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网很多现成的,你自己去下载看看。不过参考就好,别全部抄袭。
《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武穴市梅川高中课题组根据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教办〔2006〕28号)精神,根据武穴市教育局文件(武教科函〔2007〕2号)精神,武穴市梅川高中申报《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为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和实施纲要》《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学德育大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等有关精神,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分析原因,讨论方法,探求对策,让学习的学生远离厌学,让厌学生的学告别厌学,让所有的学生喜学、乐学。实现教育的理想——让学生愉悦的学习,实现我校的办学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二、课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在中小学生中,轻微的厌学,偶尔在学习中感到疲倦,难以坚持,甚至产生放弃学习的念头,发生懒惰的行为,但是,等到调整情绪,或者进入课堂气氛后,或经过老师的疏导,又能够重新投入学习之中,这种轻微的厌学现象比较正常,也比较普遍。严重的厌学,是指厌学者长期以来,在读书学习上不能投入,效率低,记忆难,成绩差。严重的厌学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上课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阅读等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不难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虽经教育,但厌学心理难以改变,经常出现说谎、逃学、出走等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全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仅有、初中生仅有,而高中生仅有;学生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认为最有效(指最适合考试)的学习方式则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这表明,从教育到教学都需要来一场大变革。(《中新社》2005年2月18日)社会改革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生活质量提高,但是,生活越来越忙碌,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家长求才心切,学校追求考试质量,学生的主观因素,以致很多学生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放学后大人在看电视或从事其他的休息活动,学生却在拼命的赶作业;在节假日里,其他人能有放松的时间,而不少的学生奔波于各种补课或培训。本该是“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但学生却只拥有“张”,而没有“弛”的时候。压在他们身上的担子过早过多,于是,有些学生本应该乐学却开始了烦学、厌学、拒学、逃学。还有,学校担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职责,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升学的竞争;家长中不乏有优秀家长,严父慈母或严母慈父,但是,在现实中,也有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不切实际,过于高标准;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阳光下最阳光的职业,但是,在现实中,也有个别教师在教育中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尤其不能容纳成绩差的学生。这所有的一切,都让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产生沉重的思想压力,以致心理失衡、素质下降,甚至使部分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性格不合群,自信心缺乏,生活热情不多,破坏欲强,逆反心理产生了。生命本是坚强的,但也是脆弱的,所以,在特别严重的时候,个别学生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学习,报纸的一些报道让人吃惊,让人惋惜,也让人思考。学生,年轻本应与活泼相伴,兴趣本应与乐学相随,生活质量本应与时俱进,科技本应给学生带来便利,但是,在现实中,学生为什么在喊苦、喊累,子女与家长想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越来越少,沟通为什么越来越难。学生应该有如何的生活、学习环境,学生应该有如何的学习和娱乐生活。学生的厌学现象越来越严峻,厌学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有关人士的关注。我们是教师,我们是工作在教育一线上的教育工作者,因此,学生厌学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要对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厌学或者快要厌学的时候,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快乐的天空,让他们愉悦地学习。针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种种现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学生厌学的心理对策,有助于丰富思想教育的内涵,促进思想教育的活化,提高思想教育的效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中简单化的模式和狭隘化的格局,从而使厌学学生重塑健康的人格,使他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起来,走上喜学、乐学的正常轨道,让积极主动的心理情绪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和谐地发展起来。我校是一所农村高中,在校生有3000多人,生源质量普遍偏低,学习基础普遍偏差,学生厌学现象,相比于重点高中,可能更加严重。基于社会大背景和我校实际,我们申报了《中小学生厌学心理研究》课题。意图通过调查、观察,找出学校中的厌学学生,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并思考矫正的思路,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实现学校宗旨——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三、理论依据1、教育学理论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荀子、王充等,就教学包括学习心理方面,有不少精辟的阐述,他们强调后天学习重要性,他们强调教学方法,他们也强调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等到思考到(实在)思考不明的时候,就不去启发;不等到想说又不会说的时候,就不去引发;举出一个方面不能类推,那么,就不去教(新的东西)。《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知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思是:学,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然后知道自己的困惑。知不足,然后就能反回来要求自己;知困,然后知道自己不倦地钻研。