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再过三天郭旅长的骑兵就到了,02:拿银子是贪,拿枪是反!
这是黄四郎认为自己可以打赢这场战役的两个底气所在。前者是后招,后者是长久的压制和掌控,无论哪一个都足以让他对自己拥有足够的信心。
而马邦德(张麻子)的反制,恰恰就是从这两个地方出发,马邦德在汤师爷身首异处以后对全城百姓说:“三天内,要让黄四郎人头落地!”
即马邦德同样知道郭旅长的骑兵三天后会到,所以他给自己设定的时间节点也是三天,这里马邦德解决的便是“黄四郎的后招”,而黄四郎底气所在的第二点“掌控”,马邦德是如何打破的?
这里马邦德用的招,便是整部电影的最精华所在,胜算从3成到7成,马邦德都做了什么?
一、鼓人心,给银子
汤师爷身首异处,张麻子小分队来时七人只剩四人,剧情走到此时,明面上的局面马邦德已经处在了严重的下风,但马邦德却偏要在此时回鹅城,斩四郎!
这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因为两个原因,第一:他仍然是明面上拥有委任状的县长,即他的背后拥有的还是当时的国民政府,代表的官方!第二:鹅城百姓早已水深火热,敢怒不敢言!
所以马邦德回到鹅城的第一步便从这两个方面着手,他拉拢着一批姑娘,敲起了大鼓,拉起了横幅,内容如下:
县长要斩黄四郎,谁人不想斩黄郎?
拐卖壮丁贩烟土,杀了五任好县长。
一成白银送你手,九成黄金黄家藏。
邦德发誓三天内,除暴安良祭老汤。
这段檄文写的很好,第一句点名内核,拉拢人心,表明杀黄四郎不仅是县长的个人私欲,更是全城百姓的渴望之事,第二句点名黄四郎过往罪孽,其罪早已可诛!第三句表达杀了黄四郎除了是因为他造下的罪孽以外,更在表达杀了黄四郎可以得到的惊人好处!而最后一句则是鼓舞人心,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必杀四郎!
这段话,在情在理,有利益有人心!但在马邦德看来这样的胜算依旧只有三成!
待得翌日,马邦德发出去的银子被全城百姓收走,马邦德手下的三位兄弟开心的问道:此时杀黄四郎是不是有了十成把握?马邦德摇了摇头,依旧伸出三个手指!
二、银被收,怒在心
黄四郎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的这种糊涂即是过往的横行霸道营造出来的狂妄,也是因为后期全面压制马邦德带给他的盲目自信,所以他在百姓收走银子以后,派出了马匹去回收银子。
而这一招,是马邦德意料之中的招,也是黄四郎真正走向灭亡的开始!
当黄四郎收走银子以后,马邦德说:现在的胜算有六成!三位兄弟不解,说:“银子都被收走了,还有六成?”
马邦德问:“百姓为什么要给黄四郎银子,因为怕,而怕里面有什么?是怒!”
只要把老百姓心中的怒给激发出来,此事便成了,而黄四郎收走了银子,就是不给百姓活路,会在无形中再次加大百姓的怒气。
走到此时,马邦德又打出了第二招!
三、发枪支,加口号
马邦德在黄四郎收走银子以后,派人发枪,在枪支和弹药铺满大街以后,他在原有的檄文中加了一句新的口号,里面这样写道:“满街枪弹在你手,十成白银在碉楼!”
从九成白银在黄家,到十成白银在碉楼,增加的是贫富差距,也是活路的减少和百姓怒气的鼎沸,此时百姓手中再也没有银子,也就没有了活路,既然没有活路,那还不如轰烈烈的干上一场,而反抗需要的武器,便就在百姓的家门口!
这是马邦德打出的倒数第二招!给武器,给怒气发泄的源动力!
此时远处碉楼上的黄四郎说:他们不敢拿枪!因为拿银子是贪,拿枪是反!此时黄四郎出现了重大的判断失误,这一日傍晚,枪支被收!
此时马邦德的胜算来到了七成!怒气已成!
第三日早晨,黄四郎派人收枪,理论上此时城中的百姓即可能交出枪,也可能不交出枪,而马邦德为了增加胜算,他先开了枪,当马邦德的枪声响了以后,没过多久全城的枪声都响了,这里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随从效应,当你听到别人开了枪以后,你便会不由之主的跟着开枪,在马邦德的缜密计划之下,这一次黄四郎没能成功的收走枪。
走到此时,胜算来到八成!但终究还有两成没有打满,这个缺的两成便是怒气之外的底气!
四、给底气,杀替身
前面马邦德做的一切都是在勾起百姓的怒气,但光有怒气是不够的,要知道在马邦德之前黄四郎已经杀了五任县长,即黄四郎足够强势,如果马邦德只是另一个被杀的县长,那此时跟随马邦德造反的人,最后一定会被秋后算账。
所以好死不如赖活!
对于马邦德来说这最后的两成胜算弥补,就在于他计划中的最后一招:“杀替身!”
当把时间倒回到三天前刚开始的那刻,马邦德在第一时间就对兄弟们说:要把花姐和替身一起找回来,找回来的目的便是为了此刻使用!
当马邦德扛着黄四郎的替身回到街道中央,用大刀砍了替身头颅时,黄四郎才惊觉继而惊恐的说道:“我死了!”
是的,在百姓的心中黄四郎死了,死了的黄四郎自然就不再那么可怕,再加上十成白银在碉楼,以及手中拥有的枪支,和背后县长的支持,走到此时已经没有理由不反抗了!至于是否有人知道黄四郎是真死还是假死?聪明的人都会装糊涂,糊涂的人自然也不会在乎真假。
从3成到6成,再到7成和10成,《让子弹飞》中最经典的一幕便在于此!马邦德的鬼才思路,让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