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礼记 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编辑本段
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翻译:贪多而不求甚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翻译:孤寡浅陋,视野不开阔);有的人急于求成,专找捷径(另一种解释: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有的人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心思没有完全相同的.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编辑本段
寓意
长善救失,即救其失,则擅长矣.意思是说教书的人,要善于发现学子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和指导,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因为没有受到益处,反而带着“为善累、让别人去为吧”这样的心
态而多数选择“不为”.殊不知,在出海的渔民因为一个小小的漏洞没有补,人行道上因为没有及时捡起的香蕉皮,都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漆工在给船涂
漆的时候顺手拧紧了一颗螺丝,如果路过的行人顺手捡起那片香蕉皮,那么所有一切的严重后果都不会发生.可是,生命最经不住的就是“如果”这两个字.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增添了一份浮躁,这种浮躁越来越体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它让我们变得更加功利、
更加势利、更加自私,而忘记了个人是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没有谁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更加能显示出这个社会团体的温暖和
温馨来.
随手捡起的一片香蕉皮,可能使过路的老人免于受到摔倒的危险,这是举手之劳,却是一份免于他人受苦的善念.也许某一天你生病了去医院
看病,而主治医生正是这位老人的儿子,正是因为老人的平安健康,这位医生才能更加安心尽心的医治病人.也许这样假设带着功利性的思想,可生活中的因与果谁
又能解释的通呢,“蝴蝶效应”不也正好诠释了这一点么.为“小善”的善念虽不带有回报的思想,可意外的收获喜悦,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幸福吧.
我
们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份子,这个社会是我们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是有义务和责任为家庭尽职尽责和付出的,更何况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一个善举呢.总有
人在说,这个社会没有以前温暖了,到处高楼林立,玻璃砖瓦,人心都仿佛隔着一片墙.可是,“只有人人献出一点爱”,社会才能变成“美好的人间”啊.没有付
出,又谈何得到呢.给老人让个座,擦桌子时顺便把同学的也擦一擦,邻居出门时帮着看看门户,这些都是生活中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却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
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帮助我们身边的人解决了很大的麻烦,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有心,那该是多么的美好啊!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古圣先贤所留下来的文化精髓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弟子规》这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它从“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六方面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其作用和目的是通过他律的约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和行为,从而帮助个人达到成德目的。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感到在现在文明的时代,在高科技、高物质享受的当今社会,学习《弟子规》,就是要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自己就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只要每每行事均按照《弟子规》的要求去做,学业一定会有所成就。