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礼记·学记》又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安闲而效果双倍,又从而归功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而效果只有工夫的一半,又从而埋怨老师。这些早期教育家的思想和实践活动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古罗马教育理论家昆体良()非常重视家庭、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在学校里,紧张的智力活动与松弛的游戏活动应交替进行,对自卑、脆弱、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教师应多加鼓励,不可以体罚学生,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健康。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torino)主张,应该创造幽雅的校园环境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创办的宫廷学校取名为“快乐之家”,校园坐落在郊外湖滨,四季花香,绿草如茵,在学校里,学生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师的教学手段生动有效,教育目标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提出要让学生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育者要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或中心,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要走向多样化。这样,学生才能做到喜学、乐学。2、心理学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在生活、学习中谁都会碰上不顺心的事,谁都会产生厌烦恼怒、悲怨焦虑、惊慌恐惧等消极情绪,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但人更是有理智的,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用理智驾驭情感,而不做情感的俘虏。因此,教育者调整被教育者的情绪,对于提高被教育者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很有帮助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教师教学生主动地学习”。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人格感染,爱心传递,契机运用,心灵相融,发现潜能,凝聚集体,师生沟通等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习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可以运用一定的规则、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既“会学”,又“善学”,才能使学习活动高效而顺利地进行。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使学生避免产生厌学的心理。四、具体意义1、适应发展的需要毋庸置疑,教育先后经历了由重视高等教育到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重视基础教育,与重视高等教育,一个显著的不同点,就是高等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精英教育,而基础教育是一种公民教育,基础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面向全体的基础教育必然要考虑到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基础教育中,如何提高厌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喜爱之情,对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像我校一样的普通高中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学情研究的需要从我校实际情况看,我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录取时绝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在全市中居于1000名以后(市一中录取全市前1000多名学生),很多学生基础低,成绩差,学习习惯不很好。学生有了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果再加上外在环境的稍有不顺,如对家长在某事上没有满足他,老师在某句话上没有顾忌他的情绪,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冲突,等等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厌学情绪。我们学校的学生在主体上是基础差的学生,落后的生源素质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不但使教师在教学上感到十分棘手,学生也因对所学知识倍感困难,而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与兴趣,我们申报“厌学心理研究”这样的课题,就是考虑到学校的这种最实际的情况。3、师资培训的需要学生厌学心理研究有利于教师积极学习教育理论,并将其所学习的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实施素质教育,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的转变,从而使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加快新课改的进程,全面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五、存在问题1、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对现实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认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有的把厌学现象看作中小学生的普遍问题,甚至有的认为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存在厌学心理,把厌学者当作一种“症疾”来看,认为不能或难以恢复正常;有的不重视厌学心理研究,认为厌学心理只是极其个别学生的问题,不必要拔高而“治”。在厌学问题上,扩大化与不重视均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事实上,厌学问题与其他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是可以慢慢恢复正常的,厌学心理乃至其他心理疾病并不可怕,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歧视、耻笑他们,也许我们曾是他们中的一员,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思考如何维护心理健康。2、忽视教师的心理培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和矫正,忽视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培训,特别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素养,并且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据统计,美国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有6%至8%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3、缺乏融合教学的实践重视理论的探讨,重视形式的设置,缺乏实际的渗透,缺乏教学的实践。