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_static/assets/images/user_logo/0b4314488fff345d72ddbea0ed142d832f77ca71.jpg)
古代文献对商周时期敬老的记述比较具体,这一时期养老敬老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养”老,反映了在当时生产水平低、生活之物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没有生产能力的老年人供养起来的习俗,这也是中国古代形成孝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养儿防老。另外,当时文化的传播传承手段比较落后,老人因为有生产生活经验,人们视之为宝、为活的典籍,为了把生产生活经验传给后人.所以就把老人供养起来,由老人口传。古代还有把老人养在学校的记载。这也是古代养老敬老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近代史杂志社
古代社会把封建理法用于治理国家,长幼尊卑有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三纲五常就明确规定,父为子纲,对子女来说,进行孝道教化,这样自然要敬老。
有看这里,网上资料,希望有所帮助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孙景坛内容摘要: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 以后,思想上主要采用的是儒家的“孝治”, 两汉都号称“以孝治天下”。汉代从刘邦起就“重孝”,后来“孝”是汉初的辅助治国思想: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文帝“置《孝经》博士”。汉代“以孝治天下”是武帝确立的,武帝在“孝治”上的重大举措有二:一是确立了用人上的“举孝廉”,另一是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后来,汉代统治者不断完善了有关“孝治”的立法。汉代“孝治”的原因,主要是由当时的同姓王分封制、小农经济和“黄老之治”走向失败,以及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决定的。汉代“崇尚儒学”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七经》中最重要的又是《孝经》。《孝经》是汉代的必读经,从中央到地方都要置“《孝经》师”,用人以《孝经》取士,《孝经》还是社会教化的工具。关键词:《五经》 《七经》 《孝经》 孝悌 举孝廉 推恩令 以孝治天下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49 回复此发言--------------------------------------------------------------------------------2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瞥汉代“以孝治天下”,原则上是自武帝始。因为汉代初期思想上主要以“黄老”治国,自武帝六年,“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1],才主要以儒家思想治国。也就是说,只有从武帝尊儒后,“孝治”才能在汉代治国的主导思想中占一席之地。武帝在“以孝治天下”上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将“孝治”具体化为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二是用“孝治”解决了汉初自刘邦以来一直困扰汉统治者的政体问题。关于“举孝廉”:理论界都以《汉书·武帝纪》的“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为据,认为首次出现于武帝七年五月。其实,这里的“孝廉”虽连用,但仍“举孝”是“举孝”,“举廉”是“举廉”,即“举孝一人、廉一人”。这只是对文帝时的“举孝悌、力田、三老、廉吏”等政策的延续与发展。《汉书·文帝纪》载,文帝十二年,诏曰:“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三老,众民之师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万家之县,云无应令,岂实人情?是吏举贤之道未备也。”武帝只不过是仅举了“孝”和“廉”而已。武帝真正“举孝廉”,据《汉书·武帝纪》载,是元朔六年冬十一月,武帝下诏说:“公卿大夫,所使总方略,壹统类,广教化,美风俗也。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朕夙兴夜寐,嘉与宇内之士臻于斯路。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雍于上闻也。二千石官长纪纲人伦,将何以佐朕烛幽隐,劝元元,厉蒸庶,崇乡党之训哉?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其与中二千石、礼官、博士议不举者罪。”有关部门在讨论后回奏说:“古者,诸候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不贡士,壹则黜爵,再则黜地,三而黜,爵、地毕矣。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退,此所以劝善黜恶也。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武帝正式批示“奏可”。这里的“举孝廉”才是个专有名词,即后来真正意义上的“举孝廉”—— “孝廉”是同一个人,不是分开的。“举孝廉”在选举时,主要考察的是“孝”,也不是“廉”,即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被举为“孝廉”。这里,“孝”必须是真实的,“廉”可以是潜在的,一个人只要“孝”就可能“廉”。“孝廉”在被选举前不是官,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当官。“举孝廉”此时被正式确定为用人制度。