时时处处要把自己置身于XX学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之下。无论是哪所学校都具有特定的制度规范,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弟子规》告诉我们,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在日常点滴中培养细心、耐心、认真、负责,做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的人。认真学习和学生行为准则,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思想意识,遵守学校制度,树立学生形象,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卫生、讲道德形象,做一个基本素质较高、学习效率较强的学生。
时时处处要注意处理好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一所学校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虽然《弟子规》主要阐述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与父母之间伦理关系,很具体的讲述了孩子日常生活中可能与父母发生的关系,发生矛盾之后所应采取的方式方法。作为学校一员,《弟子规》就可以看作是对学生的一种教导,它告诉我们:要尊敬老师,对老师交代的任务要及时完成,如果有什么事,一定要向老师报告请假,回来后要及时销假。和老师发生矛盾冲突,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当面冲撞,这样不利于学习的效率。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带着关爱去处理问题,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处理得融洽。敬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同学之间也要互助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时时处处要学做一名诚实做人、宽容爱人的人。近年来,流传一句名言叫做事先做人。《弟子规》是一本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经典范文。它指出,如果每一个人能了解自己应当如何做人,不但个人的修身会得到进步,行为道德上也会有所进步,在社会上有利于自己前途发展,每个人都可以从《弟子规》中受益。所以,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做人,不会做人,一生也不会有大的成就。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加强个人修养,力戒作到不讲没有根据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如果不小心犯了错误,就要勇敢去承认,并且努力改掉它。懂得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善待他人。要善于学习,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要读好书,不读坏书,进一步开启智慧。另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这些行为规范,在行动中不断提升各种能力。
而作为XX学校的一名学生,我要努力践行良好的品德,在学习工作上要认真学习各种知识技能,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上与优秀同学看齐,品德上向圣贤看齐,在自己学习的工作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砥砺自己的德行,努力成为一个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人。
(一)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
虽有美食嘉肴,不去吃它,则不知它的滋味美得如何;虽有很好的知识学问,不去学习它们,则不知它好在什么地方。因为上面的缘故,学的人深入进去,学了以后才明白自己的不足,教的人在教他人解困的过程中,也会碰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知道自己不足的学子,定能自我反省;明白自身困惑的教者,也一定能自强不息。上面说的就是教育和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道理。
(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您好!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用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译:
学习的人有四种毛病,或者是不足之处,教育别人.传授知识的人一定要知道。主要是人的学习态度,或者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或急于求成,专找捷径;或畏首畏尾,遇难即止。这四种毛病,都在于没有把心思真正用到学习之上,没有正确开发思维。教书的人知道了这些人的心思,才能对症下药,纠正这类毛病。教书的人,就是善于发现并纠正学子的失误之人。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学校组织我们到阶梯教室学习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而学文。由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规矩的作用。