厌学心理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写几篇论文,不是统计几个数据,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知识,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将预防或矫正厌学心理的任务有机融入学生思想工作和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厌学心理研究真正起到任用,让研究服务于教学实践。六、基本目标1、通过对学生厌学心理与行为特点的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学校教学内容的最佳融会处,寻找学生情绪兴趣与奋斗目标之间的最佳契合点,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的和谐发展”。2、大力进行学校的教学研究,摸索一套与现代教育理念、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3、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与教育方法,分析家庭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为建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提供有益的借鉴。5、努力提高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主动性,提高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水平,以科研促教研,推进教学态度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七、实施原则1、系统性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错综复杂的现象,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4、综合性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对厌学者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在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8、主体性在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9、乐学性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八、相关内容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1、调查的主要内容(1)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2)农村中学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的关系?(4)中小学的教学现状怎样?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如何?存在那些主要问题?(5)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对家庭和社会有何贡献?(6)社会真正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2、实验的主要内容(1)课堂实验教学结合学生实际,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多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a.过程突出主体的参与性。b.形式有趣味性和新颖性。c.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2)课后实验改变以往的留作业方式。假日尽量选择须应用课堂知识解决的生活实际问题的专题,让学生进行实践研究,感受知识的内在美。a.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b.写出实验报告。c.总结出所用的课堂知识。(3)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入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体会知识的价值。a.选择调查专题。b.进行调查研究。c.写出调查报告或体会。3、总结分析对一年半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又解决了因教学脱离学生认知实际导致学生厌学的问题。九、主要方法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2、观察法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4、资料文献法: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5、经验总结法: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十、重点难点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调查普通高中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探索高中学生常见的厌学问题及其成因。本课题研究的难点是构建中学生厌学心理预防与矫正的模式与操作方法。
学生厌学的原因:没有目标,自己盲目的去学习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去学习;没有动力,觉得学习没用,自己以后的生活与学习没有关系。对策:首先可以先从自己擅长的学科入手,慢慢的培养学习的自信,找到学习的乐趣,然后转移到其它学科避免偏科,也可以与老师家长朋友谈心,寻求帮助。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分析论文
1概念界定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从而感到厌恶、反感甚至痛苦的心理现象。是学习主体在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对所接受知识的排斥,由此引起的学习行为上的懒惰表现[3]。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4]。
2成因阐析
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君主专制与封建宗法制度下的文化产物。农耕为主,以农业为生存根基,浓厚的重农思想下,国民性主要表现为保守与排外、勤俭与忍耐、无知与自傲、偏好稳定与安逸;以伦理佐政治,以人治国,君主专制与宗教制度高度结合的体制下,民族性格主要表现为中庸忍让、内敛、不张扬、好静不好动,薄肢体而重精神。中国古代体育形式大多不倡竞争,注重修身养性,形成了自娱性强的体育文化形态且影响至今,同时,一种对于体育活动价值的漠视态度也相伴而生。传统文化心态反映在体育上,就是追求娱乐,不求胜负;注重养生,不去冒险。
社会现状
民族性格映射到具体操作层面,表现为“重德轻体、重文轻武”。“重德轻体、重文轻武”是中国历史上突出的社会观念,这一观念经过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有意强化,已成为人们行为与价值取向的依据和准则[5]。“重德轻体”重视勤礼废力,通过穷理主敬读书反省提升内心修养,“重文轻武”导致人们在思想上形成对体育的轻视与排斥。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脑力劳动在生产力发展上的作用愈来愈大,半自动及智能化机器的大量使用,物质生产极大富裕,众多消闲娱乐手段,运动不足成为人类通病。体育是谋生有余的产物,对照体育各领域,不难发现,学校体育和职团体育是社会机制首先关注且持续扶助的公益文化事业,是整个社会在维持温饱的同时尚有余力去发展的领域。二者都是社会余暇的产物,而社区体育则是人们将自己从繁重的生存劳作中解放出来有个人余暇时的产物。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关注扶助、余暇解放受时空所限,自古至今,体育运动始终无法得到广泛支持与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体育产业是发展现代体育文化的基础,当前社会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的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贫瘠带来体育精神上的荒芜,体育行为上的盲目、缺失。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的双重作用,非行政助力,“余暇化”的体育易“边缘化”,并不像在西方那样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教学困局
