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中国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拥有上下悠悠五千年的3表达内容和诗歌理念3.1历史。西方尤其是西欧国家地处地中海沿岸,海洋性气候和狭小的生存环境使得人们以海洋生活为主,也随之产生了海洋性文化和西方人直露的性格;而中国素来以儒家的内敛和道家的理性为自身的行为基准。基于文化背景与政教伦理的不同,中西爱情诗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由于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中国自古典诗歌以来在形式、内容等方面较之于西方诗歌差异很大。中国诗歌表达方式委婉微妙,往往造托物言志、旁敲侧击之势。在爱情表达方面,无论男女,都相对温婉含蓄。而西方文明的直露性和海洋的包容性,在诗歌上具体表现为情感的炽热和奔放。尤其是16世纪文艺复兴在欧洲兴起以后,西方世界倡导自由和平等,追求个性解放,体现在爱情诗歌中是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向往。文化的差异造成中西爱情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在表达爱情方面有诸多差异,中国自古典诗歌历来表达感情温婉微妙,而西方由于文化的原因素来表达爱情热烈奔放,形成不小的反差.由于中国在封建社会中的男女结合由父母之命、媒妁之盲决定。妇女遵照三纲五常,造成男女是先结婚后恋爱,于是诗歌中的男性主体对女性主体的热爱往往是在结婚之后。而西方的封建社会里,西方诗歌恰恰没有多少道德的约束与伦理牵挂,男性对女性的爱慕来得真挚热烈且通常在结婚之前,也不排除骑士制度之后许多骑士埘上层社会贵妇的爱慕。主要因为中西方男性主体爱慕的女性分别在婚前和婚后,所以诗中的女性主体形象往往有异.3.2表达感情有异西方爱情诗歌中表现炙热欢快的爱情居多,莎士比亚、罗曼罗兰,茨威格的爱情诗歌中都有着对美好爱情的颂扬,而中国爱情诗歌却以惜别、悼亡居多。如女诗人李清照在其诗句中大量表达对亡夫赵明诚的思念和追悼,苏轼在《江城子》中以极伤感的措辞表达对亡妻的追思。或如诸多男诗人借女性之口表达女性对丈夫的想念,不同的理念造成了中西爱情诗歌中表达感情的方式和内容不同,正如朱光潜在《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中认为“西方诗人要在恋爱中实现人生,中国诗人往往只求在恋爱诗中消遣人生”.可见,中国爱情诗歌自古典诗歌起就相对内敛含蓄,西方爱情诗歌热情奔放。西方经济较为发达,人们对待事务的看法和思想较为前卫,对待爱情的表达更加热烈,而由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的思想也随之渐渐开放,在现代爱情诗歌中也有许多对美好爱情的大胆讴歌,为人称道。然而总体而言,中国较之西方国家仍然是一个较为保守的东方国家,爱情诗歌不乏绝句佳段却仍然相对温婉,也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大国的一个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