《弟子规》只有一千多字,却在现在这样受欢迎,值得这么多人去刻苦学习;《弟子规》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作者李毓秀生于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是一个小人物,只是一个小秀才,他主要的活动就是教书,但他终生研究《大学》、《中庸》,他创办了一个学校,叫“敦复斋”,当时非常受欢迎,被人们尊称为“李夫子”。因为他经常和孩子接触,所以写成了一部书,叫《训蒙文》,后来又经过贾有仁的修订,才流传至今。
一部并不古老,作者和修订者又不是鼎鼎大名的书,却引起这么大的影响,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主题也是中国的道理,中国的规范,主要就是说明:仁、孝、悌、爱。它三字一句,既押韵,又精湛。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人民群众,如果行为规范好,这个社会就会非常和谐,而要保持社会的和谐,就要学好行为规范,每个人都要从小教育,而《弟子规》中最有概括力的就是这几句话了: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现在的独生儿女的教育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而有一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懂得的感恩父母,这是因为《弟子规》能告诉我们孩子们应该做的事情、懂得事情,告诉我们应该在:言行、习惯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种习惯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我们现在就应该背《弟子规》、学习《弟子规》,每天背四到八句并不是什么难事,到周末在把前几天背的复习一遍,这也就是古人说的: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习《弟子规》吧!我们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一起:学弟子规,做文明人!
望采纳
所谓教师,应当是帮助学生发挥长处纠正学生在学习中的偏差的人。
教师,就是发扬人们的优点,并且补救他们各自缺点的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学习的人有四种缺点,老师必须知道它。人学习的时候,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多,或者缺点在于学得过少,或者缺点在于把学习看得太容易,或者缺点在于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了。
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习的人心理的不同。知道了他们的想法,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补救他们的过失。
当教师的,就是要发展他们的优点而补救他们的过失啊。
《弟子规》教孩子怎样做人郑妍(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海运学院基础组 山东 威海 264200) 一天傍晚海边公园散步,公园路边时常见一些小摊,罢卖小玩艺。这时远远望去,一小男孩在地上打滚,哭闹着,走进一看,原来是看中了一架摇控电动飞机,非缠着妈妈买。男孩妈妈说:“家里各式玩具摆满了一屋子,摇控玩具也不少。”但小男孩听不进去,真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男孩妈妈碍于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就买下了。男孩并不领情,一骨碌爬起来,抱过那飞机,还狠狠地说:“哼!如果不买,今天晚上回去就把家里那些玩具都扔进大海里去!”嗨!这孩子简直成了“小魔王”。这时,这才仔细打量眼前这个小男孩:十一、二岁,虎头虎脑的,眼睛又大又亮,很是可爱,可就是这行为让人厌恶了。与男孩母亲攀谈中,得知道他们是韩国人,来威海五年了,男孩妈妈姓朴,男孩叫金载文,她和丈夫在市里开了一家韩餐馆,生意很是兴隆,正是因为生意太忙,孩子只有交给连汉语都不通的爷爷奶奶。老人一味宠贯孩子,甚至连作业也不能辅导。载文在学校学习成绩极差,上课纪律也很是让老师头痛,打骂同学,还给老师起外号。……可以说这真是个让家长、老师头痛的孩子。听说我也是教师,而且住在一个小区,载文妈妈很是高兴,谈了很多教育孩子的事之后,小朴握着我的手试探着问我:“郑老师,载文每天下午放学早,我餐馆忙,你能不能让他到你家写作业,并教育、辅导一下他……”按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能把孩子的教育推给他人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的优劣(这个优劣不只是学习成绩,重要的是指思想道德水准和为人处世的方式。)体现了父母教育孩子的成败。看着小朴期待的眼神,我心里犹豫了一阵,后一想,这“小魔王”到了我手里,看我怎么教你懂得礼数!