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的土地神信仰文化 论文关键词土地神民间信仰地方保护神传说信仰文化 论文摘要土地神是民间分布最广,信仰最为广泛的“神”。他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周朝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土地神信仰逐渐扎根民间,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日趋复杂,土地神变为了保一方平安,管理一方的基层神袛。凡有汉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土地神信仰存在,土地神信仰成为了一种汉民族内心深处的精神寄托。因此,探究民间的土地神信仰文化,追溯汉民族的民间传统,显得尤为必要。 土地神,土地庙,遍布汉民族居住的各个角落。土地神信仰的起源内容各地大体类似,在这种文化的演变和传播之中,人们几乎都是根据各自社会背景,历史传统,文化认同,对这种文化的内容进行发展,丰富和补充,形成各具特色的土地神信仰文化。不同的地方,土地神的形象不同,每一个土地神的形成,几乎都蕴藏着一个神秘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探究土地神信仰,其价值不单单在于土地神这一形象本身和信仰本身,对于研究汉民族的地域差异和地域特色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一、土地神信仰的`内容和起源 (一)什么是土地神和土地神信仰 土地神,又有各种称谓,包括福德正神、福德老爷、土地公公、土地伯公、福德公、土地公、土地爷、地主公、福德、土公、土地、土伯、土正、地主、社神、社公、社官、后土等。他分布在汉民族聚居的各地以及受汉民族影响比较深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一个最接近人民大众的基层神袛。 土地神信仰,其实质就是人们通过对被神化了的传奇和英雄人物的信仰,获取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通过信仰,释放内心的各种感情,寻找生活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这种信仰,可能很纯洁很朴素,但也可能十分功利和现实。土地神信仰极其广泛和普遍,但汉民族却是一个几乎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土地神信仰并不是一种宗教信仰,虽然道教最终把土地神纳入了自己的神仙系统之中,给它赋予各种宗教内容和含义,但在广大民众心中并没有改变它只是一种普通民间信仰的本质。 (二)土地神信仰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所谓土地神其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对大地的敬畏与感恩。顾名思义,社就是土地的主人,而社稷就是对大地的祭祀。只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信仰逐渐由自然崇拜转化为对人格神的崇拜。“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此似为社神人格化之始。 土地神信仰,归根到底还是一种对地方保护神的信仰。探究土地神的信仰问题文化,首先需要秉持一种全局的观念,因为它是贯穿于整个汉民族乃至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普遍民间信仰。其次,我们更应该具备多元的思维,开阔的眼光,因为地域的差异,文化的多样,又决定了土地神信仰必然会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通过分析某一地方的土地神信仰内容和形式,挖掘其中的实质,或许对我们重新认识,全面认识这一民间信仰,可以起到以小见大,东西全部的作用。 二、以湖南某地为例对土地神信仰进行分析 湖南某地地处湖南中东部,是一个工农业相对比较发达小镇,是笔者的的家乡。大部分居民系中原南迁汉人后代,因此其信仰体系大体与古华夏文化相近。当然,通过与本地原住民的通婚,聚居和融合,也形成了独具自己地方特色的信仰文化。 土地神在本地的分布十分密集,一个行政村或一个居委会辖区几乎就有一个土地神,每个土地神都有不同的人物原型和一段成仙得道的故事。土地神在笔者家乡又称土地爷,土地公公,庙王。他既是保护一方平安的地方保护神,又是管理地方各种事务的基层神仙,还是地方的财神。总而言之,在土地神的“辖区”内,事务巨细,总而管之。 土地神的信仰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虽然传统文化经历了诸多破坏,而且在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于自身和现实的认识也日趋理性。但传统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人们在新的时代背景赋予了信仰新的内涵。 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并不是人们收入提高了,水平提升了,就没有精神上的困惑。金钱至上的迷局,各种生活压力和生存竞争的加剧,都可能让人们转而向外界寻找精神的寄托,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当然,其中的迷信成分也不得不令人担忧,如果人们只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而头脑和思维却依旧陈旧和保守,那这只能说是时代的不幸和社会的悲剧 三、总结 土地神信仰作为一种历史久远,遍及汉民族民间的传统信仰,它的起源大体相似,但具体内容和形式却迥异。土地神作为一个接近现实而又虚幻缥缈的形象,保地方一方平安,管地方大小事物,是人们对他的美好期待,而且在历史的过程中,它又实实在在的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探究土地神信仰,挖掘其中的实质和内涵,了解历史的过去,把握传统的脉络,是民俗学学习者和研究者一个很好的命题和研究方向。 由于土地神信仰具备的普遍性,探究它也是在探究汉民族的一系列民间文化共性,对于维系一个整体的长久发展,对于寻找共同的精神家园,有着强大的作用。由于土地神信仰的特殊性,探究它其实也是在了解各地的民风民俗,让我们对于多元文化能够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参考文献: [1]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叶涛.中国民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4][日]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重庆出版社.2005.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民俗 文化 是千百年来历史的记忆,积淀着人类的生存智慧,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信念,是一个民族的生活准则。