当前,中职教育在观念、模式、内容、编制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职教教学理论是专业教学理论而非学科教学理论已是共识。受学科本位影响,现有的中职课程教学仍显孤立分散,滞后的专业教学标准未能及时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教材体系,造成“重技能轻身体、重技术轻基础”一边倒现象突出,未能在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间取得平衡。具体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上,尽管国家在所制定的《纲要》或《课程标准》中对如何给新的课程定性,包括对课程和任务描述,都增加了健康教育的内涵,但由于未对接专业对新课程的教育模式认真研究,使得新课程有名无实,尤其在具体操作层面,学生生源基础相差悬殊,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因繁就简,无法摆脱原体育课教学的基本框架。
主客矛盾
比照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主体,不难发现:生理上,中职学生身体心态还处在发展与完善的阶段,身体发展有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与不稳定性,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协调能力呈暂时性下降的特点,存在动作迟缓的现象等等[6]。心理上,中职学生在这一阶段呈不稳定特点,在意志力上表现为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课堂上则表现为有较差的疲劳耐受力[7]。受社会就业等观念影响,学生认为体育学习与就业无关,导致对体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反观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参与客体,容易得出:受传统体育术科教学方法影响,体育教师不自觉套用科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严格,教师讲解多而学生练习少,要求动作准确性,忽略学生活动这一大块内容。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技术动作的原理根本不能接受[8]。但如认知性知识的学悟进阶一样,操作性知识的学练也要进化,粗框泛化到精细分化再到熟练自动化,正是这一过程的精要概述,不强调技术的规范完整并不等于弱化技术传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应守住此要义。
3模式建构
指导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相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而言,从中职2000年版《大纲》、2009年版《纲要》名称的.更迭不难发现,教育部门已意识到《大纲》在中职当前具体课程的操作实施中,统的过死,刚性规定较多,忽视学生主体等弊端,在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暂用《纲要》过渡,最终走向以专业设置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标准。
课程中职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就是要选择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使其在一般和特殊两个层面都为满足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提供最大化的教育帮助。一般,指其作为中职基础课,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作用;特殊,指其为专业学习和技能养成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发展诉求,促进可持续学习。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按综合模式开发。课程设置上,不过于强调学科本身的固有体系与逻辑顺序,转学科类课程为“体验健康的身体活动与精神”的体验类课程,转“为科学服务”为“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类课程;课程设计上,围绕岗位专业能力需求,提炼该课程在培育发展该岗位专业能力上独有的内容、方法与手段;课程内容上,不过于强调技术的规范性与完整性,针对不同专业未来职业对学生体育素养的特殊诉求,结合学生自身体验到的生活经验,把健康教育的某些内容具体体现在体育学科的教学之中;课程实施上,在改造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保留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程序与步骤,忠实适应并创新,使“课程实施”向民主、开放的方向发展;课程评价上,将定量化知识技能评价与定性化显性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及行业企业评价相结合[9]。按照中职专业目录[10]划分,结合学生未来将要从事职业的特点及职业对体能的特殊需求,依据各专业岗位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坐、站、走、跑、跳、攀、爬等)、操作动作(速度、精度、幅度、结构等)、操作活动的性质(静力性、动力性)等方面[11],重点选择能提高职业体能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已是当前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主流趋向。以各专业操作活动性质为标准,将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司法服务、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医药卫生、休闲保健等专业归于静态固资类专业;将旅游服务、学前教育、文化艺术(表演类)、农林牧渔、资源环境、能源化工、水木水利、加工制造、轻纺食品、交通运输等专业归于流动变姿类专业。静态固资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静力性运动,对肢体力量耐力要求较高,长时伏案或站立较易引发慢性骨骼肌肉劳损;流动变姿类专业的岗位工作多属动力性运动,对速度耐力、绝对力量要求较高,劳动强度大,肢体局部易肌肉僵化。对静态固资类专业学生,强化颈、肩、腰、腹的相对力量和静力性耐力、协调灵敏性;对流动变姿类专业,则着重强化其上下肢绝对力量和综合体能。具体操作实施上,体育教师应以现有《纲要》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核心体能需求,在必选基础模块部分筛选项目内容并区分各专业考核标准,将选项拓展模块A中针对学生兴趣特长和身体状况所开设的内容,主动导向拓展模块B中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上。以期实现健身娱乐、养生保健向生涯发展的转变。