其实我也没有太大把握,抱着一种试试的心理说:“好吧,放我这几天看看吧。”小朴高兴地连声道谢。第二天周六,小朴就领着载文来了,一进门载文把鞋一脱,就往我家沙发上一跳,再一躺,如入无人之境。小朴无奈地皱皱眉,给我交待了几句,说:“载文,妈妈走啦!”“哈—拜拜!滚吧!”唉—,这孩子,说话办事太没礼数。我决心要好好教育他。他的品性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扭转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他毕竟是孩子,只要方法合适,我想还是会有所改变的。我心一静想:对这样的孩子不能完全来硬的。我拿出一盒朱古力“载文,尝尝这朱古力好吃吗?”我尽量很慈祥地说话。他毫不犹豫,拿起一块就是一口,狼吞虎咽地吃下了,接着是第二口,边吃边说:“嗯,你家的没我们家的高级!”载文边吃,我却在一旁思考,教育载文要先从“做人”上抓起,学习成绩是第二位的。知道做人的道理,其他东西就好解决多了。所以,懂得怎样做人,是教育孩子的根本!纠正一个人的行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我让载文坐在我家的小椅子上,挺胸、端坐,头不能到处乱晃。告诉他,坐要有坐相,站也要有站相。回答问题要礼貌。我仍尽量和蔼地问:“载文,老师给你吃糖时,你应当对老师说什么呀?”“谢谢老师!”“那你怎么没说呀?”“忘了!“老师递东西给你,应该怎样接?”,“双手接。”咳!这孩子什么都知道,就是不好好做!“嗯,载文,下次别忘了:对他人包括父母,给予自己的帮助,都要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别忘了,好吗?”,“好!”,“接递长辈物件最好是两只手,知道了?”载文没说话,只是重重地点点头。从书柜里取出《弟子规》,其实这是一本很薄的小册子,但我认为这本久远的康熙年代的《弟子规》对我们现代的孩子仍然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虽然书中有些封建社会的印迹。但“孝道、仁爱、诚信、勤奋……”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弟子规》是规范小孩子行为的简而易懂的一本好书。我甚至于感到大人读一读,对照自己的行为,也是受益匪浅的。“载文,我们学习《弟子规》好吗?”“《弟子规》是什么书?”,“《弟子规》是教我们怎样做人,做事的一本书。老师做的也不好,让我们一起学习这本书好吗?”,“好!”载文答应得挺响亮。这对我教育载文树立了信心。第一天,我们学的是“入则孝”,这是《弟子规》的第一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待。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这节课主要对小孩讲要对父母的尊重,当然就社会要有新的理解,因为已是21世纪了,我们又是个民主的国家。家庭也要讲民主。但也还是有个前提,就是孩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有应有的尊重。第一天,我要求载文回去问爸爸妈妈好。爸爸妈妈晚上工作回家,要上前迎接,拿衣服,拿拖鞋,要说:“爸爸妈妈辛苦了!”或说“爸爸妈妈我想你们!”妈妈做好饭,要称赞“真香,真好吃!”或说:“妈妈辛苦了,歇一歇吧!”等等。早上爸爸妈妈上班要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到学校要问“老师早!”我问载文这些能做到吗?载文想了想说:“能!”“难不难做到?”“不难!”“好,载文本来就是个好孩子,我想载文比老师要求得还要好……” 几天下来,载文到我家一进门就问:“老师好!”,我拿拖鞋给他,载文也会说:“谢谢老师,我自己来。”虽然很平常,但对载文来说,已经不简单了。有一天,我嗓子有点哑,载文说:“老师,你歇歇,喝点水吧,我家有“金嗓子喉片”下次给你带来。”啊!载文懂得感恩,懂得关心别人。看到载文的爱心,我真是打心眼里高兴,嗓子也就不觉得疼了。在教载文的同时,我还和载文妈妈及时沟通,对载文的进步要给予赞赏和肯定,并适当满足他的要求,不合理的,要给他讲清道理,坚决不能答应他。小朴刚开始不舍得,我对她说:“你太宠孩子了,实际上是害了他。让孩子怎样做人是母亲最根本要做的东西。”载文的妈妈答应一定配合我。并且告诉我,这几天载文回家的确有改变,爸爸下班还主动给爸爸拿拖鞋,拎包,爸爸把载文狠狠亲了一下,说:“真是好儿子!”载文也很高兴。这是以前没有过的。第二周学第二课“出则悌,”讲的是兄长和睦,尊重哥哥,爱护弟弟。载文这一代多独生子女,虽然韩国人不被计划生育所限,但小朴也不想再要了,她说:“就这么一个都累得要死,不想再生了。”载文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妈妈再生个小弟弟或小妹妹,我就把他(她)掐死!”虽然是句玩笑话,但也透出这一代孩子的“自私、独霸”心态。对家庭和社会都是极其不利的。他们或许没有亲兄妹,但还有表姐弟,没有表姐弟,还有同学,朋友。他们都是社会成员,同样应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才能安定祥和。这节课,我要求载文要做到和老兄妹友好相处,不要说脏话,不文明的话,不要打骂同学,时间长了,同学、老师就会喜欢你了。第三课“谨”是具体到很多行为上。载文听后“哦,老师,太多了,记不住。”我告诉载文:“你只要记住一点,你认为不对的,就不会去做!”所以让孩子明辨是非是很重要的。但就这一点而言,做起来也是很不容易的,大人也是一样。第四课是“信”,讲做人要言而有信。并且告诉他做人要有责任感。这讲得也很具体。