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民俗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论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 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传统文化 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由多个民族组成,传统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但是在现阶段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在不断的被压缩当中,如何保证民俗文化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当代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 传说 、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
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 西方节日 在进入中国后, 中国传统节日 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
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 反思 。
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 措施 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
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
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 调研 报告 [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3]王晓洋.浅析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苏州及其周边地区为例[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4]王新亮.保护视野下的淮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
浅谈民俗文化市场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的趋向,大众的旅游活动形式已不再限于满足传统的有形的旅游产品,而是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愉悦和历史内涵,从消费有形的旅游产品转向消费无形的旅游文化。为迎合大众的这种需求,许多区域、城市、景区再次把目光移向曾经被冷落的精神性文化消费领域――民俗文化。
市场上开始出现所谓的“人造文化”,并有泛滥之势,许多学者、人士开始抨击、批判这种旅游文化市场化的行为,呼吁文化回归、保持原始状态。通过对民俗旅游文化现状的一些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指出文化商品化并非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无是处,正当、适当的商业化手段对文化的传统和发扬还能起到促进作用。就此探究某些商业化的 市场营销 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商品化;庸俗化;内涵
1引言
随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开始厌烦喧嚣的城市生活,渴望在闲暇之余呼吸一下清新的乡村空气和恬静特异的民族风情,这种对大自然和原始生态的回归动力,驱使着广大游客前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地旅游,去民俗村寻求内心的渴望和满足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渴求,这体现了游客的休闲需求,也说明当前民俗旅游文化正是在这种呼之欲出情况下逐渐呈现在广大民众视线之内。
正是基于此,我国的民俗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及其发展都大有成效,然而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合理科学可持续地发展民俗旅游,在旅游发展的前提下。使民俗文化发扬光大,避免庸俗化、导致畸形发展,使其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成为当前一个值的研究的 热点 。
2民俗旅游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其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 故事 、民谣、 谚语 等语言民俗。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由此可见优良的民俗文化是对传统民俗事物和现象的梳理和检验后形成的。其表现形式多样,如今年开始实行的法定 清明 节、 端午节 、 中秋节 。在旅游中,民俗文化是很活跃的旅游资源,涉及旅游的行、游、住、食、购、娱的方方面面,由于各地的民俗对异地游客有一新奇感,激发民众的奇心,娱乐性、参与性也很强,对游客很有吸引力,游客为能亲身体验另一地域的文化特征,不惜奔走千里。如西藏香格里拉,云南西双版纳、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正是由于具有特有的民族风情村及少数民族习俗才闻名于世,吸引了广大国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的内涵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型旅游,它欣赏的对象为人文景观,而非自然景观,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建筑风格、民间歌舞都是民俗旅游的珍贵资源与欣赏对象。温锦英定义:民俗旅游就是借助民俗来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鲜感,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巴兆祥界定:民俗旅游是指游客被异域或异族独具个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设施为条件,离开自己韵居所,前往旅游地(某个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区域),进行民俗文化消费的一个动态过程的复合体,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