关于政体问题:刘邦在建汉之初,由于异姓王的反叛,借鉴了西周初期“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经验,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2],大封同姓王,建立了一个同姓王分封制的政治体制。血浓于水,同姓王分封制使汉政权得到了巩固,国家也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同姓王分封制仍有个弊端,就是封国过大的问题,各封国几乎都有能力与中央朝廷对抗。文帝时,贾谊提出“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3];景帝时;晁错主张“削藩”,都是试图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晁错的“削藩”激起“吴楚七国之乱”。武帝时,这一问题的解决更带迫切性。武帝十六年,主父偃上书建议:“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4]主父偃的这一上书,又叫“推恩议奏”。武帝一看,既符合“孝治”的原则,又对各封国有实质性的削弱,于是就“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5]这一诏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推恩令”。《汉书·武帝纪》载: 武帝的“推恩令”最先获得了梁王、城阳王的响应,他们上书朝廷:愿分邑于子弟。武帝下诏表示赞同:“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书·景十三王传》中说得更清楚: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推恩令”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解决了汉初分封制向郡县制的平稳过渡,也解决了中国古代自先秦以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矛盾。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3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此外,武帝还多次下诏“表彰孝”和关爱老人。如《汉书·武帝纪》载:元狩元年,诏曰“朕嘉孝弟、力田,哀夫老眊、孤、寡、鳏、独或匮于衣食,甚怜愍焉。其遣谒者巡行天下,存问致赐。曰:‘皇帝使谒者赐县三老、孝者帛,人五匹;乡三老、弟者、力田帛,人三匹;年九十以上及鳏、寡、孤、独帛,人二匹,絮三斤;八十以上米,人三石’”;元狩六年又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等。自武帝以后,汉统治者基本上承袭了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第一,在用人制度上坚持“举孝廉”。如《后汉书·荀爽传》说:“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孝”,就会被举为“孝廉”,并可当官。“举孝廉”是两汉士子进身的第一个台阶,而且是岁举,所以从这里出来的人才最多。只要翻翻《两汉书》,“孝廉”随处可见,直到汉代末期,曹操、李密等还都是“孝廉”出身。不过,此时的“举孝廉”已严重掺假,如当时的童谣讽刺说“举孝廉,父别居”[6]。第二,坚持同姓王分封制。汉代与秦代在体制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汉代在体制上实行双轨制,即分封制与郡县制相结合。这里的分封制,主要是分封同姓王,异姓功臣一般只能封侯,而且后来封地都不大,不能形成国中之国。这是因袭武帝“推恩令”的结果。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汉武帝以后汉代的政治体制与秦一样,都是郡县制,不妥。秦是完全“废分封、行郡县,子弟为匹夫”,怎么能与汉代相比?汉代在体制上一直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坚持“以孝治天下”不动摇。第三,不断完善有关“孝亲”问题的立法。如《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诏曰:“导民以孝,则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为了使百姓能“尽孝”,免除“有大父母、父母丧者”的徭役;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又解决了子孙“尽孝”与长辈“犯法”的矛盾。第四,由“孝亲”推及“敬老”,并将“敬老”也法制化。如《武威汉简》载:宣帝时曾“制诏丞相御史:‘高皇帝以来至本(始)二年,朕甚哀老小,年高受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有敢妄骂詈欧之者比逆不道。得出入官府、郎第,行驰道旁道。......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这是汉代关于“敬老”问题的立法。该汉简还有一因欺侮老人被重罚的案例:“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英+页)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由此,可见汉代“以孝治天下”之一斑。汉代“以孝治天下”的原因汉代“以孝治天下”,主要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和统治者的成功治国经验等决定的。汉初的政治状况:如前所述,刘邦“刑白马盟誓”所建立的同姓王分封制,虽然巩固了汉政权,但尾大不掉,一些同姓王不服朝廷统治,甚至谋反,这对汉政权的触动非常大。如何对待同姓王分封制,以晁错为代表的观点认为,一定要依法打击,并予取缔。就是说,同姓王分封制是祸根。另一种以贾谊为代表的观点与晁错很接近,要么“废分封”,要么“众分封”,但都要采用强制手段来解决。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刘邦当年“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初衷。事实上,汉初同姓王分封制的弊端只在于封国过大,不在于同姓王分封制本身。相反,同姓王分封制的长处十分明显:天下一家,异姓休想谋逆。