当然孩子学得不可能滴水不漏,全做好,教育孩子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慢慢渗透,不断巩固。通过学习,孩子会感到以前很多地方做得不好,会感到羞耻的。第五课“泛爱众”,这一课,我对孩子主要是从“爱心”上讲,人要有爱心、同情人,要善良。这一课我讲了很多故事给载文听,他很愿意听,也很容易接受。让小孩子养些花草、植物和小动物,不但可以从自然获取知识,从中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和爱心。第六课“亲仁”“亲”是亲近,“仁者”是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亲近品德高尚之人,自己也会得到提高。可谓“亲朱者赤,近墨者黑。”对现在的孩子,我们要求他要讲团结,只是看到谁品德高尚,学习优秀,我们就要以他为榜样。道德水准要向高标准的人看齐;吃喝穿戴都与低标准的人比较。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孩子也是会明白的。虽说是“弟子规”我们很多大人也未必做得好。给载文讲《弟子规》我的收益也很大。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实践,载文进步很大,载文妈妈也说载文象变了个人似的。无论在学校对老师,同学,在家里对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非常礼貌,还帮妈妈干许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老师也反映载文进步不小,这学期还被同学推荐当了小组长。载文不但自己进步很大,有时还要纠正家人的规范,给他们讲《弟子规》的一些内容……小朴到我家握着我的手,要求载文继续在我这学习、做作业等,我也答应她:“行,只要载文喜欢这,就让他来吧!”看到载文的进步我也非常高兴,这其实要感谢《弟子规》这本书,做家长、老师的买一本《弟子规》给孩子、学生讲讲吧!载文妈妈说这个周末请我吃韩国料理。其实,看到孩子有这样的进步,比我吃什么都高兴、都幸福
哈哈哈... ...几个月前也有人叫我帮她写这个东东,我不会写,不过你可以查查别人对弟子规的看法,再写自己的想法呗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 “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 “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弟子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弟子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事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还说要孝顺父母,同学还说搞不好猪都跑比我快,所以我们要心存感激,因为「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 希望我不会忘记弟子规,因为「长者先,幼者后」,因为弟子规会敎我们孝顺父母。因为一方面可以帮助别人,我在生活中有做到的事,外婆来到家里,人家会感谢您,另外一方面可以为自己增加福气、孝经和论语可以了解古人的智慧结晶,就像至圣先师孔子老师告诉我们读弟子规:「要时常做善事」,我觉得做善事,文言文,我搬了一张椅子给外婆,并且让外婆先坐椅子,外婆叫我坐下来我才坐,在一年级时同学笑我跑步那麽慢像只猪、友爱兄弟姐妹。
老师说,家人都鼓励我叫我多去练习就好,不要理别人的批评,写了那麽多的书留给后代,他不但常常向人劝善,是一举数得的事,我回家哭著跟家人讲。从那天以后我下课都去练习跑步,之后我发觉我的跑步愈来愈快,从那天起我跑步可以算的上全班前十名,虽然这样我也不会骄傲。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它让我变得懂礼貌,学会礼让;它使我懂得尊敬长辈,关心长辈;它使我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它使我懂得以理服人,不强词夺理……不信,你看……
让座
夏天一个炎热的下午,我和妈妈坐公交车去东塔公园玩。
公交车上,人十分多。我和妈妈好不容易才挤进去找到了两个位置。我庆幸自己运气好。刚坐下没多久,只见一位孕妇阿姨满脸大汗地挺着个大肚子艰难地上了车。忽然我脑子里想到《弟子规》中说:“长者立,幼吾坐,长者坐,命乃坐”。阿姨比我年纪大,又挺着大肚子,肯定十分累。对,我应该让个座。于是,我站起来对阿姨说:“阿姨,这个位置您坐吧!”说着我就坐到了妈妈那边去了。阿姨见我如此客气懂礼貌,连声道谢。她刚想坐下,另一位刚上车的阿姨眼疾腿快,“咯噔”坐了下来,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那抢座位的阿姨一眼,皱了皱眉头,挪开了。我和妈妈见此情景,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请那孕妇阿姨坐下。
我真想不通:连小孩子懂得的道理,有的大人却不懂。像这样的大人们,真应该好好读读《弟子规》了。
关心
原本我对家人的身体总是不知道怎样去关心,自从我读了《弟子规》以后,可不一样了。《弟子规》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这次,奶奶到我家来玩,没想到她老人家感冒了。只见奶奶面色憔悴、无精打采、四肢无力,连吃饭的胃口都没了。
这下我可忙了:端起杯子倒来了一碗开水,学着妈妈平时给我吹凉开水的样子,撅起小嘴吹了几下,感觉不烫了,递给奶奶喝,接着又送药给奶奶吃。晚上,还给奶奶端热水泡脚呢!