民俗旅游的主要类型包括与山水风光相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民居及其他建筑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饮食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礼仪结合的民俗风情游、与喜庆结合的民俗风情旅游、与大型民族风情园景为产品的民俗风情游等六大种类。围绕以上不同类型,民俗旅游可以通过再现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的古老文、传统习俗,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求同、求知的心里需要。因此,简单地说,民俗旅游就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开展的旅游活动。
作为以民俗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目的地,游客关注的是精神层次的消费,这和观光型景区截然不同。民俗旅游对旅游目的地来说,特有的民俗文化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从而扩充了旅游地的客源和市场需求,增加了经济收入,提高了社会收益。
3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这些年来,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极为迅速。已经成为旅游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都纷纷投资兴建民俗旅游度假村、民俗旅游专业村、农业民俗旅游村以及民俗旅游主题公园等,承办民俗旅游节日,举办大型民俗旅游活动。
如山西民居以及乔家民俗博物馆,赣南的客家民俗文化、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山东日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度假村等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内容和民族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游玩。如今,很多地区将旅游业看作扶贫行业,民俗旅游开发也作为发展地区经济的手段被滥用。不可否认民俗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激活了一些地区其他的行业,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不具备开发观光型旅游地的地方,基于发展经济为目的,盲目投资建立形式各样的民俗文化村,大打“民俗文化”牌子。
民俗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过大。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使得很多地方不顾自身环境条件的限制,盲目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致使当地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无序,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长此以往,将损害整个民族旅游资源乃至文化传统传承。
(2)部分优秀的民俗文化庸俗化。
由于民俗旅游的经济效应较大,许多旅游景区片面注重对旅游景点的外观和形式的建造,不考虑当地的特色,只是想通过美观的造型来吸引游客的眼球。片面追求经理利益,导致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从而失去了民俗的特色。
(3)特色不鲜明。
鲜明的地区特色是民俗旅游的主要依托。黄金周刚兴起时,国内许多城市对旅游业还不是很重视,有的地方甚至连像样的景点也没几家。近几年,各地都把旅游产业作为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来抓,大抓特抓民俗旅游,民俗活动逐渐趋向同化。你敲锣打鼓,我也敲锣打鼓,你舞龙舞狮,我也舞龙舞狮。项目雷同,风格雷同,缺乏新意、创意与吸引力,民俗旅游正在失去特色。由此,我们务必要保留各
地民风质朴淳厚的特点,才能使民俗旅游项目持续吸引旅游者。
(4)内容肤浅,缺乏内涵。
由于经济利益的吸引,一些景区往往仿照那些做得不错的地方,别人有的全部照搬过来,这样,形式上完全一样,再没有其附合本地民情、风俗的内容,过多地附和旅游者的心理,甚至为了猎奇心理,急功近利于一味迎合游客,刻意追求表面的形式,失去了内涵。孰不知,来参加民俗旅游的游客关注更多的是这种文化的内涵,这种深层的东西才是吸引游客的根本,形式上的做 文章 对文化的传播和本地景点的长远发展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
(5)缺乏要有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
一些民俗旅游景区开发在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有些,如深圳民俗文化村和云南民族村投资均在1亿元左右,开业时间也十分接近,前者很快收回投资,后者则连投资的利息都难以偿还,除了经营管理原因之外,云南民族村的建设选址过于匆忙,没有统筹分析,前者处于口岸城市,经济发达,项目内容与现代化城市形成鲜明反差。昆明人口流量小,民族村项目地处少数民族实际分布区,具有原地浓缩式开发模式的弊端。对当地居民吸引力不大,也损失了一部分追求真实感和亲身体会身临其境的外地游客。正是这些原因造成了两个同质景点的不同结局,可见科学、合理、系统的规划在开发民俗旅游中必不可少。
(6)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运作手段。
如果说文化是民俗旅游发展的根本,科学有效的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则是民俗旅游发展的保障。民俗旅游的发展不能单单从形式上考虑如何去作,去延续,还要从经济效益上去统筹,没有了收入作支撑,民俗的发展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保证。我国有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到今天都流失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它们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致使那些拥有这些技艺的民间艺人为求生存而改从其他行业。民俗文化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运用市场的手段运作,只是作为一个纯艺术形式也不可能长久存活。我们知道,旅游刚刚起步的时候,民俗旅游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那时的民旅风情只是旅游中的一个小小点缀。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民族风情村成长起来,越来越多的异地民俗发展开来,最根本的原因是旅游的带动,从而使其找到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基本裁体。但今天旅游中的到处泛滥的民俗村要求它自身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市运作手段作保障。张艺谋的《英雄》开创了我国影视市场成功商业化运作的典范。其“印象刘三姐”,“印象桂林”等系列,让桂林更是驰名中外,也让人们看到了民俗文化同样可以包装,而且精美的包装会带来更大的收益,科学正确的商业化会使传统的民俗文化发展更好。
