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一下,用题主的语言来说,并非只有妈妈一系称“表”,爸爸一系也有称“表”之现象,比如爸爸的姐妹,也就是自己姑姑的孩子,也称“表”,也即姑表兄弟。
一、汉语的称谓博大精深。
最早的文献《尔雅》(公元前2-3世纪)即记载了90个亲属称谓词语,其后的《方言》、《释名》等都对《尔雅》有所增益。至清道光年间,梁章钜著有《称谓录》,计32卷,辑录各种称谓词语达1000多个,为历代之最。
二、在当代,不少学者继续对称谓进行研究,与本问相关的如林美容,将称谓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包括祖、父、母、夫、妻、伯、叔、姑、舅、姨、岳、兄、嫂、弟、姐、妹、子、女、侄、外甥、孙等21个词语称为核心语素,而将堂、表等称之为“用相应的词类来扩展”,简言之,也就是扩展词。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可以得出现代称谓的基本原则:即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简单来说,就是姻亲关系也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而血缘关系中旁系尽可能按照直系称呼。
三、按照由“直”而“堂”,再“表”致“远”的原则。
以兄弟姐妹为例,先是父系直系血亲,即兄弟姐妹,之后再是父系旁系血亲——(堂)兄弟姐妹,再是父系姻亲——姑(表)兄弟姐妹,再是母亲血亲,舅(表)兄弟姐妹,最后是母亲姻亲,姨(表)兄弟姐妹。
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堂”“表”主要是用来区分亲疏关系的,众所周知,“堂”有堂屋、正堂之意,是一栋房子的核心,而“表”常用来说明外面,如“表里不一”,所以“堂”也就意味着直系血亲,而“表”则有旁亲、姻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