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撒旦的反叛英雄形象 弥尔顿笔下的撒旦首先是位英雄,代表着弥尔顿的革命思想,这是毋庸置疑的。其英雄气魄在于他具有敢于向最高权威抗争的精神:为争取平等和自由,推翻上帝的独裁统治,他领导反叛天使与上帝进行斗争。在诗中是撒旦敢于首先怀疑毫无道理却非让人盲目服从不可的绝对命令,率部反抗,大闹天宫。第一个回合失败了,他不服气,不认输,不气馁,似有远见预谋地创造出排炮来,险些儿搞得天兵天将对阵中措手不及,万分狼狈,连上帝在天国也预言有可能丢掉山头。被打落地狱后,撒旦心里明白,不能力敌,但装腔作势,放不下架子,不愿意失去领导地位,只求破坏上帝的计划,求间接报复。但是他崇尚自由,他让反对者押比叠争辩而去,地狱议会上他也征求大家的意见。历经千辛万苦在新创造的居伊甸乐园中找到人类先祖双亲的是他,利用时机促成全诗主题的展现的也是他。撒旦认为:上帝和天使在智慧上是平等的,只是力量上略胜一筹而已。上帝创造万物并不是出于善良和慈爱,而是为了其自私的目的,是向他所创造的万物索取对他永久的诚意和屈服。撒旦还认为:上帝是天上的暴君,“不应该对大众握有无穷的权柄!”上帝所颁布的禁令是让宇宙的生灵对他绝对的服从,他痛恨那种永远也还不清的奴隶状态。 撒旦是超人,具有勇气、领袖才能和政治家风度。当撒旦向他受惊的同伴强有力的呼喊道:“觉醒吧,奋起吧,不然就永远沉沦”时,他显现出豪迈的领袖风采。 我们说撒旦是英雄,不仅仅在于他敢于反抗,勇于追求自由,还在于他所表现出的不屈精神和乐观态度。在诗的开头,撒旦躺在地狱的火湖中,忍受这烈火的煎熬和沉沦的磨难,但他毫不灰心,不屈不饶的意志不可摧。在著名的一段诗中,撒旦这样表达了他的心声: “打败了又有什么? 并不是一切都玩了!不屈的意志, 复仇的决心,永恒的仇恨, 绝不低头认输的骨气, 都没有被压倒,此外还有什么? 他发火也好,用武也罢,都难以从我身上夺得 胜利的光荣” 从上述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撒旦的那种乐观精神和执着的态度。撒旦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胜利者。 二、撒旦的堕落者形象 对撒旦的堕落过程,英国作家和评论家刘易斯对此评论的很妙: 从英雄到将领,从将领到政客,从政客到密探,从密探到一个无赖,从卧室或浴室的窗口向室内窥视,又到蟾蜍,最后到蛇———这就是撒旦的发展过程。 撒旦虽然是一位天使,但却被赋予人一般的复杂感情和欲望,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性色彩。他能够忍受失败,但看到同伴像被天火烧毁的橡树一般时,他竟泪如泉涌。他虽豪迈,但也有内心悔恨和绝望之时。他恨太阳,因为阳光让他想起了昔日的辉煌。在绝望之时,他也曾喊道:“......最后屈服吧!难道没有留下余地来忏悔,来宽恕。”这一切都反映撒旦具有人性情感的一面。但与此同时,他也利欲熏心,妄图取代上帝,建立自己作威作福的权势。他还骄傲的认为自己是“衡量万量的标准”,是宇宙的中心,从而认为对于他“一切都可容许”。在地狱,他为自己建立了金碧辉煌的万魔殿。当他看到人类始祖仪容俊秀、生活幸福时便心生妒忌,处心积虑的引诱他们犯罪,以此来报复上帝,毁掉他所创造的福境—人类始祖居住的伊甸园,使人类受到上帝的惩罚,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撒旦在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下,一步步走向堕落,以致到了暴虐和放荡的地步。尤其是当他引诱人类始祖的计谋得逞时,便向新世界传播“罪恶”和“死亡”,违抗“自然法规”,致人于死地。他更是妄图做新世界的主宰和人类的统治者。邪恶的情欲致使他良知沦丧,为非作歹。显然,撒旦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具有双重人格的矛盾人物。 三、撒旦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弥尔顿笔下的撒旦虽然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反叛人物,但他也是一位悲剧人物。