4结论
总体来说,民俗文化有其地方的独特性,这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其发展以旅游业为经济依托,旅游的发展与当地可进人性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俗旅游时需要注重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营销。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市场化、商品化并非一无是处,相反。纯粹的艺术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发展未必能够长久。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不存在所谓永远的原汁原味,只要社会在发展,民俗文化就在不断演变,也只有不断变化了的民俗文化才更具有生命力,旅游中的民俗文化市场化、商品化也是一种在社会前进中的必然现象,不可能人为的去阻止改变,但可以人为的引导其正确的发展。
因此,传统的民俗文化当前旅游中民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其本身的独特性,市场细分,对一些特色民俗文化进行精美包装,以经济带艺术,以艺术促经济协同发展。这样,也许很多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都可以如东巴文化一样发扬开来,再次张现其生命魅力。
哪方面的?我有《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广告创意训练》课程及相关学科参考文献目录本课程使用教材:《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郭肖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第一版本课程辅助教材:《广告创意训练教程》 张 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第一版本课程及相关课程参考文献目录:一、《广告创意训练》参考文献1、《广告创意与表现》 饶德江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2、《广告策划》 饶德江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3、《广告创意——个案与理论》 卢泰宏,李世丁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4、《广告策划创意学》 余明阳,陈先红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5、《广告心理战》 王玉成,韩天雷编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66、《现代广告案例——理论与评析》 何家讯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7、《广告制作》 樊志育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8、《现代广告学》 何修猛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9、《世界经典广告案例评析》 张金海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0、《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 张金海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1、《当代广告学》[美]威廉•阿伦斯著,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译 华夏出版社,200112、《定位:头脑争夺战》[美]里斯,屈特著,王恩冕,于少蔚译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3、《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日]直条则夫著,俞纯鳞,俞振伟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4、《贩卖创意》 [美]肯罗曼•珍曼斯著,庄淑芬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5、《奥美的观点》 奥美公司著,庄淑芬等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16、《广告媒体研究》 [美]吉•苏尔马尼克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17、《怎样创作广告》 [美]汤•狄龙著,刘毅志译,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118、《品牌经营法则》[美]大卫•爱格著,夏慧言,马洪,张键青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二、《广告文案创意》参考文献1、《广告创意训练》 张勇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3、《广告文案写作》 徐智明 高志宏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 1997、14、《实用广告写作》 王春泉著 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6、45、《广告写作》 程爱学等主编 珠海出版社 2000、106、《现代广告写作》 方蔚林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67、《广告创意研究》 崔银河著 远方出版社 1999、58、《广告精点》 倪宁 陈绚著 中国建材出版社 1996、39、《广告策划与广告文案创作》 马中红编著 苏州建材出版社 199810、《广告文稿策略》——策划、创意与表现 植条则夫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411、《广告文案写作》 李也丁 周运辉 编著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8三、《广告策划》参考文献1、《广告策划》 徐智明 高志红著 中国物价出版社2、《广告策划与撰写》 路华等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3、《广告策划》 