而且,秦始皇当年不封子弟,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呼,天下响应,秦无“藩”可屏,迅即灭亡,是前车之鉴。汉若想使同姓王分封制既能继续发挥“封建亲戚,以藩屏汉”的积极作用,又能和平地解决封国过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孝”对其笼络和感召。因为“孝”是血缘纽带中凝聚力最强的范畴,大家同祖同宗,“孝”是理所当然,无论是向中央朝廷“尽孝”,还是“以孝推恩分邑于子弟”,大家都心服口服。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4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初的经济状况:经济基础是小家经济。小农经济在思想上的根本要求是以伦理道德范畴做治国思想。汉初的“黄老之治”虽对其有一定关爱,但“黄老”本质上是一种法治精神,对小家经济保护不利。如《史记·平准书》说:“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和促进小农经济健康发展,客观上就要求以儒家的“仁、孝” 思想治国。为什么汉代后来“以孝治天下”,没有“以仁治天下”呢?主要是由汉代小农经济的状况和“仁、孝”自身的特质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直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尽管在西周后期“厉始革典”时就已暂露头角,但真正在整个中国形成气候却是秦汉时期,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才标志其作为一个有生气的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所以,汉代的小农经济仍属小农经济的早期。“仁、孝”作为治国思想虽都源于伦理道德,但二者是有分别的,这种分别来自伦理道德本身。我们今天都认为伦理道德是一个词,没什么区别。其实,在人类初期,伦理是伦理,道德是道德,二者的内涵不一样。伦理专指人们的血亲关系,道德则既包含人们的血亲关系,也包含了非血亲关系。人类最初的社会共同体是血缘家庭,所以伦理关系是人类的初始关系,随着血缘家庭的解体,至少在出现外婚制如“普那路亚”家庭时,才会产生道德。因此,相对“仁”来说,“孝”的范畴更古老。“孝”原是个纯伦理概念,产生于道德出现之前,“仁”则是在道德出现之后的产物。既然汉代仍处小农经济的早期,整个社会还不十分发达,“以孝治天下”比“以仁治天下”,更适合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汉初的思想状况:思想上虽主要以“黄老”治国,但不搞思想专制,允许百家复兴和并存。如惠帝时即下诏“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律”[7];吕后时又重申:“前日孝惠皇帝言欲除三族罪、妖言令,议未决而崩。今除之”[8];文帝时,为了“广游学”,增设《孟子》和《孝经》等博士[9],还专门派人到伏生处抢救《尚书》[10];至少在景帝时,已设《诗》、《春秋》博士,当时的辕固生就是《诗》博士、胡毋生和董仲舒都是《春秋》博士[11];武帝初期,又“置《五经》博士”[12]。汉初统治者对治国思想的探索始终是积极的,在“黄老之治”出现弊端后,文帝曾支持过贾谊“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景帝支持过晁错“削藩”,武帝支持过王臧、赵绾“立明堂以朝诸侯”,但由于怕惹起众怒,这些改革都未进行下去。特别是,晁错“削藩”的失败,连同他所崇尚的“申、商”理论也于武帝元年被罢。[13]汉代统治者经过一番痛苦的摸索,终于在武帝初期发现“孝治”可行,武帝也正是用“以孝治天下”解决了当时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汉代是怎样发现“孝治”可行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来自刘汉政权对汉初“孝治”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早在“黄老之治”时,“孝”就是汉代统治者治国的辅助思想。刘邦在建汉之初,曾倡导尊崇“三老”、上其父为“太上皇”[14];惠帝“令郡诸侯王立高庙”,“举民孝悌、力田者复其身”,即首次表彰“孝悌、力田者”[15];吕后“初置孝悌、力田二千石者一人”,即“举孝悌、力田者授官”[16];文帝置《孝经》博士,除继续举“孝悌、力田” 授官外,还“遣谒者劳赐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问民所不便安,而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17]。尤其是十三年,缇萦上书救父,文帝为其“孝”所感动,还下过《除肉刑诏》[18];武帝一继位,亦下诏说:“古之立孝,乡里以齿,朝廷以爵,扶世导民,莫善于德。然即于乡里先耆艾,奉高年,古之道也。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朕甚哀之。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为复子若孙,令得身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19]即要求严格执行“受鬻法”,使“孝子顺孙得师帅妻妾遂其供养之事”。只有景帝时期对“孝”重视不够,中央朝廷与各同姓王的关系也最紧张,后期终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平叛后,武帝三年,中山王刘胜等来朝。武帝置酒,刘胜一听到音乐响起便哭了,向武帝诤谏道:“臣闻社鼷不灌,屋鼠不熏。何则?所托者然也。臣虽薄也,得蒙肺附;位虽卑也,得为东籓,属又称兄。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群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斯伯奇所以流离,比干所以横分也。《诗》云“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唯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臣之谓也。”并“具以吏所侵闻。