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体系: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应答性行为(或应答性学习) 第二类是被斯金纳称为操作性行为(或操作性学习)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发出的行为。在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之后,如果有一个作为强化物的事件紧随其后发生(称为“强化依随”)那么这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就可能提高。被强化了的操作行为在类似的环境中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有的行为,不管是习得的,还是非习得的,都是个体强化史与其遗传素质的产物。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 ①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绝不是由刺激引发的。②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③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二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此外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所谓积极强化又称“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某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所谓消极强化又称“负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个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其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需要指出的是,消极强化作用不同于惩罚,惩罚是为了消除行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因此斯金纳建议以消退取代惩罚,提倡发挥强化的积极作用。三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研究工作要具体地考虑四种条件的变化: ①第一基线。即儿童在实验操作以前的状态。(如入园哭泣) ②第一实验期。即给予一定的刺激。(如老师对刚入园的幼儿表现出亲切,或组织游戏吸引儿童,使他们安静下来、适应环境。) ③第二基线。即取消第一实验期所给予的刺激,以检查第一实验期的作用。(如看幼儿每天入园后是否还哭泣、不合群。) ④第二实验期。将第一实验机给予的刺激再度施予儿童,从而确定第一实验亲所给予的刺激的作用。 根据以上的实验处理可以画出儿童行为变化的曲线,找出行为变化的规律。斯金纳利用这种方法研究了儿童生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新行为的塑造,也同样适用于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儿童不良行为不加以强化,予以忽视,便能逐渐消退不良行为。但在实际教育中,人们发现单纯的忽视并不能消除不良行为,尤其是攻击性行为,因为忽视容易被当作默认,因此攻击性行为和严重的犯规行为应坚决地予以阻止。至于一些有严重的行为问题的儿童斯金纳利用渐进强化时间安排制定塑造行为的程序 以食物奖赏、独处、准假和给予看电视时间等手段进行强化,其结果可以使这类儿童学会处理个人卫生和掌握一定的社交行为,甚至能训练精神病患者,学会做有益的工作,具体做法包括模仿疗法、随机强化法,代币法和厌恶刺激法。P59各种方法的大致操作流程。四操作行为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为了减少学习的强制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斯金纳主张采用程序教学法来代替传统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的原理,通过教学机器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所呈现的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问题。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这种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 第一是小步子渐进原则。 第二是主动参加原则。 第三是及时反馈原则。五斯金纳的人格理论根据斯金纳的观点,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种方式的组合。斯金纳利用每个人所处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和改变。从而达到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的目的。这一点是斯金纳与其他人格发展的研究者的不同之处。大多数的人格理论只是描述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达到预测的目的,但却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斯金纳从学习的角度研究人格,了解人们如何在环境中学习各种行为,即在环境中哪些行为能得到强化,哪些行为得不到强化,从而形成适应复杂环境的生存技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人不仅接受强化,同时还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积极的选择和改变环境变量,对环境进行自我控制,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特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以后,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是终生不断的,人格之所以不断改变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环境的不断改变,由此可见,斯金纳在环境决定论的道路上走得多么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