他的反叛失败以及所遭受的迫害都充分体现这一点。他虽然没有着力表现撒旦的悲剧命运,但他悲惨的结局仍令人十分同情,然而在这中同情之中,人们也会憎恶他由于丧失理性与约束所表现出的狂妄、暴虐和放荡,而且从他的可悲下场中可以认识到缺乏理性的约束、放纵自私欲望所带来的危害。对于诗人着力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在于撒旦的堕落和人的堕落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同样是因为上帝所赋予的自由意志使他们有超越神所赋予的自由范围的选择权;同样是在自由意志下的“自我意识”的作祟,使撒旦和夏娃不能经受住超越自身限制的骄傲的诱惑而违抗神意;同样是自我私欲高过对神的敬畏顺从,撒旦和亚当顺从私欲背弃真神,落入罪恶;同样是在罪恶的诱惑下,撒旦和人一步步地堕落,一步步地经受罪恶带来的更大的痛苦和煎熬,不同之处只是撒旦的诱惑出于自己,而人的诱惑出于撒旦,这也就是人又获得拯救的机会的原因。 诗人借着撒旦堕落的全过程和对撒旦内心和行为的刻画,昭示了什么是真实的“恶”,恶之所以为恶,不在于它追求丑恶,而在于它用变相畸形或残忍邪恶的手段去追求美善,甚至因得不到而破坏美善。撒旦也昭示了罪的后果:撒旦的堕落不仅使他的内心忍受着痛苦的折磨,并且他的罪无可拯救。 其次,也正是因为人与撒旦的这种相似性,使得作者有能力把撒旦这一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撒旦的心理在洞察世事的诗人的意识中,了如指掌、信手拈来。相比之下,上帝的形象就有一定的距离感,从而所塑造出的上帝的形象,正如一些评论者所指出的一样,不及撒旦的形象那般活灵活现,更似一种意识的符号 。原来在诗人心中,伊甸这地上乐园、人间天堂代表弥尔顿的理想世界或人类社会。当革命失败、理想破灭时弥尔顿认为英国人失去了建立理想社会的机会。他痛心 疾首,终于被迫坐下来痛定思痛,总结一生。联系到《失乐园》的成书背景以及诗人的创造意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撒旦这一形象这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史诗《失乐园》的创造过程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同步,主要写于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严重危机既失败后的王朝复辟时期。诗人借助撒旦之口把自己心中的抑郁苦闷,对王朝复辟的无比痛恨以及虽身陷困境但决不屈服仍忠于民主、自由的决心倾吐了出来。纵观全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崇尚理性,视理性为生命。他认为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的“自由意志”才能帮助人们引向幸福和正义的境地:而缺乏理性约束的自由意志只能是人步入歧途。诗人把对革命失败的思考,天才的凝结在撒旦这一形象中。在一定意义上,撒旦这一悲剧性形象正是资产阶级由于丧失理性的约束而走向失败的艺术写照。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撒旦这一形象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他既是一位英雄,又是一位狂妄自大,放荡不羁,惨遭不幸的人物。对于撒旦人格的理解不能简单的以好坏论之,因为他具有典型的双重人格,而且正是这种人格的双重性,使得撒旦的这一形象显得尤为复杂。 另外,撒旦还是弥尔顿关于自由意志和理性原则并重的艺术载体。他通过撒旦这一形象的塑造,似乎在向人们暗示,人要为自由和理想而奋斗,但又不能一味的追求绝对的自由,人得行为必须要受到真理的约束。简而言之,追求自由和坚持理性原创在人们不断地自我完善当中同等重要,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