于是上乃厚诸侯之礼,省有司所奏诸侯事,加亲亲之恩焉。”[20]后来,武帝“以孝治天下”的决策当与此有关。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5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孝经》在汉代治国中的地位理论界主导观点一直认为,汉代自武帝“崇尚儒学”后,主要以《五经》(《六经》)治国。如有人说:“经学是一门包含有丰富哲学内容的古老的学问,它的研究对象是儒家经典,即《易》、《诗》、《礼》、《乐》、《春秋》等《六经》。《乐》有声无书,所谓《六经》实际只有《五经》。......汉武帝立太学,置五经博士教授子弟,称为‘官学’。”[21]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有正确的一面,但他把经学只定义为《五经》,再完全用《五经》来说明汉代的治国思想,则是片面的。必须承认,汉代的治国经典,除《五经》外,还有《孝经》和《论语》。汉人自已讲的也不是《五经》治国,而是《七经》治国。关于《七经》,《后汉书·赵典传》引李贤注说:“《三国志·蜀书·秦宓传》载,秦宓《与商书》曰:‘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谢承《后汉书》言赵典‘学孔子《七经》’。”今人施宣圆等主编的《中国文代辞典》说:“汉代提倡‘孝治’,贵族子弟先授《论语》、《孝经》,连同《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合称《七经》。”这一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只讲汉代以《五经》治国,不讲《孝经》、《论语》是不对的。在《两汉书》中,记载学过《孝经》、《论语》的人很多。如《汉书》:《宣帝纪》载,孝武皇帝曾孙病已,“师受诗、论语、《孝经》”;《景十三王传》载,广川惠王孙去“师受《易》、《论语》、《孝经》”;《隽疏于薛平彭传》载,宣帝“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载,范升“九岁通论语、《孝经》”等。另外,两汉时期,为《孝经》、《论语》作注的人也不少,如何休、郑玄与马融就是三个代表。《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注引《汉官仪》说:“武帝初置《五经》博士,后增至十四人。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没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可见,汉人确以《七经》为经典。应当指出,在《七经》中,汉代统治者最重视的只有两经,一是《公羊》,另一即是《孝经》。汉代“崇尚儒学”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假托孔子言:“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22]对此,班固在《白虚通·义德论》中解释说:孔子“已作《春秋》,后作《孝经》,何欲?专制正于《孝经》也!夫孝者,自天子下至庶人上下通。《孝经》者,夫制作礼乐仁之本,圣人之德已备”。可见,《孝经》的地位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这里的《春秋》不是指《春秋经》,也不是指《春秋三传》,而是特指《公羊传》,汉初人经常用《春秋》做《公羊》的代名词。但《公羊传》只在汉初最盛,到石梁阁会议时,它便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谷梁传》也被立为经,平分了《公羊》的秋色,《公羊》也逐渐走向了暗淡。因此,汉代真正一直走红的只有《孝经》。在汉代,与《五经》比,《孝经》是必读经。《五经》在原则上不要求“兼经”,即《五经》不必都通或一定要通两经以上,只要求通一经就行。《孝经》则是人人都要读,包括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外国留学生。如《汉书·匡张孔马传》载,匡衡曾上疏劝成帝“妃匹”说:“及《论语》、《孝经》,圣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后汉书·儒林列传》载:章帝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其实,汉光武时期就曾令“虎贲士皆习《孝经》”;直到三国时,据《三国志·吴书·张顾诸葛步传》载:“权尝问韂尉严峻:‘宁念小时所暗书不?’峻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可见《孝经》在汉代的普及程度。汉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孝经》师”,有时还搞研讨。如《汉书》:《平帝纪》载,“立官稷及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并诏征天下通晓“《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轺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昭帝纪》载,昭帝也诏曰:“《传》:《孝经》、《论语》、《尚书》,未云有明。其令三辅、太常举贤良各二人,郡国文学高第各一人,赐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6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汉代上至国家,下至官员,用人都以《孝经》为参照系。如《续汉书·百官志》说:“汉制:以《孝经》试士”;《后汉书·百官》也说:“《孝经》师主监试经。”这是国家的用人政策。《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载:韩“延寿尝出,临上车,骑吏一人后至,敕功曹议罚白。还至府门,门卒当车,愿有所言。延寿止车问之,卒曰:‘《孝经》曰:“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今旦明府早驾,久驻未出,骑吏父来至府门,不敢入。骑吏闻之,趋走出谒,适会明府登车。以敬父而见罚,得毋亏大化乎?’延寿举手舆中曰:‘微子,太守不自知过。’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其纳善听谏,皆此类也。