罗维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4、《广告策划与创意学》 余明阳 陈光红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5、《转身看策划》 叶茂中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6、《大卫奥格威自传》 海南出版社7、《广告策划的艺术》 (英国)乔恩•斯蒂尔著 中国三联出版社8、《广告与品牌策划》 机械工业出版社9、《广告大师说广告》 河南人民出版社四、《市场营销》参考文献1、《市场营销学》 吴健安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市场营销案例》 赵华 丁春玲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3、《现代市场营销管理》 江林 主编 电子工业出版社4、《市场营销学》 吕一林 李蕾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高效营销作业文案与表格》 枫岛兰德 广东经济出版社五、《民俗学》参考文献1、《中国民俗学》 乌丙安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2、《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高丙中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中国宗教礼俗》, 高寿仙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5、《汉族民间衣食住行风俗》 莫高、吴华著 教育出版社,19946、《中国民间禁忌》 任骋著 作家出版社,19917、《饮食与中国文化》 万建中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8、《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王献忠著 中国书店,19919、《中国居住建筑简史》 刘致平著 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110《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东北卷》丁世良、赵放著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1、《巫与民间信仰》 宋兆麟著 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12、《神灵与祭祀》 詹鄞鑫著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13、《中国服饰文化》 张志春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14、《中国民间美术与巫文化》 陈瑞林著 新华出版社,199115、《民俗学手册》 查•博尔尼著 程德祺等译,上海文艺出版社六、《广告设计》参考文献《当代设计广告学》 威廉•F•阿伦斯[美]翻译:丁俊杰、程坪、苑菲、张溪 华夏出版社 2000出版《中国广告实用手册》 邓白云 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4《广告设计学》 翟治平 樊志育 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广告学教程》 倪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广告设计》 王国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广告设计》 毛德宝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招贴设计》 汤义勇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广告经典故事——超级名牌的广告战略》 李巍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七、电脑辅助设计参考文献1、《矢量绘图大师CorelDRAW11完全实战》张弢 陈海波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9月 第1版2、《中文CorelDRAW 11标准教程》 广林 杨莹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3年5月 第1版3、《CorelRAW 12短期培训教程》 周静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第1版4、《中文CorelDRAW 11基础培训教程》 周建国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二版5、《CorelDRAW 11经典效果100例》钟彦 刘春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6、《CorelDRAW 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 卢正明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7月第一版7、《Photoshop 中文版经典实例解析》 冯启程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年4月8、《Photoshop 7标准教程》 王亚芬 海洋出版社 2002年8月9、《图像处理Photoshop 入门与提高》 宋雪岩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2年8月10、《滤镜艺术创意设计》陈有卿 柳芸 石兰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年6月11、《创意设计时尚创作百例》 网冠科技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5月12、《中文版标准教程》 曹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年 9 月13、《PageMaker 广告设计与桌面排版》腾龙视觉设计工作室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年2月14、《PageMaker 基础教程》 北京亚述视觉文化发展中心 2005 年 2 月15、《电脑平面设计速培教程PageMaker 》 甘登岱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0年10月
98 浏览 3 回答
195 浏览 4 回答
131 浏览 4 回答
297 浏览 3 回答
113 浏览 2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332 浏览 1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304 浏览 3 回答
325 浏览 2 回答
166 浏览 4 回答
250 浏览 2 回答
271 浏览 4 回答
290 浏览 3 回答
223 浏览 2 回答