教学目前中职体育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按固定的课表、人数和大致相仿的年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为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过程,在硬件设施欠缺情况下的权宜之计。这种力求统一同步的教学组织形式,极大束缚了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具有的动态教育特征,应根据活动类课程的基本特征和适用标准、不同教学内容与阶段的适用范围,选择有利于加强师生合作,学生间多向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方法。将“分科选项制”与“集中分散制”这两种突出动态教学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既考虑了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与体力存在差异的基本特征,又结合了职业生涯发展对体育素养的特殊需求。以专业部各年级为单位,根据不同岗位职业特点对体育素养的诉求,在选择适于发展该岗位特殊体能素质的项目的基础上,层级递进,展开年级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便是对以上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一种有益尝试。而针对选项集中教学与分散练习逐级进阶的动态性特征,在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教材内容的不同,对于高技能组合性项目的教学,宜在“提示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向“合作型同步学习”教学模式转化,即转“讲解——示范——练习”为“探讨——讲评——提高”;对于集中配合、同伴间协作或对抗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合作型分组学习”教学模式,即“合理分组——小组活动——评价(比赛)”;对于游戏娱乐性项目的教学,宜采用“陶冶型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参与活动——情感体验”[12]。当然,模式只是手段,为实现目标,以上根据项目特征分类的教学模式,在具体使用中,可相互借鉴综合使用。以发展思维能力的“直观感知”教学法(演示观摩)、“语言表达”教学法(讲授谈话讨论),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际训练”教学法(练习实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随着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转换,对重“教法”轻“学法”的转变,以提高学生探索、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信息化”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被提出并广泛使用。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如把方法视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那么为实现课程目标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就是决定方法个性特征的基础。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决定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做精讲多练、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灌输、多合作少命令、多探索少填鸭式的处理。
评价基于中职教育与普教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的中职体育教学评价也循普教做法,只注重生物效应而忽视其他,以评促教,使得教育导向有失偏颇。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除应定量评价考核《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水平,以及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情况外,对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及提高职业素养的进行考核,应更多采取定性和发展性评价,着重考量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以能否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水平为前提,不片面追求课堂形式规范化,重视教学实施和创新的有效性;《纲要》中规定《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在考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标准》中的评价指标只涉及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和运动能力,却未列一般健康状况的指标,应教会学生对与职业病相关的各项健康指标简单的检查与评价;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职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除应有学校、教师、学生外,更应加入职业岗位、行业单位的评价。
4结语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厌学”成因是多重的,既往研究多从客观学生差异、场地设施单一、主观教改滞后、学科本位第一等方面着手,较少探究厌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及教学观念等原因,本文尝试从上述三方入手,深入揭示中职生厌学体育本质,从矛盾主体出发,归纳总结出以专业特征、岗位需求为基点的中职体育与健康综合课程模式的主体构架。为更好发挥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融入专业教学要素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提供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陈玲.中职学校学生厌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煤炭工业学校为例[D].西北师范大学,2005(7).
[4]崔永华.厌学[EB/OL]..
[5]杨正云.对重文轻武社会观念的讨论——从体育视角出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29(2):76~78.
[6]韩金磊,康冬宁.浅谈体育教学中体育兴趣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78~80.
[7]施惠娟.中职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策略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6):44~45.
[8]陈风明.浅析中职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厌学现象及对策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6(2):14~15.
[9][12]郑厚成.体育与健康教学参考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的通知[Z].
[11]郑晓钟.中职体育教学不同专业因需施教的探索[J].体育教学,2014(4):31~32.
151 浏览 4 回答
186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309 浏览 7 回答
268 浏览 6 回答
138 浏览 4 回答
236 浏览 2 回答
352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3 回答
344 浏览 4 回答
120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8 回答
244 浏览 3 回答
151 浏览 5 回答
173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