神经系系统为主。早期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头晕、心悸、心跳加快、倦怠无力等。中毒较重者,可见呼吸先频数后变深长、面色苍白、出汗、抽搐。重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心率快、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甚至昏迷。最后可因抽搐、缺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

尿液中硫氰酸盐增加。[1]

木薯中毒的诊断要点为[1] :

1.病史:食用生的和未充分煮熟的木薯或煮木薯的汤。2.有氢氰酸中毒的一系列症状。

3.尿液中硫氰酸盐增加。

木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2] :

1.催吐,洗胃。然后口服硫代硫酸钠2g,使之与胃肠道的氰酸结合为无毒的硫氰酸化合物,导泻。

2.已昏迷者应先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隔1~2min吸1次,连续数次。中毒较重者可以开始静脉注射亚硝酸钠。

3. 36%亚硝酸钠注射液10~15ml缓慢注射,小儿按6~12mg/kg,可根据病情及体内高铁血红蛋白浓度,全量或半量重复给药。

4.可用依地酸二钴5~15mg/kg加50%葡萄糖注射液40~60ml,缓慢静脉注射;也可用亚甲蓝和硫代硫酸钠交替使用,但效果较差。

5.对症治疗,吸入氧气,预防肺水肿等。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

Mù Shǔ

manihot utilissima

树薯、薯树、臭薯、葛薯、树番薯。

药材基源:为大戟科植物木薯的叶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Pohl.]

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叶夏、秋季采收,鲜用。

木薯 直立亚灌木,高。块根圆柱状,肉质。叶互生;叶柄长约30cm;叶37掌状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全缘。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雌雄同株;花萼钟状,5裂,黄白色而带紫色;无花瓣;花盘腺体5枚;雄花具雄蕊10,2轮;雌花子房3室,花柱3,下部合生。蒴果椭圆形,长,有纵棱6条。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地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方有栽培。

性状鉴别 叶互生,长1020cm,掌状37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全缘,渐尖;叶柄长约30cm。气微,味苦、涩。

味苦;性寒;小毒

心经

解毒消肿。主疮疡肿毒;疥癣

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本品外用,不作内服。

《新华本草纲要》:叶入药有拔毒消肿的功能。用于疮癣。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木薯淀粉可制酒精、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味精、啤酒、面包、饼干、虾片、粉丝、酱料以及塑料纤维塑料薄膜、树脂、涂料、胶粘剂等化工产品。

利用木薯块根和叶子作食物和饲料时,应注意去毒,即浸水、切片干燥、剥皮蒸煮、研磨制淀粉等。切片干燥一般可除去75%的氢氰酸,加工制淀粉后含量甚微。甜品种类型剥皮蒸煮或切片干燥后均可安全使用,苦品种类型去毒处理后,也可食用和饲用,但主要用于加工淀粉。

木薯(学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一种灌木状生物。

高米;块根圆柱状。叶纸质,轮廓近圆形,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3-7片,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顶端渐尖;叶柄长8-22厘米,稍盾状着生,具不明显细棱;托叶三角状披针形,全缘或具1-2条刚毛状细裂。

木薯原产巴西,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偶有逸为野生。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是工业淀粉原料之一。

拓展资料:

生长习性:

木薯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在年平均温度18℃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山地、平原均可种植;最适于在年平均温度27℃左右,日平均温差6-7℃,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且分布均匀,,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生长。

木薯含淀粉、是工业上主要的制淀粉原料之一;含有植酸和少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还含有毒物质亚麻仁苦苷。

木薯最主要的用途是作粮食,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木薯是最大的粮食作物。

但木薯含有氰甙,在适当条件下,可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游离氢氰酸。因此,木薯应去皮、浸泡、煮熟后弃汤食用,以免中毒。木薯禁止生食。

扩展资料:

食用木薯须注意

尽管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但其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茎、叶都含有毒物质,而且新鲜块根毒性较大。因此,在食用木薯块根时一定要注意。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质为亚麻仁苦苷,如果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汤,都有可能引起中毒。

其原因为亚麻仁苦苷或亚麻仁苦苷酶经胃酸水解后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使人体中毒。一个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解毒方法: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木薯紫菜新鲜木耳 3种日常食物竟是致命毒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