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汉人教育子女,不论是士大夫还是一般百姓,经常援引《孝经》。如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临终前嘱咐司马迁要继承他的事业写《史记》时曾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23];《后汉书·仇览传》注引《谢承书》载:“元人羊凶恶不孝,其母诣览言元。览呼元,诮责元以子道,与一卷《孝经》,使诵读之。元深改悔,到母床下,谢罪曰:‘元少孤,为母所骄。谚曰:“孤犊触乳,骄子骂母。”乞今自改’。母子更相向泣,于是元遂修孝道,后成佳士。”更有趣的是:东汉末年张角起义,向栩担心兴兵扰民,便建议朝廷:“但遣将于河上北向读《孝经》,贼当自灭”[24];又,宋枭为陇右刺史,患多寇叛,曾设想以《孝经》平叛,建议朝廷:“凉州寡於学术,故屡致反暴。今欲多写《孝经》,令家家习之,庶或使人知义。”[25]如今天较有影响的黄梅戏《天仙配》,原型就是汉代“董永遇仙”。董永为什么能遇仙呢?因为他“卖身葬父”,“孝感天地”。可见,《孝经》在汉代已植入了人们的信仰。综上可见,汉代“崇尚儒学”,从根本上说,是“以孝治天下”。正确认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崇尚儒学”的实质,即主要不是《五经》,而是《七经》中的《孝经》。其次,它能使我们认清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的主要举措,就是确立了用人制度上的“举孝廉”,和下了解决同姓王分封制弊端的“推恩令”。第三,它能使我们认清汉代的“重孝”与后世“重孝”的根本区别,即汉代的“重孝”不是侧重于信仰和伦理道德,而是侧重于政治指导思想。第四,只有正确认识汉代的是“以孝治天下”,才能更好批判继承中国古代的“孝治”思想,进一步完善我们今天的“德治”理论。作者: 风魔1 2006-4-21 20:51 回复此发言--------------------------------------------------------------------------------7 回复:汉代“以孝治天下”初探参考文献:[1][4][5][11][23]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史记·儒林列传、史记·太史公自序[M].[2][3][7][8][10][12][13][14][15][16][17][18][19][20][24][25]班固.汉书·张陈王周传、汉书·贾谊传、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晁错传、汉书·景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武帝纪、汉书·高帝纪、汉书·惠帝纪、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汉书·刑法志、汉书·武帝纪、汉书·景十三王传[M].[6]汉乐府·桓、灵童谣[M].[9]赵歧.题词[A]. 赵歧.孟子注[M].[21]张岱年等.中国哲学史通览[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2]孝经·钩命诀[M].
古人对于尊老敬老的风尚非常重视,甚至通过乡饮酒礼等具体礼仪规定下来。提倡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之所以重要,还是因为老人都是曾经为国家社稷作过贡献的人。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提倡尊老敬老,也就是提倡不忘本、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社会风尚。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征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征文没有题目、题材、格式的限定,与作文大体上一样。那要怎么写好征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尊老爱老优秀征文(精选1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很多人,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出了许多贡献,当他老了的时候,没有能力去赚钱养活自己,只能靠儿女赡养。但是,儿女不能总陪在身边,他们会感到十分寂寞与孤独,特别是老伴已逝,周边没有其他同龄人的人,这时,他们就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爱护。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要去关心爱护老人,就从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起,经常看望他们,跟他们聊天,唱歌,跳舞……还要帮助他们,给他们倒水,拖地……当他们要出门时,对他们说一声注意安全,回来时,给他们一个拥抱,其实,我们帮他们做的一件件好事,他们都会非常的开心,我们对他们说的一句句美好的祝福,他们都会特别感动,我们对他们说的一句句注意安全的话语,他们都会牢牢地记在心里。
中国自古以来,有不少的孝子,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鲤鱼。王祥非常高兴,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这些孝子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孟郊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句。希望大家以后能做到尊老爱老,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今天,我去采访外婆。
我来到外婆家,看到她家门前那一大片田地上长满了绿油油的菜,想起每在收获季节,外婆总是把新鲜的菜一颗颗摘下来大麻袋大麻袋地提到我们家,而自己却总是吃着一碗一碗冷菜直到不能吃为止。我感到十分心酸:“外婆,你为什么总是给把大部分新鲜的菜给我们,自己却吃只留一小部分呐?你自己平时都够吃吗?”外婆慈祥地笑着,对我说:“只要你们吃得好,我就好!”