第二天,奶奶气色好多了。从这以后,奶奶逢人便夸:“我的孙女可真会关心照顾老人。”
自理
以前,我洗澡时,就把脱下的衣服乱扔,衣服在我房间会满天飞。
有一次,妈妈正在为我找衣服。我脱了衣服、袜子就扔。这一扔,把一双臭袜子扔到了妈妈的头上。还有一次,把换下来的短裤都扔到妈妈脸上了呢!
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知道了“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的道理,我为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从此,我每天都把脱下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的,还养成习惯呢!现在我连书籍也不例外。以前,我看完书后,桌上、地上、床上,到处都乱放,真是杂乱无章!现在我都把书分类整理得井井有条地放在书柜上。到过我房子的人都竖起大拇指夸我的房子整洁呢。
说理
中午,电话铃响了,是妈妈的朋友约吃饭。妈妈说带我一起出去吃饭。我可高兴了。一切准备就绪,当我一蹦一跳地准备下楼时,妈妈叫住了我,说;“换上这件新衣服。”我一个劲地摇头,可妈妈就是不同意。还说今天出去当小客人,总要打扮得漂亮点。妈妈硬要我穿上这新衣服。怎么办?这时我脑子咕噜一转,有了办法。我说:“衣贵洁,勿贵华。”这时妈妈被我逗得哑口无言了。
以前,别人说我是小刺猬,见谁就刺谁,现在大家都说我是有爱心的小猫,见谁就舔谁。大家都夸我懂礼貌多了,懂事多了,自理能力强多了。这一切都归功于《弟子规》。《弟子规》伴我健康成长,它真是我的良师益友。
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弟子规》是古人留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它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
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百善孝为先。星期六晚上,我做完作业后,觉得没事,就想帮劳累了一天的妈妈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事。
我走进屋子里,看到妈妈的毛巾脏了,我连忙拿起它向水池走去。我先打了一盘干净的水,再加上一些开水,照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把毛巾放在水里浸泡几分钟,再在水里倒上一点洗衣粉,用手使劲的搓,水里立即起了许多小泡泡。
我搓了几遍,又用清水洗了几遍,然后才晾在衣架上。我心里非常高兴。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
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
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今后,我一定要将古人的教诲记在心里,拥有“孝、悌、谨、信、爱、仁”这些好品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
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
“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
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 *** 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
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
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
完善自己,感动别人。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
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若你: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
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
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
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
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
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
各位朋友,虽然我们生活在今日的太平盛世,物质文化等生活不断丰富,乐多数的为人父母却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甚感疲惫。
往往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在学习上不求进取,在吃穿上相互攀比,一味追求新的时尚,迷恋与娱乐场所,交些无意之友,在社会上招惹是非。令父母大动肝火,搞得家庭不安等。
我认为多数源于父母整日忙于工作和家庭生活,而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所致。 因此我要将自己读书感悟和见解全盘托出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通过读《弟子规》使我深刻领悟其内涵和重要,此书全面系统地阐述做人、处事、交友、尊老、爱幼等道德行为规范。对当今建设文明和谐社会是百益而无害。
它能胜于法制强行,它能在人的心灵上起到道德言行的约束,它能唤起人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从而能树起人生的正确坐标,远离是非避邪之路。 俗话讲:山有根,水有源,人的品行好坏确实与家庭教育有关。
比如:孔融四岁能让梨、黄香九岁为父暖被窝等。都是圣贤教育的结晶,然而,现代的一些为人父母实在是忽视这方面的圣贤教育,肆意宠爱,娇惯孩子。
出门坐客惟恐孩子吃的少,儿子吃这个吧!要那个吧!逛商场先让孩子挑玩具,逢人先谈自己孩子怎么调皮怎么乖。有的甚至在孩子生日时大摆宴席,收合理。
致使孩子有一种高傲唯我独尊的感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奢侈腐化的种子。在处事交往中总是爱上便宜父母,朝思暮想提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能好好学,可以竭尽全力不惜一切地达到孩子的所求欲望。
而忽视了 正确的圣贤教育遗弃了道德行为地约束,导致有的孩子走出大学校门后还为报答父母多年来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走上违法之路,真是可悲可叹! 为此,我建议做人父母的要重视和培养道孩子的品德素质,从《弟子规》学起。让他们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育,令其 明辨是非,善恶,尊老爱幼。
