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发布了一项重大科学进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天文系系主任邓李才研究团队发现,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光学观测条件比肩国际一流大型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研究团队这一重大发现,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为国际光学天文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战略资源。8月20日,《人民日报》文化版以《我科学家发现国际一流光学天文台址》为题,对此进行专题报道。
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重大机遇
“该成果由邓李才领衔的冷湖地区光学天文台选址团队完成……”“冷湖赛什腾台址是所有国际一流台址中最为优越的……”“冷湖国际一流台址的发现打破了长期制约我国光学天文观测发展的瓶颈,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特别是冷湖所在的地理经度区域内,尚属世界大型光学望远镜的空白区……”该篇报道用700余字的篇幅并配发了一张“施工中的冷湖赛什腾台址”照片,介绍了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在光学天文上的地理优势、观测品质以及重大战略意义,反映了邓李才研究团队在天文选址工作中的困难和坚持。
填补东半球优良天文观测台址的缺失
自2018年1月起,邓李才研究团队在该台址对冷湖地区的晴夜数量、晴夜背景亮度和气象进行连续监测。通过连续3年的监测数据显示,青海冷湖赛什腾台址的视宁度中值为角秒,与国际最佳台址同期数据大致相同。此外,该台址在“可沉降水汽”这一指标上也表现非常优越。
“目前能达到下一代望远镜建造和运行要求的优良天文观测台址都在西半球,冷湖国际一流台址的发现,填补了东半球的缺失,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24小时的监测网络。冷湖新台址的发现,对于天文观测特别有利,不仅为我国光学天文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也是国际光学天文发展的宝贵资源。”邓李才介绍说,该项成果论文于8月18日晚在线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主刊,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教师王坤、刘念、任安炳、罗志全、闫正洲等为论文合作者。
2009年,邓李才和研究团队曾在位于德令哈市的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开展观测工作,但随着城市发展加快,到2017年,德令哈方向的背景亮度增加近1000倍,直接影响天文观测。2018年1月,研究团队开始在冷湖赛什腾山下临时监测点布局设备并测量基本参数。2018年5月,海西州出动直升机运送选址人员第一次到达选址点;此后,首批基建材料、设备物料陆续经直升机吊运上山。2018年10月,除粉尘仪之外(2019年底开始运行)的所有设备到位,研究团队开始视宁度监测。
“遇到寒流过境,野外气温近零下30 。人在山上时,半夜醒来,总要忍寒挨冻再去看看设备和监测数据。”克服重重困难,邓李才研究团队用专业和坚守,终于换来这次重大发现。
赛什腾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2020年12月19日,由西华师范大学与国家天文台合作的50厘米双筒望远镜实现首次科学观测。”邓李才表示,目前,数十台天文望远镜已在冷湖开始建设或签订落户计划,包括清华大学的米口径这样的世界级大型光学望远镜。而赛什腾,现在已经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光学天文观测基地。
据悉,2020年7月23日,在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项目启动会上,西华师范大学校长王元君、副校长陈涛代表学校签署了西华师范大学天文台、西华师范大学天文系学生实习基地的落户协议,西华师范大学成为正式落户冷湖观测基地的首个高校。目前,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的项目已有大量的科学设施开始建设,包括西华师范大学建成的50BiN科学级光学望远镜、中国 科技 大学的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等。
邓李才表示,口径达8米的我国第一个大科学项目LAMOST将在升级改造后搬迁至冷湖,国内、国际超大型望远镜和大型望远镜阵列将落户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届时,冷湖天文台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