我又问外婆:“您为什么总是给我们钱这么大方而您自己平时这么节省?‘’外婆又说:”为了给你们买好吃的呀!“”我又问了好几个问题,外婆的回答总是为了我们。我想:“外婆对我们这么好,我们也一定要对外婆好,什么事情都不能让外婆操心,让外婆活得开开心心,健健康康,没有烦恼。
外婆就是这样,什么事都为我们着想,也不求回报。她总想着我们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把长得肥肥的菜拔下来给我们吃,自己却吃着那已经吃过一顿又一顿的冷菜。她可以轻易地拿钱给我们买东西,却不舍得为自己添置一点衣物,食物,她生活上极其节俭,却不希望我们活得太苦。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外婆感到自豪!
尊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我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尊老爱老不应仅仅停留在我们口头上,我们更应该把尊老爱老付诸于行动中。在家庭中,尊老爱老便是孝敬父母、老人;在社会上,尊老爱老便是帮助需要帮助的老人。
孟子说:“唯有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孝心是什么,孝心是黄香夏扇枕席,冬暖被褥的体贴;是田世国舍身救母,捐献肾脏的壮举。我们没有李密放弃高厚禄,奉养祖母终老的伟大,但我们可以有帮爷爷奶奶捶捶背,按按肩的体贴;我们没有汉文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侍奉亲人的壮举,但我们可以有把好吃的好喝的让给爷爷奶奶的温馨。
公益广告上切过这样两个镜头:公交车上,一位提着大包小包的老奶奶,上车之后却没有座位,孤零零地站在车厢里,一位青年急忙站起来,扶老奶奶坐到自己的座位上;高高的斜坡上,一位蹬三轮车的的老爷爷,吃力的拉着一车的货物打算上坡,一个青年急忙跑过去悄悄的跟在后面帮老爷爷把车推上了坡,当老爷向他表达谢意时,他只是微微一笑,迅速跑开了。我们是新时期的少年,是初升的太阳,难道不是更应该向大哥哥大姐姐一样时刻准备着帮助老人吗?
毛主席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关心爱护自己的爷爷奶奶,也要关注大街上那些需要帮助的老人,常怀一颗助人之心,时刻准备着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老人吧,让尊老爱老之心开在感恩枝头。
今天,是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我和妈妈专程去姥姥、姥爷家为他们庆祝一年一度的节日。
晚上回到姥姥家,我看到姥姥已经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我最爱吃的宫爆鸡丁、红烧肉、大闸蟹。看的我直咽口水,于是直接狼呑虎咽起来。妈妈说:今天本来是给姥姥、姥爷过节的,却让他们忙了一下午给我们做饭。真不好意思!吃完饭后,妈妈让姥姥、姥爷歇着,我和妈妈一起收拾碗筷。妈妈洗碗,我端盘子、擦桌子、扫地。姥姥、姥爷都非常开心,夸我长大了。
姥爷、姥姥从我一出生就照顾着我;我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们每天接送我,还给我做好吃的;现在上学了,他们每周还会专门从大老远的地方跑来给我做饭、洗衣服;我生病的时候,姥姥更是整夜的守着我,给我喝水、量体温。我渐渐长大了,姥姥、姥爷却慢慢变老了。我爱他们!今后,我一定要多帮姥姥、姥爷干力所能及的事。懂得尊老、爱老,让他们永远开开心心。
星期五,张老师给我们看了《孝老爱亲》这个电视节目,我们看的津津有味。
最让我感动的是,孙茂芳的一举一动。40年来,孙茂芳养着18名孤寡老人,帮助了33名孩子完成了学业,帮助了脾气古怪的严奶奶脚上的脏东西,让严奶奶的脚疾很快的恢复。40年以来,孙茂芳把这些孤寡老人当做自己的爸爸妈妈来看待,他细心地照顾着老人,温暖着老人。孙茂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
后来,我又看了孟佩杰的感人事迹。8年以来,孟佩杰的养母把孟佩杰养到了13岁,如今孟佩杰已经19岁了。但孟佩杰的养母却身患重病。
看了这些故事,我们班上的一些默默流泪。这两个人告诉我:我要做一个孝敬父母、助人为乐的好孩子。
时光转瞬即逝,不知不觉中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九九重阳,代表天长地久,也代表尊老、敬老、爱老。
说到“敬老”,它使我想起了一件关于敬老的好人好事。
在我家隔壁,一位名叫陈爱英的人,她多年如一日,不辞辛劳孝敬长辈,无微不致地孝敬患有严重中风的公公,尽心赡养年长的公公,她真用情无私的付出,在村民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她今年49岁,土生土长的一个农村妇女,由于丈夫在国外工作,儿子在福州上班,照顾公公的重任就落在她肩上了。
公公患上了中风,常年瘫痪在床,陈爱英坚持给公公端尿、屎、盆、洗衣服、送饭到床边,嘘寒问暖,把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有时候陈爱英会遇到烦心事,但也从不在公公面前表现出来,有时候公公会无缘无故地耍脾气,但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哄老人开心。有的邻居就跟她说:“你公公这样的脾气哪有办法照顾,受这样的气,还是请一个人来照顾吧。”但陈爱英总是说:“既然老人无法改变,那就改变我自己去适应老人吧。”然后一笑而过。就这样,来来往往,她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照顾公公,不敢有丝毫马虎。
陈爱英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这时,我眼前突然呈现出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幅公益广告:儿子看到妈妈提了一桶水给奶奶烫脚,奶奶说:“忙了一天了,歇一会儿吧。”妈妈说:“不累,妈,烫烫脚,对您的腿有好处。”于是儿子也去端了满满的一盆水的给妈妈说:“妈妈,洗脚。”这时,画面呈现“将爱心传递下去。”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啊!