自己要以身作则,处处为孩子作好表率,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开拓孩子们的道德智慧,为他们传授圣贤教育的典范。 总而言之我认为《弟子规》是圣贤教育的指南,它不但适用于家庭教育,并且还适用于各阶层不同年龄人的学习和效仿。
是正规人生纠正错误的良方。从都应以《弟子规》为准则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
希望所有的为人父母依照《弟子规》教育好下一代,让古圣先贤的智慧在孩子们心中萌芽生根,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使所有的父母都能体会到圣贤教育带给社会与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一书,最使难以忘怀并受到启发的一段是“父母呼 ;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 父母命 ; 须敬听; 父母责 ; 须顺承”。
这段“弟子规”的意思是,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推辞投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辈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让父母生气伤心。看到这里不由得我深感内疚,平时只要爸妈叫我,我都会假装没听见,只管玩我的。妈妈要是让我去做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让爸爸去做,爸爸让我去做事我会说我是你的奴隶吗?每当爸妈教我怎么做人处事时,我会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扔,把它当做耳旁风,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错了事,爸妈说我,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护,把黑板说成白板才肯罢休,有时让爸妈气得哭笑不得。
读了“弟子规”,让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从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绝不犯错,要听爸妈的话,不再让爸妈伤心,做一个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现代生活的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增大,子女教育困难,邻里关系紧张,同事之间互相猜忌。
面对这些问题,每个人总是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摆脱以上烦恼。可是,最后的结果只是顾此失彼,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最近一个偶然机会,拜读了我们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百事孝为先。
一个对父母都不孝顺的人,如果说他能够干成大事业,那也许是一种巧合;一个不懂得礼节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行走,最后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古人云:“至要莫如教子,至乐无如读书”。
当我们在抱怨孩子的同时,要看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有人说,养儿才知父母恩。
看来以身作则不是一句空话,他隐含着很深的涵义,有些内容是不能拿言语来交流的,只能意会。有一对夫妇,下班回家买来一些新鲜水果,妻子为了讨好儿子,把水果全部藏起来,等老人休息后,才偷偷拿出来,并告诉儿子,这些都是给你的,谁都不给。
你说这样的教育方法能使儿子健康成长?现在提倡的是身心健康,光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行,还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后者在很大程度上所起的作用更大;现在的人们总是说占便宜好,都不想吃亏,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可谁又会想到,福祸两相宜。
如果把一件事情里福祸用比例来说,可以说是各占一半,如果先吃苦、先受累,也就是先消祸、先受累,那剩下来的就是甜,就是福了。如果尽是想享福,那剩下来的就是祸,就是累了;这些做人的道理在《弟子规》里都能找到答案。
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更大的欲望,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熟、进步、懂事。“家贫出孝子”,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留下能够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但不能给他留下无法生存的包袱”,还有人这样说:孩子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有何用?孩子没有本事,给他留下财富又有何用?物质财富总会有用尽的一天,常言到:富不过三辈。
能让自己的孩子自食其力才是最大的财富。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自己去吧,“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如果能把这些问题想清楚,对每个任来说也是一种释怀。
寻求人生的归宿,是很多伟人、圣贤的最大愿望。在《弟子规》中,圣贤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的思想道德理念传承给我们,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了,我们这些后者有真正的福报,能够聆听到圣贤的教诲,对我们将是莫大的幸事。
92 浏览 1 回答
326 浏览 3 回答
195 浏览 3 回答
281 浏览 3 回答
208 浏览 2 回答
322 浏览 3 回答
299 浏览 2 回答
124 浏览 4 回答
274 浏览 4 回答
151 浏览 2 回答
118 浏览 4 回答
231 浏览 3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211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