陈爱英的事迹同样令人感动,她用善良和孝心为长辈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没有到赡养老人义务的年龄,但是我们也要懂得父母的艰辛,懂得感恩,如果我们用心地为父母、老人梳一次头、做一顿饭、扫一次地、洗一次衣服……相信他们一定会眉开眼笑的。
尊老、爱老、助老的美德如同黑夜里的一盏灯;寒冬里的一把火;沙漠里的一泓泉;久旱时的一场甘霖。孔子说过“夫孝,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顺自己的父母,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在当今社会就有许多尊老爱老的感人事迹。
如河南张尚明在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父亲去世,母亲患病。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他不远千里,把母亲从河南背到长春,一边打工给母亲治病,一边刻苦读书。在经过无数次的挑灯夜读后,终于取得了优异成绩。六个学期,五次获得奖学金。张尚明之所以能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不放弃对母亲的照顾与治疗,是因为他的思想中有敬老的意识。
除了现代的,古代也有许多敬老爱老的故事:东汉时期,董永在父亲亡故后,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安葬父亲的费用,他的行为不仅传为人间佳话,而且还感动了天地。这个故事固然带有传奇色彩,但这反映了人们对敬老爱老者的赞美与褒扬。还有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九岁龄童小黄香扇枕温席、王祥卧冰求鲤、孟宗哭竹生笋的佳话。
敬老、爱老、助老是我国优良传统的美德,是先辈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古代思想家孔子说:“做子女的能活下来是因为有父母养育;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老人,还要孝敬社会上的所有老人。
其实尊老爱老就是需要帮助是,伸过来的一只温暖的手;需要谈心时,递上来的一颗火热的心;需要关心时的一句亲切慰问。只有在这种世界中的老人,才能感到温馨与美好;才能远离孤独。
尊老、爱老、助老不仅能让老人们感到快乐,自己也会感到快乐!让我们用一颗真诚的敬老之心、感人的助老之行影响全社会,使所有的老人都“老有所乐”
最后,祝普天下的老人健康长寿,平平安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在各种美德之中占第一位。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古人也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我们不仅要爱护自己的弟弟妹妹,还应该关心其他年幼的孩子。
从古到今,中国古代有许多尊老敬老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邓小平几十年如一日赡养父母……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而我们的'同龄人黄香更是对父母孝敬有加,他九岁时,已经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来临之时,他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加凉快清爽,把苍蝇和蚊子扇走,让父母安心入睡;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体温将父母的床焐热,让父母睡得舒服。后来他的事迹流传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还没到尽赡养老人义务的年龄,但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老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买一次菜、做一顿饭……也许这些对我们来说只是轻而易举的小事情,不过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定会眉开眼笑的。
今天在电视新闻里无意间听到这样一则消息:
老人们最大的心愿其实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子女们的关心和爱护。有一位独居老人,她生平一直向希望工程捐款,总数16万元左右,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希望工程捐款凭据,一本两本……叠的一层又一层,让我不禁佩服那位老人的品质。根据有关资料表明,上海是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老年人的总数达到73万人左右,然而有三分之一左右是独居老人,因此,尊老敬老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在乘车时,不是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标语:请为老,弱,病,残,孕的乘客让个座。试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敬老爱老的风尚正慢慢的离我们远去,原因在于人们敬老爱老的意识薄弱了,所以我们要提高敬老认识,统一爱老思想。
从古至今,中国古代有许多尊老敬老的故事,比如“子路负米孝双亲”、“岳飞敬师孝母”,“邓小平赡养继母,几十年如一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小,我们就被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上明珠,他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是不求回报,是无私的,他们的默默付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去给予一丝尊敬和爱护吗?
作为学生的我们,虽然没到有赡养老人的义务的年龄,但为老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义不容辞的,为老人洗一次脚,捶一次背,梳一次头,买一次菜,做一顿饭……也许这对我们来说只是小事情,不过不管我们做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相信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一定会眉开眼笑的,内心感到欣慰的。
令人可喜的是,如今社会上也有很多尊老敬老的事迹,每逢节假日慰问老人,生活中关心照顾老人,居委会组织老人健康活动,这些都是给老人们的精神享受,然而子女的关心终究是最重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尊老、敬老的主题也在进一步升华,让我们伸出双手,送出真心,让敬老爱老成为一种风尚。
乌鸦的外表虽然丑陋,但在养老、敬老方面堪称动物中的楷模。当乌鸦年老不能觅食的时候,它的子女就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给老乌鸦,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
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后代晚辈赡养和孝敬父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为人子,焉能丧心病狂虐待老人呢?
我父亲就是一个孝敬长辈的典型人物。奶奶在世前,由于身体不好,行动不便,子女又各在远方,于是照顾奶奶的重担就落在了八十高龄的爷爷身上。父亲担心爷爷一个人照顾不过来,常常三番五次的往老家跑,还带了许多营养品给爷爷奶奶补补身子。每次回老家,父亲叫我给奶奶喂饭,自己帮奶奶按摩、洗澡洗头,累得满头大汗。半年前,奶奶突然过世。当父亲接到大伯的电话时,焦急万分,风风火火的收拾好行李,带着我和母亲回了老家。一见到奶奶的尸体,父亲便号啕大哭,伤心欲绝,想尽办法要把奶奶的葬礼办得更好一些。因此,我十分佩服父亲,佩服他会如此孝敬长辈。
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从报纸上、电视上不断看到关于父母因儿女虐待而不得不诉诸法律的新闻报道。看了这些场面,实在叫人心寒!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过:“天底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过于孝敬父母。”而中国曾有一句古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说:树想安静,可是,风总是不停地刮,它没法安静下来;儿女想孝敬父母,可是,父母快死了,等不了了。父母在时不孝敬,等他们去世了,又后悔莫及,那还有什么用呢?
人人都会老,但是尊老也是每个人的义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五千年以来,敬老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的爷爷奶奶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献给了祖国,他们任劳任怨,为了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奋力工作,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老了,不能工作了,我们应该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古时候,有一个叫黄香,九岁时就以才华而闻名。不过,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孝心冬天的夜晚,寒气逼人,黄香读书到深夜,父亲叫他早些休息,他却钻进了父亲的被窝。父亲问他干什么,他说:“冬夜十分寒冷,我为您温一温床,好让您休息呀!”黄香多么孝敬自己的父亲啊!
在家里,老人总是先想到我们,再想到自己,所以,我们做事前应该先想到老人,再想到自己。
“老吾老及人之老”,我们不仅要尊重家里的老人,还要尊重别人的老人。我时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年过半百、步履瞒珊的老人上了公交车,一群人占着位置却视而不见,老人只能等待;老婆婆过马路,因为行动缓慢,已经亮了红灯,却依然踉踉跄跄地前进,开车的年轻人不耐烦了,开了窗破口大骂,直按喇叭,老婆婆听了,更加着急,汗流满面,跌跌撞撞。其实,敬老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你帮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拖地。有时候,一个微笑、一声问候、公交车上让让位,过马路时等一等,都能让老人感到温暖。不要抱怨,因为他们的现在,也许就是你的将来。
老人拥有丰富的阅历,知识渊博,我们应该多想老人请教。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敬老、助老、爱老,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敬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157 浏览 3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
169 浏览 3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81 浏览 3 回答
290 浏览 6 回答
185 浏览 3 回答
224 浏览 5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93 浏览 6 回答
325 浏览 6 回答
310 浏览 8 回答
180 浏览 3 回答
318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2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